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交通第二总队是一支肩负着参与国家经济建设和维稳处突、抢险救灾双重职能的部队,长期在边远艰苦地区担负急难险重工程任务,修筑了众多的战略防御设施和国防等级公路,为巩固边防,维护稳定,加快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交通第二总队
- 外文名:The people's Armed Police Corps Chinese traffic second
- 下属:第五六七八支队
- 始建时间:1964年12月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1964年12月
在江苏淮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十二军改编组建为南京军区第十二军工区,该部由此诞生。组建后在苏北沿海、安徽朱山和凤凰山担负国防军事工程建设。
1968年4月
遵照军委命令,该部归北京军区工程兵建制,编为北京军区工程兵第八工区,由六十五军代管,赴内蒙古宝昌地区,沿长城一带担负国防工程建设。
1969年3月
该部奉命调至北京大兴、小汤山一带,担负国防工程施工。
1970年
该部奉命调归军委工程兵建制,编为军委工程兵第四工区,开赴湖北宜昌地区担负国防工程建设。
1974年4月
根据毛主席“要搞活天山”的指示,遵照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加快天山国防公路建设的命令》,该部由湖北宜昌移防新疆,担负“07042”(即独山子至库车)天山国防公路的修筑任务。1976年4月,该部由军委工程兵第四工区改编为基本建设工程兵第十二支队(编号为00129部队),下辖一一二团(00122部队)、一一三团(00123部队)、武警交通第七支队一一一团(00121部队),该部官兵驻扎在海拔三千米以上的天山深处,全体官兵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与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殊死搏斗,浴血奋战十载,于1983年10月独库公路竣工。为此,有168名官兵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几千人受伤或致残,涌现出了以中央军委命名的“雷锋式好乾部”姚虎成、七支队三中队为代表的一大批英雄人物和先进集体,产生了以筑路官兵为原型创作的电视剧《天山深处的大兵》、电影《天山行》等一批文学艺术作品。
独库公路竣工后,该部部分人员继续担负剩余工程的收尾工作,其余撤出天山,分别去河北和新疆和田继续担负国防和地方公路建设任务。1985年1月1日,该部列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序列,编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交通第二总队,受公安部和交通部双重领导。1999年该部转隶武警总部领导。
继独库公路后,该部在新疆先后参加了和布公路、中巴公路国内段、新藏公路、国道312线星哈了段、国道314线甘沟段、国道216线、国道217线、国道219线、吐乌大、乌奎高速公路、阿(拉尔)和(田)沙漠公路等多条等级公路,还参加了新疆第一个水电站——大山口水电站,乌鲁木齐红旗路地下街人防工程,乌鲁木齐国际机场跑道等重点工程,有力地促进了新疆的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被新疆各族人民誉为“筑路铁军”,创造了可歌可泣的“天山精神”、“崑仑精神”,新疆各族民众为二总队在乔尔玛、和田、哈密修筑了三座永久性的纪念碑,以铭记该部广大官兵的光辉业绩。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
交通第二总队武警交通第五支队
前身是工程兵建筑第一六一团,1964年12月在天津市由陆军第一九六师抽调干部战士组建,归北京军区工程兵第五工区建制。1965年12月,调归北京军区工程兵建制,由六十五军代管。1970年8月,,编为基建工程兵第一一二大队。1980年8月,改称基建工程兵第一一二团。1985年1月,归武警交通第二总队建制,编为武警交通第五支队.1997年12月,支队奉命由宁夏隆德移师陕西,2002年8月支队机关设在西安汉城。组建后,先后承担了天津溏沽和北京外围设防工程、北京通县一号山堆山工程、天津通讯枢纽工程、北戴河“1125”工程、河北沧州地区战备工事、天津七号山程、湖北宜昌“827”工程、天山独库公路、和布公路、大山口水电站、国道314线赛马段、马桑段、小草湖高速公路、和库高速公路、国道312线六盘山隧道和祁家大山隧道等30多个工程施工和三峡工程警卫保通任务。从渤海之滨到沙漠戈壁,从长江峡畔到西南边陲,从青山绿水云贵高原到冰封雪裹的崑仑之巅,广大官兵挥洒血汗,用青春和生命谱写了壮丽的诗篇,用热血和汗水弹奏出祖国建设史上极为壮丽的乐章,在祖国大地上留下了座座不朽的丰碑。为表彰部队官兵的功绩,1989年8月,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拨款30万元修建了和布公路纪念碑,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王恩茂亲笔题写碑文:筑路英雄的光辉业绩将永远铭记在边疆人民的心中。
武警交通第六支队
