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现代工程训练中心成立于2003年,是我校进行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实践教育的重要基地,主要任务是承担学校本科生的金工及电工电子实训教学工作和创新活动。中心建筑面积6000㎡,拥有教学工具机设备300余台套,仪器仪表160余台,资产总值1600万元。中心现有正式职工28人,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6人,本科以上学历的5人,大专以上学历的2人;拥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8人;具备技师资格的4人,高级技工资格的7人,中级工资格的5人,指导教师结构合理,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
现代工程训练中心下设传统工艺实训区,现代加工工艺实训区,电子电工实训区,CAD/CAM网路远程控制及数控原理实训区和机器人创新实训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长安大学现代工程训练中心
- 成立时间:2003年
- 中建建筑面积:6000㎡
- 正式职工:28人
中心简介
传统工艺实训区
传统工艺实训区分为冷加工实训和热加工实训两大功能区。冷加工实训区拥有普通车床52台,普通铣床10台,刨床3台,磨床3台,各式钻床11台,齿轮加工工具机1台,钳工工位60个,可进行车、钳、铣、刨、磨等工种的实训教学。热加工实训区拥有各类焊机15台,各式电阻炉7台,中频熔化炉1台,中频淬火工具机2台,冲击试验机1台,金相切割机1台,金相显微镜2台,空气锤2台,可进行铸造、锻造、焊接和热处理等工种的实训教学。
现代加工工艺实训区
现代加工工艺实训区拥有数控车床12台,数控铣床2台,加工中心1台,车削中心1台,线切割工具机3台,注塑机1台,雕刻机2台,电火花成型机1台,学生在此可了解各种现代加工手段,开阔视野,并进行简单的手工编程及操作训练。
CAD/CAM网路远程控制及数控原理实训区
CAD/CAM/DNC实训室拥有用于零件建模和产品设计的CAD软体(40节点),用于对加工件进行自动数控编程的CAM软体(40节点),用于模拟数控工具机操作实践的数控加工仿真软体(40节点),用于多媒体教学的管理软体(40用户),用于数控工具机联网和数控加工信息传输与管理的DNC软体(联网工具机17台,客户端软体20节点),可容纳40位学生同时上机,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及计算机辅助製造实训,并可通过区域网路实现对数控设备进行远程控制。数控原理实训室拥有二维数控工作平台15台,三维数控工作平台5台,计算机20台,可进行包括数控代码编程、数控系统NC代码解释器开发与研究、二维三维插补原理及套用、二维三维轨迹插补算法研究等实训项目,为学生在工业数控设备上操作,提供一个演练平台。
电工电子实训区
电工电子实训区包含电工技能实训室、可程式控制器实训室、电子工艺实训室。其中电工技能实训室同时容纳40名学生开展通用电工、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及电力拖动相关内容的技能训练,拥有21台电工实训台及辅助设备,并配备单机版多媒体电工仿真教学软体1套。可程式控制器实训室可同时容纳40名学生进行PLC、单片机及变频器的开发套用实训设计,能够直观地进行PLC基本指令、多个套用广泛的PLC实际套用模拟和实物控制训练,可完成单片机接口扩展、数据採集、数据显示、键盘控制、定时器、印表机接口等项目的训练,以及变频调速技术课程的相关教学实训,拥有实训台20台及相关辅助设备。电子工艺实训室实训室可容纳40名学生进行电子产品的组装、调试和检测实践,以及表面贴装技术(SMT)套用实践和印刷电路板(PCB)製作实践设计。主要设备有线路板雕刻机1台,线路板抛光机1台,镀锡机1台,雷射光绘机1台,电子装配工作檯10台等。
机器人及创新实训区
机器人及创新实训区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综合性的实践平台,进行单片机和微控制器、数字电子、模拟电子、数字逻辑、工业感测器和工业控制、基础(高级)机器人等课程的学习和实践,配备以下设备:自主移动机器人系统1套,四自由度工业机械臂系统1套,六脚爬虫机器人1套,六自由度机械手1套,教育机器人20套。实训室实行开放式管理,为学生参加中国大学机器人电视大赛和中国机器人创新大赛等提供一定的硬体、软体及管理上的支持。
历史沿革
长安大学现代工程训练中心的前身为长安大学教学工厂,其建厂时间可追溯到本校创立之初的1953年,是一家机械加工工种配套齐全、具备独立法人资格、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校办企业,在其存在的几十年里,除了进行正常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外,也负担着本校的金工实习教学工作,在为学校的发展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其自身也在企业的生产组织、运作方式、经营管理和实践教学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及其在加工製造业中的大量採用,更新了工业製造的概念。形势的发展变化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实习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为了适应新的教育形式人才培养的要求,2003年,我校在原教学工厂的基础上成立了长安大学工程训练中心(2006年改名为现代工程训练中心),将实践教学系统化、规範化地纳入高校的教学体系。
现代工程训练中心成立后,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渭水校区建立新的训练基地,为新基地投入设备大约两千多万元,使实践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拥有各种主要的教学仪器设备500台套,基本能满足当前实训教学的需要。
现任领导
中心主任:付昌会
中心副主任:何琪民
办公室主任:刘海明
发展模式
工程训练作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学习工艺知识,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的教学方式,必须包含现代製造业的基本要素,以形成一个覆盖机械、电子、信息、自动控制和工业管理等各方面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亲身参与、全面体验现代工程内容的学习平台。为此,依照教育部《普通高校工程训练教学中心建设规範与验收标準》的要求,以及我校“以工为主,理工结合、人文社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开放式、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工程训练应由目前的常规实习方式向现代工程实践方向转化;由操作技能培训向技能与综合创新实践相结合的方向转化;由单机技能培训向区域网路条件下技术集成培训的方向转化。
为实现上述目标,中心现有的传统工艺和现代加工技术训练必须扩大和加强,同时增设电工电子、现代工程材料实践和创新训练等模组。
在传统工艺训练方面,将同时容纳400名学生进行各工种的实训作业,实训指导人员及学生的人机比配备将趋于合理。现代加工技术方面,除增加现有的数控工具机等现代加工设备的数量外,还将增设加工中心、雷射加工工具机、三坐标测量机、超音波加工工具机、快速原型製造工具机、消失模铸造系统、压铸机和工业机器人等先进设备,并开展CAD/CAM/网路远程控制实训和数控模拟训练。现代工程材料实践训练将配置相应的工程材料製作、加工和测试的仪器设备,开展工程材料的研製与实训。电工电子实训也将纳入现代工程训练中心的教学体系。创新训练包括创新实验室、创新技术模拟中心和创新成果孵化中心,并逐渐建成基本涵盖创新体系内容,可以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团队创新、知识整合项目、科研成果转化等各种层次训练的全方位、开放式实践训练基地。
新现代工程训练中心将通过完善教学软体建设,配备一定数量的高级职称和高学历且技术水平高的专业技术人员,建立一支素质高、技术精湛、责任心强的师资队伍,以及一个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教学管理集体,逐步建成年容纳5000人次进行实训且规模和实力达到教育部所属工科院校中等以上水平的工程训练中心,真正成为我校培养具有基础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创新型複合人才与套用人才的重要教学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