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畔的沉思》中的这些散文,“时空”确实是“散”的,但记述了作者人生各个阶段的人和事。人物都是与作者关係较密切的长者,事大多与作者的医学急救生涯、社会活动有关。文章的排列不按时间为序。
基本介绍
- 书名:瓦尔登湖畔的沉思
- 出版社: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
- 页数:256页
- 开本:16
- 定价:28.00
- 作者:李宗浩
- 出版日期:2012年7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7200093491, 9787200093490
- 品牌:北京出版集团公司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瓦尔登湖畔的沉思》作者把过去写的一些以科学活动为基础,略有一点文学味道的“散文”,整理编成一个小集子,算是“抛砖引玉”吧。希望在我国科技日益昌盛的时代里,我们的专家除了大部头学术论着外,写一些科普,写一点与文学“联姻”文章,使我们的读者也“多元”一些。让科学思想、科学进展融人文学人情、文学风情,吹进我们的社区,吹入我们的家庭。
作者简介
李宗浩,浙江湖州南浔人,教授、主任医师,长期从事急救事业,组建了我国第一个现代化的北京急救中心,是当今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急救医学专家。现任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常务副会长、首席专家,中国科协委员,中国急救复甦与灾害医学杂誌社社长、总编辑,武警医学院、武警总医院、海军总医院首席专家,国家卫生部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专家谘询委员会委员、紧急医学救援组组长,参与我国重大灾害突发事件的医学救援工作。李宗浩自幼爱好文学,青年时代与高士其相识,深受高老信任赏识,是其得力助手,成为忘年之交。李宗浩作为一位医生,既献身于医学事业,又以巨大的热忱投身于科普工作,除专业着作外,还着有《高士其及其作品选介》、《走近高士其》、《第一目击者:一个急救医生的手记》、《生命在自己手中:一个急救医生的笔记》等科普文学作品。李宗浩还担任了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医学委员会主任委员。
图书目录
前言
瓦尔登湖畔的沉思——公众理解科学·从徐迟谈到梭罗
在呼唤科学春天的那些日子里——忆徐迟
自强不息的“生命进行曲”——哭高士其
你的人生最充实你的人生最壮丽
皎皎中秋月悠悠慈善心——赵朴初和北京急救中心二三事
人间方望晚晴长——忆朴老送朴老
啼唱生命。声声不息——想念柯岩大姐
我与当代“急救之父”彼得·沙法
心肺复甦的“安妮小姐”走遍天涯海角,走入万户千家
浓浓书卷气的南浔嘉业藏书楼
抢救旅法华人吕霞光先生
抢救北京市李润五副市长纪实
匆匆不防的“猝死”。姗姗来迟的急救
自动心脏除颤(AED)——复甦领域里一场悄悄的革命
时光荏苒20年,唐山地震的教训
张胜兰,一个“不幸的家庭也有幸福的人”
驻足在日本阪神地震纪念馆前
芬兰国家急救学院见闻
耶路撒冷去来
我与柯赖尔总裁的长城谈话,“不建空中急救非好汉”
1987年,我首次在欧洲上空做医学救援
五星红旗飘扬在阿尔卑斯山间
在德国、法国总理的招待会上
德国DRF’授予我荣誉称号
在德国图宾根的墓地前
一次跨越国界的空中伤员“接力”急救
重上蓝天,2008年我在美国盐湖城上空的飞行
直面突发公共事件,在SARS疫情时的思考
