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农业科学院(Liaon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始建于1956年,是辽宁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
经过两次改革最佳化,重新组建的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增加了林业、渔业和农机等相关研究领域,原有种植业领域研究也由产前、产中延伸到了产后,一改过去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局面,成为涵盖种植业、林业、渔业、农机、畜牧五大领域的综合性省级农业科研机构。
据2019年3月官网资料显示,农科院下设6个内设管理机构、10个内设业务机构、22个分支机构;有在职职工225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666人;取得科技成果3655项,获奖成果2523项,育成1183个新品种。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 外文名:Liaon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 简称:辽宁省农科院
- 创办时间:1956年
- 类别:事业单位
- 主管部门:辽宁省人民政府
- 地址:瀋阳市瀋河区东陵路84号(110161)
历史沿革
1956年,辽宁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开始筹建。
1958年,辽宁省农业科学研究所正式成立。
1959年,在辽宁省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辽宁分院。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1961年,与瀋阳农学院合併。
1964年,与瀋阳农学院分设。
1970年,与辽宁省熊岳农业科学研究所合併,成立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农业局农业科学研究所。
1972年,更名为辽宁省农业科学分院。
1973年,迁回瀋阳东陵马官桥原址,更名为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2017年,原属省科技厅、省农委和省农垦局的4个科研院所併入农科院。
2018年,原属省海洋渔业厅和省林业厅的9个科研院所併入农科院。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据2019年3月官网资料显示,农科院共有在职职工2253人,退休职工2192人,职工总数4445人。
在职职工中,专业技术人员1666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75人);博士161人、硕士670人。有国务院特贴专家193人(在职2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人(在职3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93人其中百人层次68人(在职66人)、千人层次106人(在职102人),万人层次119人(在职118人);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2人,国家“万人计画”领军人才1人;国家“万人计画”青年拔尖人才1人;荣获省科技功勋奖2人(2人均退休),省领军人才3人次(均退休),省优秀专家37人次(在职11人),辽宁杰出科技工作者4人(在职3人);辽宁省“十百千高端人才引进工程”千人层次1人;瀋阳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农科院共有2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8人,综合试验站站长22人;有辽宁省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2人,岗位专家12人。
科研平台
据2019年3月官网资料显示,农科院拥有20个国家(国际)研究、检测机构,8个国家级原原种基地,2个国家级林业基地,6个农业部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4个国家林业局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2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2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研究所: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食品与加工研究所、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环境资源研究所、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大连分院、辽宁省水稻研究所、辽宁省淡水水产科学研究院、辽宁省经济林研究所、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辽宁省微生物科学研究院、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辽宁省盐硷地利用研究所、辽宁省旱地农林研究所、辽宁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辽宁省杨树研究所、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辽宁省粮食科学研究所、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辽宁省农村经济研究所、农业质量标準与检测技术所。
生命科学中心实验楼

国际创新平台:国际野蚕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实验室:玉米国家工程实验室(瀋阳)。
国家农作物改良中心及分中心:国家高粱改良中心、国家水稻改良中心瀋阳分中心。
国家果树种质熊岳李杏资源圃

国家区域技术创新中心:辽宁省国家大豆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水稻加工技术研发中心辽宁分中心、辽宁省国家玉米区域技术创新中心。
国家原原种基地:国家水稻原原种扩繁基地、国家玉米原原种扩繁基地、国家小麦原原种扩繁基地、“国家(瀋阳)高油大豆原原种、原种基地”、国家高粱原原种扩繁基地、国家柞蚕原原种(原种)繁育基地、辽宁省高产玉米原原种扩繁基地、辽宁省阜新优质花生原原种扩繁基地。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小浆果遗传改良及高效栽培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部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辽宁野蚕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阜新农业环境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瀋阳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东北地区果树科学观测实验站(辽宁)、章古台沙地种质资源最佳化及生态环境修复重点野外科学观测实验站。
农业部农产品质检中心: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瀋阳)。
辽宁省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野蚕研究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及控制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天然食品添加剂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玉米遗传改良与高效栽培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农作物有害生物控制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牧草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花卉科学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茄果类蔬菜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北方果树资源与育种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能源高粱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风沙地生态修复及改良利用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水肥资源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花生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农作物分子改良重点实验室、果品贮藏及深加工实验室。
辽宁省蔬菜良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试验地

辽宁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北方杂交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蔬菜良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葡萄酿製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阜新市阜瑶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旱作节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天然食品添加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植物内生菌农用天然产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科研资源
- 种质资源
- 国家李杏种质资源圃
截至2016年9月,国家果树种质熊岳李杏圃占地面积10公顷,保存李、杏资源1100余份。截至2014年6月,资源圃占地面积180亩,其中露地资源保存区100亩、隔离观察区10亩、育种选择区60亩、设施保存及示範(智慧型温室、日光温室)区10亩,保存着来自全国各地及亚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等地的李、杏种质资源1356份;另有,田间数据採集室280m、果实和种子标本室80m、腊叶标本室60m、档案室40m,有太阳能杀虫灯、智慧型控制灌溉施肥系统(fertigation),有GPS定位仪、携带型光合仪、叶绿素仪等小型仪器9件。 - 种质资源繁殖田
截至2014年6月,资源繁殖田占地15亩。收集保存有玉米、水稻、大豆野生资源及杂粮作物种质资源15000余份。完成9503份种质资源基础性状评价,500份资源的特殊性状鉴定。向全省15个单位提供农作物种质资源486份次。 - 辽宁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
农科院建有辽宁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截至2017年4月,总库容25万份,其中长期库库容10万份,保种年限50年以上,中期库库容10万份,保种年限30年以上,短期库库容5万份,保种年限10年以上。
- 馆藏资源
截至2016年9月,图书档案馆馆藏中外文图书38458册、期刊20529册、资料2187册、各类档案卷,拥有CABI文摘、SpringerLink等外文资料库及中国期刊(CNKI)、重庆维普(VIP)、万方、读秀中文学术搜寻等中文资料库。
农产品

