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陕西药王山碑刻艺术总集

(2020-04-21 20:10:17) 百科综合
陕西药王山碑刻艺术总集

陕西药王山碑刻艺术总集

本书以药王山碑刻实物照片、测绘图、碑文拓本,以图示、碑文着录、按语等形式进行详细介绍,包括碑名、造像年代、出土地点、碑文、图像等,大部分为第一次发表。分为7卷8册:第一卷《北魏造像碑》;第二卷《西魏造像碑》;第三卷《北周造像碑》;第四卷《隋代造像碑》;第五卷《唐代造像碑及历代雕塑、壁画》;第六卷《历代石碑》(上下册);第七卷附卷《临潼、渭南地区造像碑》。文字80万,图片近约4500幅,全面展现药王山碑刻的全貌和研究成果。是目前收录最为完备的一部大型的药王山碑刻艺术的工具书。是海内外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大专院校及佛教、道教文化研究者、古代民族学和考古、艺术设计者、书法爱好者不可错过的重要工具书。

基本介绍

  • 书名:陕西药王山碑刻艺术总集
  •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C_上海辞书出版社
  • 页数:1200页
  • 作者:陕西省考古研究员、陕西省铜川市药王山管理局编,张燕
  •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1日
  • 开本:8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1.海内外第一部全面展示陕西药王山佛教、道教、佛道教混合碑刻艺术的画册,收录300余通药王山碑林的佛教、道教、佛道教混合造像碑、历代雕塑、壁画等艺术珍品,及海内外各大博物馆藏与药王山有关的造像碑。资料翔实珍贵,填补了业界空白。兼具学术性、权威性和实用性。
2.文字资料翔实权威,图片(包括测绘图、实物照片、碑文拓本)精緻超大,版式简洁而富艺术性,迥异于一般画册。
3.作者张燕曾任职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首都博物馆,为文物研究专家。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张燕为考古研究专家。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曾任职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文物出版社、辽金城垣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着有《北朝佛道造像碑精选》、《慈善寺与麟溪桥考古报告》(合着)等。发表有关陕西宗教石刻研究、北京辽金史研究论文30余篇。作者之一王福民为陕西药王山管理局药王山研究所所长。编审赵超为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

图书目录

丛书七卷八册。各卷目录如下:
一、《北魏造像碑》 总序 凡例 目录 第一章道教造像碑(九通) 第二章佛道造像碑(七通) 第三章佛教造像碑(十一通)
二、《西魏造像碑》 凡例 目录 第一章佛教造像碑(十三通) 第二章佛道造像碑(二通)
三、《北周造像碑》 凡例 目录 第一章佛教造像碑(二十三通)第二章道教造像碑(一通)第三章佛道造像碑(三通 )
四、《隋代造像碑》 凡例 目录 第一章佛教造像碑(二十三通)第二章道教造像碑( 七通 )
第三章道教背光式造像(四通) 第四章佛道造像碑(四通) 第五章隋代道教圆雕造像(十二尊)
五、《唐代造像碑及历代雕塑和壁画》 凡例 目录 第一章唐代造像碑( ) 第二章历代雕塑第一节圆雕 第二节佛塔 第三节摩崖造像 第三章壁画 南园壁画 北园壁画
六、《历代石碑》(上) 凡例 目录 第一章北周石碑(一通)第二章北宋造像碑(四通)第三章金代石碑(三通) 第四章元代石碑(十六通) 第五章明代石碑(三十八通)
《历代石碑》(下) 凡例 目录 第六章(六十八通) 第七章民国石碑(三通)
七、《临潼、渭南地区造像碑》 凡例 目录 临潼、渭南地区造像碑(二十九通)

后记

鸣谢
本书资料的最初整理始于一九八五年的一次野外调查。
今天此书得以出版是离不开众人的帮助。首先要感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前任院长焦南峰先生和副院长张建林先生的督促和帮助。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前任社长李伟国先生、社长彭卫国先生在出版方面的安排和支持。感谢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李圣庭先生、石兴邦先生、巩启明先生、韩伟先生等诸位所长、以及王伟林院长;原药王山博物馆:安玉民先生、雷光忠先生、李改先生、肖髙社先生、王广民先生等诸位馆长,以及前药王山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陈中华先生在工作过程中的支持和关心。感谢临潼博物馆前馆长赵康民先生,以及蒲城、韩城、澄城、渭南诸县博物馆的大力支持。感谢台湾喜玛拉雅基金会在后期资料整理期间的资金赞助。感谢法国远东学院吕敏女士(法国)、台湾国立清华大学王秋贵先生、洪惟助先生、佛教考古专家石松日乃子女士(日本)、北京爱德苑文化艺术公司齐友昌先生、北京智观圆融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李家振先生、杨立泉先生、耀县常志诚先生、渭北秦椒厂姚正运厂长的热心帮助。感谢我的亲人父亲张牧、母亲赵淑菁、儿子徐冬、妹妹张蕾、张贝及妹夫崔耀和金焰,以及冬冬的爷爷徐忠信、奶奶胡文月及浙江永康亲人们的无私无怨帮助和支持。特别感谢赵超先生、王福民先生、田旭东女士、王建新先生、李凇先生、王海燕先生、王建军先生、叶娃女士、李正晓女士(韩国)、张再明先生、张明惠先生、张懋荣先生、祚振西女士、祖生利先生、樊光春先生、陆明君先生、李云先生、郗笑女士、徐宝贵先生、王宜娥女士、刘君幸先生、张蕊侠女士、徐丹俍先生、杨欣女士、唱婉女士等诸位老师、朋友和同学们多年的关怀和指导。并感谢首都博物馆领导韩永先生、王武钰先生、王春城先生、陈仲英女士,及叶度先生、张圣先生、朱锴先生、长风先生、杜晓君女士、韩冰女士、陈雨蕉女士、程式先生、朴识先生、张京虎先生等诸位朋友、同事们的各方面关照和支持。另外,此书的出版与上海辞书出版社的领导和责任编辑的努力分不开的,首先要感谢总编余岚、责任编辑陆海龙先生和吴梦女士,以及张良一主任和美术编辑姜明先生以及与此书相关的工作人员。特别要感谢陆海龙先生陪着我完成了马拉松式的出版过程。本该早就出版的图书拖至今天,十分惭愧内疚,对于帮助我的家人、领导、朋友和同学们,无言以对。一本书用了一生,内心万分不安。水平能力有限,恳请读者谅解,并批评指正。