2004年,躁狂失控的印度洋
“5·12”汶川大地震“国家队”的迅速出发
大海,人类对您一往情深
瓦尔登湖畔的沉思——公众理解科学·从徐迟谈到梭罗
在呼唤科学春天的那些日子里——忆徐迟
自强不息的“生命进行曲”——哭高士其
你的人生最充实你的人生最壮丽
皎皎中秋月悠悠慈善心——赵朴初和北京急救中心二三事
人间方望晚晴长——忆朴老送朴老
啼唱生命。声声不息——想念柯岩大姐
我与当代“急救之父”彼得·沙法
心肺复甦的“安妮小姐”走遍天涯海角,走入万户千家
浓浓书卷气的南浔嘉业藏书楼
抢救旅法华人吕霞光先生
抢救北京市李润五副市长纪实
匆匆不防的“猝死”。姗姗来迟的急救
自动心脏除颤(AED)——复甦领域里一场悄悄的革命
时光荏苒20年,唐山地震的教训
张胜兰,一个“不幸的家庭也有幸福的人”
驻足在日本阪神地震纪念馆前
芬兰国家急救学院见闻
耶路撒冷去来
我与柯赖尔总裁的长城谈话,“不建空中急救非好汉”
1987年,我首次在欧洲上空做医学救援
五星红旗飘扬在阿尔卑斯山间
在德国、法国总理的招待会上
德国DRF’授予我荣誉称号
在德国图宾根的墓地前
一次跨越国界的空中伤员“接力”急救
重上蓝天,2008年我在美国盐湖城上空的飞行
直面突发公共事件,在SARS疫情时的思考
2004年,躁狂失控的印度洋
“5·12”汶川大地震“国家队”的迅速出发
大海,人类对您一往情深
序言
李宗浩先生是一位着名的急救医生,而我长期从事国际新闻的报导工作。我们职业不同,但彼此一见如故。后来,我一直呼其大名宗浩。
年长我几岁的宗浩对待他人和对待事业都充满热情,我始终为此感动。有一年,在唐山召开中国·国际救援医学论坛,他为筹备会议已经十分疲劳,然而却坚持连夜在会场检查所有的準备工作。“宗浩兄,你太劳累了,好好休息一会儿吧。”我看着凸显疲惫的他说。他却突然提高了嗓门:“明天一早就要开会,国内外的专家都到了,我必须把细节落实好啊。”
宗浩就是这样,从来不放鬆细节。
这也许是他长年从事急救养成的习惯。
宗浩对自己的要求不仅仅是一个医生,而且还是一个科普作家。他要让公众理解科学。
在我们相识不久后,宗浩送给我他的一部着作——《第一目击者——一个急救医生的手记》。他是用心血写成这本书的。这本书的后记一开头有这样一段话:“一个医生,悉心诊治他的病人,是应尽之责,但这只是他工作的大部分;如果他把他的医学知识,通过各种途径,普及给民众,这才是尽了医生的全部责任。这是我的良师益友、我国科普事业奠基人高士其同志生前对我的教导,也是我一生为之努力和实践的信条。”
《第一目击者——一个急救医生的手记》描述的是一个个发生在急救现场的真实感人的故事。宗浩用文字再次展现了这些故事,并结合心肺复甦等医学科普知识,向可能成为第一目击者的广大读者介绍在危重病人突然发病时,在意外情况突然发生时,怎样採取科学的救护措施。
着名作家柯岩在《谁是“第一目击者”》的代序中说,她因病住院期间听到了对李宗浩的种种传说,了解到李宗浩和同事们曾因抢救许多重要人物而声名大震的故事。
柯岩是这样描述李宗浩的:“他晒得黑黑的,看来筋骨强健;他思维清晰,动作迅速;他反应机敏又热情洋溢,说话节奏很快。急救医生好像就应该是这样的:集热情与冷静于一身,高效率而有力度。因为重伤、昏迷、猝死对抢救的速度与精确度要求极高,据说心源性猝死者最有效的抢救时间只有4分钟至lO分钟,真是生死一线间……”
柯岩具体描述了她在读《第一目击者——一个急救医生的手记》书稿时的心情:“我读了一遍又一遍,越读越感动。我不但从中时时看到李宗浩那脚步匆匆的身影,而且触摸到一颗颗中外急救医生火热的心。不但一个个垂危病人从他们一双双有力的大手中重新获得了生命,而且为了和死神决战,从那儿夺回千千万万条生命,李宗浩在书中还反覆建议成立城乡急救中心网路,建立空中急救中心,大力普及急救知识,培养和训练‘第一目击者’。”
