《现代新儒学概论》是现代郑家栋编着的一部哲学着作。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现代新儒学概论
- 创作年代:现代
- 作者:郑家栋
- 类别:哲学
内容简介
本书是大陆解放以来第一部系统研究海内外新儒家思想的论着。除导言外分“现代新儒学的思想特质”,和“现代新儒学的逻辑发展”上、下二篇共六章。附录“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评述”。本书上篇着重从文化、哲学和学术方法三个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讨现代新儒学作为国人在西方文化的冲击面前所採取的一种重要回应方式,所表现出的文化立场、思维方式、理论特徵、历史观念以及关于如何诠释历史文化的学术方法的认识;下篇则具体论述现代新儒学思潮发展过程中的几个主要的历史阶段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可以说,上篇主要是着眼于现代新儒家的共性,下篇则更注重探讨现代新儒学思潮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所表现出的不同节征以及新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间思想上的个性差异。
作者指出,从发生学意义上说,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兴起是与20年代的中西文化论战、“科玄论战。和关于古史问题的论战联繫在一起的。三次论战分别凸现了文化、哲学和学术方法三个不同层面。可以说,现代新儒家的理论活动地主要是围绕着这三个方面展开的,作为一种文化思潮,现代新儒学是作为“全盘西化”理论的对立面出现的。同西化论者注重文化的时代差异相反它注重文化的民族性,强调不同的文化传统之间的不能简单替代,中西之争不能仅是结于古今之争,成为现代新儒家文化理论的突出特徵。他们还致力于发掘儒学传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因素,认为它不只是民族的,同时也是世界的。作为一种哲学思潮,现代新儒学是作为科学主义、实证论哲学的对立面出现的。在现代新儒家看来,科学与哲学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对象和方法。哲学所探求者乃是科学的事实世界以外的价值世界、意义世界。它不能採取纯客观的、理智的、逻辑的、分析的方法,而只能依靠与道德实践融为一体的直觉体悟。作为一种学术思潮,现代新儒学是作为考据派的对立面出现的。他们认为,新考据学派的方法或许可以重建传统的外观,却不能把握历史传统的真实意义,只有採取一种直觉的、综合的进路,才能深契于历史文化的内在生命。因此,他们主张对历史文化不能採取纯客观的研究方法,而必须怀有。同情”和“敬意”。
本书把现代新儒学思潮区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即:(一)新儒家第一代:梁漱溟、张君励、熊十力。梁、熊的理论,体现了试图站在传统的基础上来融会西学的努力,分别在文化和哲学上开启了现代新儒学发展的基本方向。张君励在“科学论战”中,对于从方法上划清新儒家哲学与实证主义哲学的分野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新儒家第二代;冯友兰、贺麟、钱穆。第二代比第一代开放、理智、学院化气味较浓。冯,贺等人在把中国哲学体系化、逻辑化方面大大推进了一步。钱穆的史学研究及对史学方法论的探讨,则在比较完全的意义上层开了现代新儒学发展的另一层面。(三)第三代: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这二代思想理论中体现了中西方哲学、文化更为全面的融合,但他们对某些重大问题的认识(如对孔子的评价)又表现出浓厚的情绪化,情感化倾向。第三代新儒家明确提出了“返本开新”的思想纲领,把“开出新外王”(发展民主与科学)作为自己重要的理论任务。(四)第四代;杜维明、刘述先、蔡仁厚。这一代试图超越。五四”以来西化派与保守派的对立,在与西方现代学术思潮广泛对话的基础上,寻求中国文化的发展道路。
作者指出,作为一个产生于本世纪二十年代的思想文化派别,现代新儒家期图通过发动一场儒学复兴运动来使我们民族摆脱近代以来所遭遇的文化危机。他们以弘扬儒学为己任,以融会中西,实现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型为宗旨,以儒家的内圣之学为主导,以服膺宋明理学为特徵,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历史意识、道德意识、宗教意识和“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
出版信息
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4月出版,27.4万字,责任编辑:董苏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