同时,作为中国AGRIS(国际农业科技情报体系)东北分中心、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辽宁省分中心、农业部农业科技查新检索单位,从事科技文献信息及查新检索服务,为科技人员提供科技立项和成果申报、鉴定的查新检索500余项。
2011年图书档案馆被辽宁省档案局授予辽宁省机关档案工作省特级单位。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据2019年3月官网资料显示,农科院共取得科技成果3655项,获奖成果2523项,育成1183个新品种,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30多亿亩,创社会经济效益2500多亿元。“十一五”以来,审定品种629个,取得科技成果1262项,有785项成果获得国家、省(部)、市(厅)级奖励,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省部级一等奖28项、省部级二等奖67项。取得国家专利277个,制定地方(行业)标準、技术规程272项,出版学术着作110部。
其中,2006—2013年间,农科院共取得科技成果528项,其中审定品种412个,有174项成果获得国家、省(部)、市(厅)级奖励,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一等奖16项、二等奖37项、三等奖29项、市(厅)级奖88项。申请获得国家专利103个,制定地方(行业)标準、技术规程31项,出版学术着作53部。在成果转化方面,以我院与全省14市的50多个县(市、区)科技共建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在辽宁省建立科技试验示範基地1500余个,推广科技成果500多项,农作物新品种300多个,推广面积1亿多亩。
专家参观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新品种

(以下名单为2006—2013年数据)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辽单系列玉米种质与育种技术创新及套用、北方粳型优质超级稻新品种培育与示範推广(参加)、玉米高产高效生产理论及技术体系研究与套用(参加)、旱作农业关键技术与集成套用(参加)。
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辽单玉米品种配套技术集成与套用。
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优质高产多抗广适型水稻新品种辽粳9号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套用、“葡萄白腐病病原学、流行及防控技术研究”、耐密型玉米新品种辽单565选育及套用研究、优质广适型超级稻新品种辽星1号选育与推广、玉米主要病菌种群动态及防控关键技术研究、高粱雄性不育系7050A创造与套用、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增效示範工程、玉米优异抗源的引进与创新利用、辽宁玉米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及其集成与示範、“蓝莓、树莓新品种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套用”、“玉米综合群体创建、改良及套用”、稻蟹生态种养关键技术研究与套用、农田氮素麵源污染调控技术研究与套用。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新品种

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千万亩辽粳系列水稻新品种推广、千万亩耐密型玉米新品种辽单565推广。
学术刊物
- 《辽宁农业科学》
《辽宁农业科学》是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与辽宁省农学会共同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曾多次被评为辽宁省一级期刊,荣获全国优秀农业期刊技术类二等奖。
《辽宁农业科学》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资料库统计源期刊,并被中国期刊全文资料库、中文科技期刊资料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碟版)全文收录,为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位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
- 《农业经济》
《农业经济》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主管,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农业科技期刊。
《农业经济》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资料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资料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精品资料库期刊、中文科技期刊资料库收录期刊。
- 《园艺与种苗》
《园艺与种苗》是由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主办,国内统一刊号为CN21-1574/S,双月刊,每期64页,1981年创刊,2011年2月正式公开出版发行。
主要栏目包括果树、蔬菜、食用菌、观赏园艺中草药、粮食作物种苗、经济作物种苗、园艺植物种苗、种业分析等。
- 《北方水稻》
《北方水稻》创办于1971年,由辽宁省农垦局主管、辽宁省盐硷地利用研究所主办,全国公开发行,是北方唯一一本专业全方位展示水稻科技的综合性期刊。
海南育种中心

《北方水稻》多次被中国农学会评为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同时被美国《化学文摘》、英国《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中国期刊全文资料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资料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资料库》等多家国内外检索机构收录。
- 《北方果树》
《北方果树》由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瀋阳农业大学园艺学、辽宁省果树学会主办。创刊于1978年,1987年由内部发行变为公开发行,1998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
《北方果树》多次获“辽宁省一级期刊”、“中国北方优秀期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称号,所开设的“科普讲座”、“典型介绍”、“试验简报”、“生产经验”、“生产建议”等栏目多次获得优秀栏目一、二等奖。
- 《农业科技与装备》
《农业科技与装备》由《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更名而来,1979年4月创刊,为省级农业科技期刊,由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主办。期刊为大16开本96页,国内公开发行。
《农业科技与装备》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资料库统计源期刊,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资料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碟版)、中文科技期刊资料库、龙源期刊网全文收录。
人才培养
截至2017年5月,农科院制定了《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公开招聘人员办法(试行)》《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岗位设定管理实施办法》《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职工继续教育暂行规定》《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博士后工作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
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瀋阳农业大学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9人。累计培养博士18人,硕士252人。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自2003年12月建站以来与中国农业大学、瀋阳农业大学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联合招收博士后32人,201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