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朱英(近现代革命人物)

(2020-06-01 10:40:11) 百科综合
朱英(近现代革命人物)

朱英(近现代革命人物)

朱 英(1905—2008)常熟人,原籍江阴月城,革命知名剧作《芦荡火种》和《沙家浜》中的原型人物之一。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朱英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
  • 出生日期:1905
  • 逝世日期:2008
  • 职业:革命家
  • 信仰:马克思主义

生平

18岁去上海打工,曾在大成纱厂等厂当工人。1927年参加上海工人运动。抗战爆发后,随妻子返回常熟梅李定居。1937年5月参加塘桥抗日地方武装,8月参加“民抗”。先后担任抗日自卫队班长,区和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苏常昆太武工队大队长等,建国后曾任县农会主任、县武装部长、副县长、县政协副主席等。抗日战争时期,朱英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他曾在梅塘徒手翻船处死一个日本兵,缴获三八枪。他曾带领武工队奇袭吴市,镇压吴市区伪区长杨振亚等汉奸,捣毁租栈、烧毁租簿,并缴获伪警察的一批枪枝。日伪“清乡”时期,朱英受命留在“清乡”区内,坚持隐蔽斗争,为保护民众不受牵连,他风餐露宿,经常在牛车棚、荒坟堆、破庙宇过夜,甚至睡在田野中的破棺材里,吃的是冷粥冷饭、生毛豆、芦根等。1943年,调到苏北的朱英打入汤景延团内部,在上级梁灵光等指挥接应下,进行突袭,当场击毙俘获敌方人员,带领部队反正,这就是着名的“汤糰行动”。朱英曾从事财经工作,他和同志们一起通过收税等办法,解决“民抗”和“江抗”的经济来源,还支援苏北新四军30多万元。朱英与民众关係特别好。在解放战争,朱英率领武工队依靠民众进行了极艰苦的斗争,作出很大牺牲,他曾多次遇险,作出很大的成绩。1949年4月27日,他带领武工队从梅李出发,进入常熟城,宣告常熟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各个时期的不同岗位上为新中国的建设,兢兢业业的工作。他晚年时期,特别关心对下一代的教育和老区民众的生活。

传奇人生

一位革命老人在2008年的12月31日清晨安然离世,走完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这一天离他出生的1905年已过了103年。
他的一生与“革命”两字紧密相连。他叫朱英,老百姓则把他“朱阿八”的别名亲切地唤作“朱阿伯”。
朱英治丧委员会这样介绍他的生平:在抗日战斗时期,他先后加入抗敌后援会和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为苏常太地区的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苏常太武工队书记,常太武工队大队长兼县委副书记等职务,成为党领导的苏南游击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为夺取江苏革命斗争的胜利作出了较大贡献。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他以党的事业为重,坚决拥护和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识大体、顾大局,具有很强的党性观念。在各个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领导工作岗位上,他对待工作任劳任怨,对待事业兢兢业业,两袖清风、一身正气,为党为人民做出了奉献。
离休以后,他仍十分关心、支持常熟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关心年轻干部成长,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中心积极参政议政,竭诚建言献策,尽了一个老党员、老干部的应尽职责。
他襟怀坦白,淡泊名利,达观大度,宽以待人,严于律己,乐于吃苦,团结同志;他作风正派,生活俭朴,廉洁奉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后代,保持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体现了一位老干部、老党员的革命本色。
战友挥泪送别“朱阿八”
昨天下午1时,哀乐声在常熟市殡仪馆缓缓响起,104岁的朱英身上覆盖着党旗躺在鲜花丛中,面容安详,四周是前来送别的各级领导、战友、社会各界人士、亲属朋友和他们送的花圈、輓联。其中有一用整幅白布做成的挽幛特别引人注目。
88岁的支兰生穿着军大衣,一手拄着拐枚,一手摸着灵柩前的栏桿,任浑浊的眼泪慢慢溢出眼眶。这个在抗壮丁时毅然参加革命、1948年9月为保护朱英而被捕的老人,国民党的老虎凳、皮鞭没能让他屈服流泪,得知老领导、老战友离世,流着泪回忆与朱英共同工作的点点滴滴,花5天写了长达6页纸的追思文章。写好后,老人郑重请人把它写到了白布上,以此向老领导告别。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