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没风波里:旧日本海军轻巡洋舰战史》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具体生动地讲述了日本轻巡洋舰部队从建军到覆灭的全过程。日本海军在1917年首度引入1914年英国建成的林仙级轻巡洋舰这一新型舰种,建造了两艘带有试验性质的天龙级轻巡洋舰。日本海军以天龙级为基础在1920—1925年间建成了三级14艘5500吨级轻巡洋舰;加上1艘试验型轻巡洋舰夕张,这17艘军舰构成了日本轻巡洋舰部队的主力。进入20世纪30年代以后,日本又建造了几艘轻巡洋舰,到太平洋战争前夕,日本海军的全部轻巡洋舰兵力为20艘。在战争后期又将几艘新建成的轻巡洋舰投入战场,但其设计目标在航空时代已经过时;日军轻巡洋舰绝大多数在美军空中打击下被摧毁。或被美舰击沉。
基本介绍
- 书名:出没风波里:旧日本海军轻巡洋舰战史
- 类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2年9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7307100681, 9787307100688
- 作者:刘怡
-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 页数:273页
- 开本:16
- 品牌:武汉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内容简介
日本海军专注战列舰建造、忽视辅助舰艇发展的痼疾依旧难改,具备综合作战能力的新型轻巡洋舰“阿贺野”级直到1940年才开工首舰,是以17艘旧式水雷战队旗舰作为此际联合舰队仅有的轻巡洋舰,不得不再度披挂上阵,担当从反潜哨戒到人员运输在内的一系列任务。而它们设计功能单一、反潜及防空能力薄弱的缺陷也在实战中一一暴露出来,最终除改为人操鱼雷母舰的“北上”号倖存到战败外,其余悉数被盟军飞机与潜艇击沉。
刘怡所着的《出没风波里(旧日本海军轻巡洋舰战史)》一书,展现的即是这17艘水雷战队旗舰从设计到终局的整个舰史。名为舰史,实际也包括了战史与相关人物的介绍,目的在于见微知着,将旧日本海军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的战略失误及其暴露过程浓缩于一型军舰的沉浮中。
刘怡所着的《出没风波里(旧日本海军轻巡洋舰战史)》一书,展现的即是这17艘水雷战队旗舰从设计到终局的整个舰史。名为舰史,实际也包括了战史与相关人物的介绍,目的在于见微知着,将旧日本海军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的战略失误及其暴露过程浓缩于一型军舰的沉浮中。
图书目录
第一章水雷战队旗舰的诞生
第二章5500吨级轻巡洋舰
第三章“海军假日”前期的日本中型巡洋舰
第四章从伦敦条约到中日战争
第五章太平洋战争前的水雷战队旗舰
第六章美日开战之初的旧式轻巡洋舰
第七章“被渐减”的轻巡洋舰
第八章战略僵局的结束
第九章潜航猎杀
第十章老舰的结局
第二章5500吨级轻巡洋舰
第三章“海军假日”前期的日本中型巡洋舰
第四章从伦敦条约到中日战争
第五章太平洋战争前的水雷战队旗舰
第六章美日开战之初的旧式轻巡洋舰
第七章“被渐减”的轻巡洋舰
第八章战略僵局的结束
第九章潜航猎杀
第十章老舰的结局
序言