作家柯岩生动準确的描述,在我同宗浩的交往中感同身受。以我的体会,《第一目击者——一个急救医生的手记》不仅表达了宗浩的心声和追求,也是他作为一名急救医生的一段心路历程的记录。
宗浩不仅作为一名急救医生令人敬佩,而且在日常交往中待人谦和、虚心诚恳,很快就会同其他人成为朋友。在本书收集的作品中,他怀念徐迟、高士其、赵朴初等先生的文章无不体现这方面的品格。
《在呼唤科学春天的那些日子里——忆徐迟》一文中,宗浩深情地回忆了他同徐迟先生数十年交往的过程,表达了他对徐先生的敬仰和钦佩。在徐迟先生潜心创作的日子里,宗浩如同家人一样关心他的健康。宗浩在《自强不息的“生命进行曲”——哭高士其》一文中写道:“高士其,这位创作出大量优秀科普作品的伟大作家,与法国的儒勒·凡尔纳、苏联的伊林和美国的阿西莫夫一样,为人类普及科学知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乐观宽大的胸怀,与病魔作斗争的顽强精神和永远向上进取的豪情,激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宗浩将被誉为当代“急救之父”的彼得·沙法教授视为自己的良师益友,认为同“这位在‘二战’时纳粹集中营中的倖存者的相识相知,并成为我的良师益友的过程中,使我感受了医学大家的风範、品德、学问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了我的做人做事”。
本书还收集了他抢救旅法华人吕霞光先生的心脏病急症、抢救北京市副市长李润五过程的文字和其他一些文章,有的详细描述了抢救的全过程,有的告诉人们为什幺必须懂得急救知识,否则再有能耐的急救医生也回天乏力。在《心肺复甦的“安妮小姐”走遍天涯海角,走入万户千家》一文中,宗浩讲了他参加主持中央电视台“家庭急救”节目制播的体会,坚信这个节目与万户千家紧密相连,与社会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繫,是一次最广泛而生动的“第一目击者”的社会培训。
宗浩自己在前言中说,本书收入的文章从“时空”上显得散,而我却认为这些文章在主题上是集中的,那就是文章中所记述的事多和他本人有关或与急救和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关。
我近年来参与了宗浩举办的一些活动,认识了他的一些朋友,学到了一些自己以前没有能够学到的知识。一个学术造诣深又有文学修养的宗浩将要出版新的集子,嘱我写一篇序,趁此机会写了我以上的一些感受。
年长我几岁的宗浩对待他人和对待事业都充满热情,我始终为此感动。有一年,在唐山召开中国·国际救援医学论坛,他为筹备会议已经十分疲劳,然而却坚持连夜在会场检查所有的準备工作。“宗浩兄,你太劳累了,好好休息一会儿吧。”我看着凸显疲惫的他说。他却突然提高了嗓门:“明天一早就要开会,国内外的专家都到了,我必须把细节落实好啊。”
宗浩就是这样,从来不放鬆细节。
这也许是他长年从事急救养成的习惯。
宗浩对自己的要求不仅仅是一个医生,而且还是一个科普作家。他要让公众理解科学。
在我们相识不久后,宗浩送给我他的一部着作——《第一目击者——一个急救医生的手记》。他是用心血写成这本书的。这本书的后记一开头有这样一段话:“一个医生,悉心诊治他的病人,是应尽之责,但这只是他工作的大部分;如果他把他的医学知识,通过各种途径,普及给民众,这才是尽了医生的全部责任。这是我的良师益友、我国科普事业奠基人高士其同志生前对我的教导,也是我一生为之努力和实践的信条。”
《第一目击者——一个急救医生的手记》描述的是一个个发生在急救现场的真实感人的故事。宗浩用文字再次展现了这些故事,并结合心肺复甦等医学科普知识,向可能成为第一目击者的广大读者介绍在危重病人突然发病时,在意外情况突然发生时,怎样採取科学的救护措施。
