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编中国文化史》主要内容: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徵是以血缘为基础,以家庭为细胞,以天人和谐为宗旨的伦理模式。这一模式的内在核心是人性论,并突出表现于以“孝”为中心的仁爱恭敬思想,由此外向扩展,则是天人合一的伦理政治。而这种伦理文化模式的形成,又与中国古代地理文化环境与经济文化类型及政治文化形态切切相关,从而构成以孝亲为本源,以道德为功用,以家国一体为理念的和谐文化形态。而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认知与解读,则是探讨中国文化基础的主要途径。
基本介绍
- 书名:新编中国文化史
- ISBN:9787534382123
- 页数:300页
-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 第1版 (2007年8月1日)
- 装帧:平装
- 开本:16
- 正文语种:汉语
目录
引论
第一章 中国文化基础
第一节 文化的地理环境
第二节 文化的经济基础
第三节 伦理文化精神
第四节 传统经典解读
第二章 古代的制度文化
第一节 宗法制度
第二节 职官制度
第三节 教育制度
第四节 选举制度
第五节 礼乐制度
第六节 婚姻制度
第七节 兵役制度
第三章 古代的科技文化
第一节 天文与历数
第二节 农学与医学
第三节 机械与发明
第四节 衣食住行与科技
第五节 传统科技思想
第四章 古代的宗教文化
第一节 崇拜、巫术与神话
第二节 道教的形成与流变
第三节 佛教的中国化
第四节 基督教与伊斯兰教
第五章 古代的学术文化
第一节 殷周巫史
第二节 战国诸子
第三节 汉代经学
第四节 魏晋玄学
第五节 隋唐佛学
第六节 宋明理学
第七节 清代朴学
第六章 古代的民俗文化
第一节 岁时风俗
第二节 民俗信仰
第三节 游戏技艺
第七章 古代的文学艺术
第一节 文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艺术的主要类型
第三节 文艺中的文化蕴涵
第八章 古代的文化交流
第一节 华夏文化的形成
第二节 统一文化的交流
第三节 西学东渐的历史
第九章 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
第一节 传统文化的近代化
第二节 台、港、澳文化鸟瞰
第三节 华侨与海外华人文化
第四节 当代文化的发展走向
后记
后记
《新编中国文化史》被纳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是既高兴又惶恐的事。高兴的是自己从事文化史教学多年,终于编成一部适合高校学生课堂使用和读书学习的教材;惶恐的是有关“文化史”的着述与教材可谓汗牛充栋,再编写出相对周全,适用教学,而且又有一定新意的教材,感到非常困难。
儘管如此,本教材的编写还是力求达到知识性、理论性、历史性、当代性与实践性的结合,在强化文化基础知识的系统性的同时,得到对中国传统文化本质诠释与精神提摄的成效。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始终贯彻三个关注:
关注中国古代文化制度与知识的介绍,包括宗法、职官、教育、选举、礼乐、婚姻、兵役诸制度及宗教、学术、科技、文艺、民俗诸知识,使之较为全面而系统。
关注文化历史与文化精神的统一,既叙述文化历史的外部变化,也发掘文化发展的内在精神,以“专题”为叙写形式,并起到打通古今的效果。
关注文化史演进的当代性,包括传统文化向近现代文化的转型,台、港、澳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华侨与海外华人文化的历史与功用,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通,以及当今文化面临“全球化”与“大众化”的挑战与应对。
本书的编写,部分章节的草稿由潘务正、卞东波、顾友泽、金生奎、于兵博士,王海波、王婷硕士撰写,特此说明,
在申报国家教材规划、编辑出版诸方面,得到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徐宗文编审、章俊弟编审的支持与帮助,责编周方先生精心审校,在此谨表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