巡洋舰(Cruiser)这一舰种在日本海军中的滥觞,可以追溯到明治初年的“日进”舰。这艘1500吨级的荷兰追机帆军舰曾经参与1874年入侵台湾的行动,并于1884年定籍为日本第一艘“巡洋舰”。此后直到日俄战争结束,日本海军编成内的巡洋舰逐步发展为三个级别——排水量7000吨以上者为一等巡洋舰,它们安装与战列舰相仿的8—14英寸大口径主炮,平时以2—4艘编为一个战队,执行侦察和快速袭击任务,战时则参与舰队决战。这种一等巡洋舰,包含有当时的装甲巡洋舰(Armoted Cruiser)与后来的战列巡洋舰(Battlecruiser)。至于排水量3500=7000吨者则为二等巡洋舰,3500吨以下者为三等巡洋舰,它们通常只安装6英寸以下的主炮和鱼雷兵器,以4艘编为一个战队,伴随战列舰执行侦察、接触、打扫战场等辅助任务,很少单独行动。这种二等和三等巡洋舰,在当时多为防护巡洋舰(Protected Cruiser)或无防护巡洋舰(Unprotected Cruiser)。
这种分类方法,应该说反映了日本海军的战术思想和规模限度:由于战列舰数量不足,在欧洲海军中通常只担当侦察分队或外遣部队旗舰的一等巡洋舰也须参与舰队决战;而二等和三等巡洋舰亦不像英德等国的同类舰那样承担护航、破交任务,而是作为战列舰队的前卫。“一切为战列舰决战服务”,这就是此际日本海军的核心战术思想。是以用于巡洋舰建造的预算,也更多倾注于可以参与决战的一等巡洋舰,二三等巡洋舰的发展却相当滞后。1910年完工的二等巡洋舰“利根”号,在技术上不过与甲午战争时的“吉野”号(注:英制)齐平;而一战爆发前建成的3艘4500吨级新巡洋舰“筑摩”号、“矢矧”号与“平户”号虽然达到了同期英国“城镇”级(Town class)巡洋舰的水平,却面临着新型驱逐舰在火力和航速上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英国于1912年开始建造划时代的“林仙”级(Arethusa class)巡洋舰。它的吨位介于大型防护巡洋舰和小型侦察巡洋舰之间,安装与驱逐舰相仿的动力系统,航速近30节。首尾各安装一门中口径主炮,两舷加装速射炮和鱼雷发射管,防护则参照装甲巡洋舰,在水线附近设定一条狭窄的垂直装甲带,机舱上方另有水平防护。依这一思路设计的新舰吨位、火力和航速相对均衡,既能统率驱逐舰、担当分队旗舰,又可前出哨戒、成为战列舰耳目,后来习称的轻巡洋舰(Light Cruiser),即自“林仙”级而始。列强海军在一战爆发后建造的新型巡洋舰,也多少带有“林仙”级的特徵。
唯独日本海军依旧独闢蹊径——在日本人看来,将防护巡洋舰与侦察巡洋舰合二为一併无必要。盖因新型驱逐舰及其鱼雷兵器(日文汉字写作‘冰雷”)威力已日益彰显,尤其是对战列舰威胁甚大,为保证决战胜算,可以考虑将驱逐舰编成的“水雷战队”加入主战部队。为指挥水雷战队,需要建造一种专用的水雷战队旗舰,吨位只须比驱逐舰稍大,设计上优先保证航速;而过去的侦察巡洋舰则可仿照“林仙”级予以放大,兼顾鱼雷战能力与火炮威力。是以“林仙”级问世之后,日本海军对其的模仿仅限于设计一种7100吨级大型侦察巡洋舰(后来的“古鹰”级重巡洋舰),同时却在“八八舰队建造案”中列入了多达16艘的水雷战队旗舰,gg2艘3500吨级小型巡洋舰与14艘5500吨级中型巡洋舰。
作为第一型专门设计的水雷战队旗舰,1917年开工的“天龙”级小巡在功能上相当于英、.意等国的驱逐领舰(Flotilla leader),它的舰体是“峰风”级一等驱逐舰的放大,船体中心线上布置有4门人工装填的“三年”式5.5英寸主炮,同时安装2座三联装21英寸旋转式鱼雷发射管,最大航速可达33节。而1918年之后陆续开工的14艘5500吨级中型巡洋舰为了对抗美国的“奥马哈”级(Omaha class)高速轻巡洋舰,将5.5英寸主炮的数量增加到7门,设计航速高达36节。第一批次的5艘“球磨”级安装8具21英寸鱼雷发射管;第二批次的6艘“长良”级将鱼雷兵装升级为8具24英寸鱼雷发射管,并且在完工时就安装有航空设备;最后完工的3艘“川内”级将部分锅炉改为煤油混烧,因此拥有4个烟囱。在“川内”级开工的同时,还建造了带有试验性质的3000吨级小型巡洋舰“夕张”号,其战斗力可一与5500吨级中型巡洋舰相当。
