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我国重大突发事件新闻话语修辞研究

(2020-02-26 04:58:05) 百科综合
我国重大突发事件新闻话语修辞研究

我国重大突发事件新闻话语修辞研究

《我国重大突发事件新闻话语修辞研究》是2013年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惠东坡。

基本介绍

  • 书名:我国重大突发事件新闻话语修辞研究
  • 作者:惠东坡教授
  • 定价:40
  •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年6月

图书信息

我国重大突发事件新闻话语修辞研究(惠东坡)

出版社: 人民日报版社; 第1版 (2013年6月)
平装: 246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开
ISBN: 9787511519535
商品尺寸: 710 x 1000mm

作者简介


惠东坡,新闻传播学博士。先后获得中国传媒大学文学硕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修辞传播、新闻传播实务、电视节目策划与製作、北京传媒等。
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于2012年7月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获得传播学博士学位。
曾担任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百家讲坛》栏目导演。先后在新华社音像中心、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担任记者、责任编辑、导演、策划等职。
现为北京市新闻采编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命题人,考试大纲编订负责人,北京媒体招聘考试命题人、阅卷人。世界汉语修辞学会秘书长。全球传播伦理与法制联合会副秘书长兼理事。国际修辞传播学会理事,国际语言传播学会理事。《国际修辞学研究》编委。
在《现代传播》、《电视研究》、《中国记者》、《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新闻记者》、《新闻界》、《北京社会科学》、《新闻与写作》等学术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多篇。
出版专着2部:《北京地区社会影视公司发展状况研究》、《我国重大突发事件新闻话语修辞研究》。

惠东坡主要获奖情况:
1.2003、2004年度金鹰电视艺术节电视艺术论文评选“评论类二等奖”和“理论类三等奖”。
2.荣获“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国际广播电台”2001年度“三台”奖学金。
3.《沉默权不再沉默》获新华社2001年度部级好新闻奖;
4.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2002年度先进个人等。
5.第11届传播学大会优秀论文奖(教师类)。

内容简介


本书以我国主流媒体重大突发事件报导为研究对象,从话语修辞的视角初步探讨了重大突发事件新闻生产的机制、特点和规律。从重大突发事件报导的话语修辞建构、话语修辞传播、话语修辞认知三个层面揭示了“事实建构”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新闻话语生产整个过程的特徵,描述了自建国以来我国重大突发事件报导“事实建构”经历的零度建构、低度呈现到当下全息建构、高度呈现的发展历程。通过历时与共时、巨观与微观的典型文本分析,探讨和总结了我国重大突发事件新闻话语修辞语境的动态生成机制和话语修辞传播策略。通过解析预设、同一、隐喻、解读等话语修辞认知的关键环节,考察了政府、媒体、公众对重大突发事件的修辞认知差异。

图书目录


绪 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和难点

第一章 话语修辞:我国重大突发事件报导研究的新视野
第一节 修辞概念的界定与解析
一、关于修辞的主要观点
二、修辞的本质
第二节 话语修辞分析的含义
一、话语修辞是现代修辞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二、话语修辞分析的本质
第三节 我国新闻话语修辞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第四节 重大突发事件报导研究的话语修辞视角

第二章 重大突发事件报导的话语修辞建构
第一节 重大突发事件新闻的事实建构
一、重大突发事件报导事实建构的一般机制
二、重大突发事件报导事实建构的一般方法
三、重大突发事件报导事实建构的框架层次
第二节 重大突发事件新闻的价值建构
一、重大突发事件报导的“信息价值”建构
二、重大突发事件报导的“思想价值”建构
三、重大突发事件报导的“社会价值”建构
第三节 我国重大突发事件新闻话语修辞建构的变化
一、重大突发事件报导的三个阶段及其事实建构特点
二、不同类型重大突发事件报导的事实建构特点

第三章 重大突发事件报导的话语修辞传播
第一节 重大突发事件报导的话语修辞语境
一、修辞语境
二、新闻语境的概念、分类和运行机制
三、重大突发事件新闻语境的动态生成机制
第二节 重大突发事件报导的功能与话语修辞传播策略
一、修辞敏感性与议题设定
二、修辞幻象与精神抚慰
三、修辞叙事与原型沉澱
四、报导模式与国家修辞

第四章 重大突发事件报导的话语修辞认知
第一节 重大突发事件的多元话语修辞认知
一、党和政府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认知变化
二、媒体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认知
三、公众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认知和接受心理特点
第二节 重大突发事件报导的话语修辞认知机制
一、预设:话语建构和解构的认知前提
二、同一:修辞作为协调社会行为的方式
三、隐喻:话语表达到接受的双向建构
四、解读:修辞沟与客群的解构性接受策略 
结语
附录 作为话语修辞分析的部分获奖报纸新闻作品目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