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的宝安松岗“七星醒狮”,2009年被列入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有望申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七星醒狮
- 历史:近百年
- 荣誉: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传承人:文琰森
松岗历史源远流长,是岭南文化名镇之一。因松岗地处珠三角地带,物产丰富、商贾云集。当地民众在节假日庆典上,用木布或纸扎成狮子,敲锣打鼓,翩翩起舞,庆祝丰收,表达喜悦,于是舞狮便作为一种喜庆和祈福活动,兴盛起来。“七星醒狮”在清朝以后才命名,七星醒狮的民俗习惯有点眼、采青、拜祠堂;玩法有蜈蚣、螃蟹、鲤鱼、踩砂锅、蛇、写书法等造型,音乐节奏为七点半鼓,步伐有碎步、马步、弓步、麒麟步。醒狮分黑、黄、白、红等,其中黑色醒狮的舞步动作有力起劲,步法有起飞脚,俗称“八马朝头”,神态活泼生动;黄色醒狮舞步动作以轻柔慢步为主,俗称“举头不留面”;红色和白色的醒狮舞步动作稳健、扎实、有力。
松岗七星醒狮的传承人文琰森,1947年开始跟七星醒狮传承人焦贤师傅练习。由于家境不好,他11岁就开始做工,25岁去了香港谋生。1968年他在香港当教头传承“七星醒狮”,共收徒3000多人。1997年退休后,文琰回到松岗山门社区。由于他有着传统醒狮技艺,2006年2月,他自筹资金7万多元成立了松岗“山门文琰醒狮训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