张燕
二O一一年三月于北京安定门东河沿

序言

一 药王山的地理位置
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原称耀县,位于陕西省中部渭北地区。南距西安约七十公里(图一)。县界东为铜川市、西邻旬邑县、西北连淳化县、南面是三原县、富平县。境内有沮河和漆水河两条主要水系。沮河源于耀州区北部长蛇岭南麓,纵穿县境流至县城以南,汇入石川河,全长近七十公里。漆水河发源于铜川市北崾险坡,由黄堡镇入耀州区境,沿着孙原乡西北部,流经县城南,汇入沮河,再入富平县石川河,在耀州区境内流程为约五十公里。耀州区境内有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十余座,矿产资源丰富,除煤炭外,石灰岩分布广泛,锦屏山、宝鉴山、将军山、药王山均为石灰岩山体。由于耀县、富平县的青石质材细润,适宜加工,所以,雕石刻碑是这一地区自古以来的传统,石匠多为世代相传,今天仍以精良的石刻技艺闻名于陕西关中地区。渭北地区之所以发现大量的造像碑石,是与这种地理环境和人文传统密切相关的。
药王山位于耀州区城东一点五公里,海拔八百一十二米。唐代称磬玉山,宋、金称五台山、北五台山、东山。「药王山」之名源于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孙思邈的出生在离药王山五公里的孙家原村。他晚年隐居山中,治病救人,着书立说。死后,百姓在山中修建了孙真人祠,敬尊他为药王。明隆庆六年(一五七二年)在山中太玄洞立碑刊刻孙思邈着述的《千金宝要》、《海上方》等医药学典籍,从此遂有「药王山」之称。药王山是五峰相连,山势平缓,峡谷幽深,松柏成林,古蹟众多,为关中名胜佳境。
二 历史沿革
耀县,今称铜川市耀州区。其建置悠久,地理位置重要,在历史上其地域範围以今天的耀州区为中心,包括与其交界的铜川和富平部分地区。自秦汉以至隋唐,建置名称多有改变。而北魏以后建置名称的改变,对碑文的研究相当重要。考其历史沿革概述如下:
秦始行郡县,此地属京师内史。秦未,项羽立塞国,高帝元年属塞国,二年(公元前二O五年)更名河上郡,九年(公元前一九八年)罢,复为内史。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一五五年)始设祋祤县,属左内史。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一O四年)属左冯翊。新莽时期属列尉大夫府。东汉永元九年(公元九十七年)复设祋祤县,仍属左冯翊,并撤翟道县(今黄陵县)入祋祤县。此时的县域是耀县历史上治域最大的时期。
三国时期,魏文帝为防匈奴内侵,将原属甘肃境内的北地郡泥阳县侨置内迁于祋祤县。西晋时期,北地郡辖泥阳县和富平县。
北魏置北雍州北地郡辖泥阳县。太平真君七年(公元四四六年),倂泥阳县入富平县。景明元年(公元五OO年)复设泥阳县,仍属北雍州。西魏废帝三年(公元五五四年)改北雍州为宜州,改北地郡为通川郡,泥阳县属其所辖县之一。北周沿用未变。
隋开皇三年(公元五八三年)撤通川郡,县改属宜州。开皇六年(公元五八六年)改泥阳县为华原县,隶属京兆郡。大业三年(公元六O七年)撤宜州,倂土门(今富平境)入华原,隶属京兆郡。义宁二年(公元六一八年)复设宜君郡土门县,华原县改属宜君郡。
唐武德元年(公元六一八年),仍曰宜州。贞观十七年(公元六四三年)撤宜州,以华原县属雍州。垂拱二年(公元六八六年),改华原县为永安县。天授二年(公元六九一年)复宜州,辖同官县、富平县、美原县、永安县。大足元年(公元七O一年)撤宜州。神龙元年(公元七O五年),复名华原县。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