1922年《华盛顿条约》签署之后,2艘“天龙”级、14艘5500吨级和一艘“夕张”号就成为了日本海军在“海军假日”期间的轻巡洋舰阵容。舰政本部除相继为其加装航空设备和水上侦察机外,还费尽心机研製出威力强大的“九三”式氧气鱼雷,改装到包括“川内”级在内的数艘军舰上。但归根结底,这批水雷战队旗舰乃是一种极端化的功能型军舰,设计目标和用兵思路极不均衡。它们能发挥效用仅仅依赖于一个前提,即未来海战是按日本人构想的战列舰对决的方式来进行;而当1930年代中期之后空中和水下威胁对海战的干预作用愈发显着之际,这些“超级鱼雷艇”却因布局和性能的天然缺陷,难以进行改造,迅速落伍淘汰。
当太平洋战争爆发时,这批舰龄约20年的老舰已经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然而日本海军专注战列舰建造、忽视辅助舰艇发展的痼疾依旧难改,具备综合作战能力的新型轻巡洋舰“阿贺野”级直到1940年才开工首舰,是以17艘旧式水雷战队旗舰作为此际联合舰队仅有的轻巡洋舰,不得不再度披挂上阵,担当从反潜哨戒到人员运输在内的一系列任务。而它们设计功能单一、反潜及防空能力薄弱的缺陷也在实战中一一暴露出来,最终除改为人操鱼雷母舰的“北上”号倖存到战败外,其余悉数被盟军飞机与潜艇击沉。
《出没风波里》一书,展现的即是这17艘水雷战队旗舰从设计到终局的整个舰史。名为舰史,实际也包括了战史与相关人物的介绍,目的在于见微知着,将旧日本海军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的战略失误及其暴露过程浓缩于一型军舰的沉浮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此之谓也。
刘怡
2012年4月于北京
这种分类方法,应该说反映了日本海军的战术思想和规模限度:由于战列舰数量不足,在欧洲海军中通常只担当侦察分队或外遣部队旗舰的一等巡洋舰也须参与舰队决战;而二等和三等巡洋舰亦不像英德等国的同类舰那样承担护航、破交任务,而是作为战列舰队的前卫。“一切为战列舰决战服务”,这就是此际日本海军的核心战术思想。是以用于巡洋舰建造的预算,也更多倾注于可以参与决战的一等巡洋舰,二三等巡洋舰的发展却相当滞后。1910年完工的二等巡洋舰“利根”号,在技术上不过与甲午战争时的“吉野”号(注:英制)齐平;而一战爆发前建成的3艘4500吨级新巡洋舰“筑摩”号、“矢矧”号与“平户”号虽然达到了同期英国“城镇”级(Town class)巡洋舰的水平,却面临着新型驱逐舰在火力和航速上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英国于1912年开始建造划时代的“林仙”级(Arethusa class)巡洋舰。它的吨位介于大型防护巡洋舰和小型侦察巡洋舰之间,安装与驱逐舰相仿的动力系统,航速近30节。首尾各安装一门中口径主炮,两舷加装速射炮和鱼雷发射管,防护则参照装甲巡洋舰,在水线附近设定一条狭窄的垂直装甲带,机舱上方另有水平防护。依这一思路设计的新舰吨位、火力和航速相对均衡,既能统率驱逐舰、担当分队旗舰,又可前出哨戒、成为战列舰耳目,后来习称的轻巡洋舰(Light Cruiser),即自“林仙”级而始。列强海军在一战爆发后建造的新型巡洋舰,也多少带有“林仙”级的特徵。