着名作家柯岩在《谁是“第一目击者”》的代序中说,她因病住院期间听到了对李宗浩的种种传说,了解到李宗浩和同事们曾因抢救许多重要人物而声名大震的故事。
柯岩是这样描述李宗浩的:“他晒得黑黑的,看来筋骨强健;他思维清晰,动作迅速;他反应机敏又热情洋溢,说话节奏很快。急救医生好像就应该是这样的:集热情与冷静于一身,高效率而有力度。因为重伤、昏迷、猝死对抢救的速度与精确度要求极高,据说心源性猝死者最有效的抢救时间只有4分钟至lO分钟,真是生死一线间……”
柯岩具体描述了她在读《第一目击者——一个急救医生的手记》书稿时的心情:“我读了一遍又一遍,越读越感动。我不但从中时时看到李宗浩那脚步匆匆的身影,而且触摸到一颗颗中外急救医生火热的心。不但一个个垂危病人从他们一双双有力的大手中重新获得了生命,而且为了和死神决战,从那儿夺回千千万万条生命,李宗浩在书中还反覆建议成立城乡急救中心网路,建立空中急救中心,大力普及急救知识,培养和训练‘第一目击者’。”
作家柯岩生动準确的描述,在我同宗浩的交往中感同身受。以我的体会,《第一目击者——一个急救医生的手记》不仅表达了宗浩的心声和追求,也是他作为一名急救医生的一段心路历程的记录。
宗浩不仅作为一名急救医生令人敬佩,而且在日常交往中待人谦和、虚心诚恳,很快就会同其他人成为朋友。在本书收集的作品中,他怀念徐迟、高士其、赵朴初等先生的文章无不体现这方面的品格。
《在呼唤科学春天的那些日子里——忆徐迟》一文中,宗浩深情地回忆了他同徐迟先生数十年交往的过程,表达了他对徐先生的敬仰和钦佩。在徐迟先生潜心创作的日子里,宗浩如同家人一样关心他的健康。宗浩在《自强不息的“生命进行曲”——哭高士其》一文中写道:“高士其,这位创作出大量优秀科普作品的伟大作家,与法国的儒勒·凡尔纳、苏联的伊林和美国的阿西莫夫一样,为人类普及科学知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乐观宽大的胸怀,与病魔作斗争的顽强精神和永远向上进取的豪情,激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宗浩将被誉为当代“急救之父”的彼得·沙法教授视为自己的良师益友,认为同“这位在‘二战’时纳粹集中营中的倖存者的相识相知,并成为我的良师益友的过程中,使我感受了医学大家的风範、品德、学问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了我的做人做事”。
本书还收集了他抢救旅法华人吕霞光先生的心脏病急症、抢救北京市副市长李润五过程的文字和其他一些文章,有的详细描述了抢救的全过程,有的告诉人们为什幺必须懂得急救知识,否则再有能耐的急救医生也回天乏力。在《心肺复甦的“安妮小姐”走遍天涯海角,走入万户千家》一文中,宗浩讲了他参加主持中央电视台“家庭急救”节目制播的体会,坚信这个节目与万户千家紧密相连,与社会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繫,是一次最广泛而生动的“第一目击者”的社会培训。
宗浩自己在前言中说,本书收入的文章从“时空”上显得散,而我却认为这些文章在主题上是集中的,那就是文章中所记述的事多和他本人有关或与急救和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关。
我近年来参与了宗浩举办的一些活动,认识了他的一些朋友,学到了一些自己以前没有能够学到的知识。一个学术造诣深又有文学修养的宗浩将要出版新的集子,嘱我写一篇序,趁此机会写了我以上的一些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