唯独日本海军依旧独闢蹊径——在日本人看来,将防护巡洋舰与侦察巡洋舰合二为一併无必要。盖因新型驱逐舰及其鱼雷兵器(日文汉字写作‘冰雷”)威力已日益彰显,尤其是对战列舰威胁甚大,为保证决战胜算,可以考虑将驱逐舰编成的“水雷战队”加入主战部队。为指挥水雷战队,需要建造一种专用的水雷战队旗舰,吨位只须比驱逐舰稍大,设计上优先保证航速;而过去的侦察巡洋舰则可仿照“林仙”级予以放大,兼顾鱼雷战能力与火炮威力。是以“林仙”级问世之后,日本海军对其的模仿仅限于设计一种7100吨级大型侦察巡洋舰(后来的“古鹰”级重巡洋舰),同时却在“八八舰队建造案”中列入了多达16艘的水雷战队旗舰,gg2艘3500吨级小型巡洋舰与14艘5500吨级中型巡洋舰。
作为第一型专门设计的水雷战队旗舰,1917年开工的“天龙”级小巡在功能上相当于英、.意等国的驱逐领舰(Flotilla leader),它的舰体是“峰风”级一等驱逐舰的放大,船体中心线上布置有4门人工装填的“三年”式5.5英寸主炮,同时安装2座三联装21英寸旋转式鱼雷发射管,最大航速可达33节。而1918年之后陆续开工的14艘5500吨级中型巡洋舰为了对抗美国的“奥马哈”级(Omaha class)高速轻巡洋舰,将5.5英寸主炮的数量增加到7门,设计航速高达36节。第一批次的5艘“球磨”级安装8具21英寸鱼雷发射管;第二批次的6艘“长良”级将鱼雷兵装升级为8具24英寸鱼雷发射管,并且在完工时就安装有航空设备;最后完工的3艘“川内”级将部分锅炉改为煤油混烧,因此拥有4个烟囱。在“川内”级开工的同时,还建造了带有试验性质的3000吨级小型巡洋舰“夕张”号,其战斗力可一与5500吨级中型巡洋舰相当。
1922年《华盛顿条约》签署之后,2艘“天龙”级、14艘5500吨级和一艘“夕张”号就成为了日本海军在“海军假日”期间的轻巡洋舰阵容。舰政本部除相继为其加装航空设备和水上侦察机外,还费尽心机研製出威力强大的“九三”式氧气鱼雷,改装到包括“川内”级在内的数艘军舰上。但归根结底,这批水雷战队旗舰乃是一种极端化的功能型军舰,设计目标和用兵思路极不均衡。它们能发挥效用仅仅依赖于一个前提,即未来海战是按日本人构想的战列舰对决的方式来进行;而当1930年代中期之后空中和水下威胁对海战的干预作用愈发显着之际,这些“超级鱼雷艇”却因布局和性能的天然缺陷,难以进行改造,迅速落伍淘汰。
当太平洋战争爆发时,这批舰龄约20年的老舰已经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然而日本海军专注战列舰建造、忽视辅助舰艇发展的痼疾依旧难改,具备综合作战能力的新型轻巡洋舰“阿贺野”级直到1940年才开工首舰,是以17艘旧式水雷战队旗舰作为此际联合舰队仅有的轻巡洋舰,不得不再度披挂上阵,担当从反潜哨戒到人员运输在内的一系列任务。而它们设计功能单一、反潜及防空能力薄弱的缺陷也在实战中一一暴露出来,最终除改为人操鱼雷母舰的“北上”号倖存到战败外,其余悉数被盟军飞机与潜艇击沉。
《出没风波里》一书,展现的即是这17艘水雷战队旗舰从设计到终局的整个舰史。名为舰史,实际也包括了战史与相关人物的介绍,目的在于见微知着,将旧日本海军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的战略失误及其暴露过程浓缩于一型军舰的沉浮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此之谓也。
刘怡
2012年4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