前身是工程兵建筑一六八团,1964年12月,在山西省大同市卧虎湾由陆军第二十一军第六十一师抽调干部战士组建,归内蒙古军区建制。1970年1月,调归北京军区工程兵建制。8月,调归军委工程兵第四工区建制。1976年4月,归基建工程兵第十二支队建制,编为基建工程兵第一一三大队。1980年8月,改称基建工程兵第一一三团。1985年1月,归武警交通第二总队建制,编为武警交通第六支队。1996年机关由新疆哈密市移驻安徽省合肥市。组建初期,先后参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固阳地区营域坑道施工、北京军区空军8284工程、北京军区空军河北平泉运输机库工程、天山独库公路及玉希莫勒盖遂道等多项工程建设。驻守新疆期间,先后承建了国道312线星(星峡)哈(密)段、哈(密)了(墩)段、吐(鲁番)乌(鲁木齐)大(黄山)、乌(鲁木齐)奎(屯)、哈(密)巴(里坤)及国际机场路等工程建设。1996年,新疆哈密地委专门修建“武警交通第六支队驻哈密十周年纪念碑”,永久铭记支队为边疆人民所做的贡献。九十年代后,支队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先后在甘肃、安徽、浙江、湖北等省承建了合(肥)安(庆)、合(肥)宁(南京)、尹(家庄)中(川)、兰(州)临(洮)、沪(上海)杭(州)甬(宁波)、沪(上海)蓉(成都)西等20余条高速公路,为祖国的交通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四十多年来,支队共完成投资30多亿元,修筑、新建和改建公路1200余公里,修建大、中、小型桥樑297座,涵洞2000多道,凿通遂道1700多米。现今,支队已形成拥有路基、路面、遂道、桥樑等施工一级资质,能够承担各级公路、桥樑、遂道工程施工,具备完成年产值10亿多元综合施工生产能力的工程部队。
武警交通第七支队
1947年8月1日,组建于河北省涞水县北龙泉村,编为晋察冀边区冀察军区独立第4旅11团,同年11月,改编为北岳纵队3旅8团。1949年改编为第六下六军第198师593团。在随后的三年内,先后参加了察绥战役、保北战役、平张战役、太原大会战等几次着名战役。
1950年春,该支队驻防天津静海县,担负生产任务,开荒造地1万多亩。
1950年6月,该支队与二零八师六二三团合编,10月25日跨过鸭绿江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先后经历了龟城、泰川、平康、华川四次大的战役,坚守五音山,突破“三八线”,为中美停战谈判奠定了军事和政治上有利基础。
1951年3月,该支队援朝回国,先后驻防天津杨柳青、塘沽等地,进行军事训练和担任海防任务。
1956年,该支队驻防天津市马场营,担负战略防御工程的修建任务。
1958年,该支队参与修建十三陵水库。1959年,参与修建密云水库,并被密云水库建设总指挥部授予 “冠军团”、“优胜团”称号。
1961年5月,该支队从天津调往内蒙,先后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郊区十八台、武川县、和林县、清水河大沙湾、卓资山六苏木等地修建战备防御工程。
1970年10月,该支队从内蒙古和林县移防湖北省宜昌,隶属军委工程兵第四工区,担负宜(昌)莲(沱)公路修建任务。
1974年6月28日,遵照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字第124号关于《加快天山国防公路建设的命令》,随四工区调往新疆乌苏县巴音沟担负天山国防公路(代号为07042)独(子山)库(车)段的修建任务。天山公路,地处新疆天山中段,北起石油城独山子,南抵南疆重镇库车,全长562.75公里。其工程特点一是地势险要。二是地质複杂。三是气候恶劣。四是土石方量大。在修筑天山公路的十年,该支队官兵驻扎在海拔三千米以上的冰坂上,在人迹罕至的冰达板打通了我国第一条海拔最高的高山公路隧道——哈希勒根隧道;在终年积雪不化的永冰区建成了我国第一条高山公路安全防护设施——哈希勒根防雪长廊,创造了高原雪域筑路史上的奇蹟。10年间全团共修筑沥青路面128公里,碎石路面131公里,砼路面783米,开挖路基土石方496万立方米,防护工程90374立方米,修挡雪墙214米,架设桥樑10座,修筑涵洞168道,修道班房13205平方米,打隧道340米,修筑砼防雪崩走廊258.5米。为使天堑变通途,该支队官兵付出了巨大代价,十年间,该支队共有4名干部、23名战士献出了生命,100多名同志受伤致残。1978年4月9日,党的十一大代表、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原一营副营长姚虎成同志,在带领战士作业时,发生雪崩不幸遇难,中央军委授予他“雷锋式好乾部”的荣誉称号。1983年9月,天山独库公路胜利竣工,国家计委、交通部、公路管理局和部队有关单位的领导、专家和技术人员参加了天山公路验收会议,一致认为这条公路走向合理、线形顺畅、路基稳定、路容整齐、路面平整,整个工程符合设计要求,技术指标达到国家规定的三级公路标準,工程质量优良。
1984年以后,该支队先后在河北省曲阳、阳原、承德等地先后担负国家重点国防公路修筑任务。1985年1月归武警交通第二总队建制,编为武警交通第四支队。1986年改称武警交通秦皇岛建港指挥所。1988年5月改称武警交通第七支队。
九十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部队全面走向市场,在河北、广东、北京、江西、湖南、湖北、黑龙江、甘肃、内蒙、山西、新疆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参与了黄骅港神木煤码头一期工程、(北)京张(家口)、(北)京珠(海)高速公路、乌鲁木齐国际机场、武汉天河机场等多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历程中,该支队一代又一代官兵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忠于职守,英勇奋斗,无私奉献,书写了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光辉篇章,涌现出了“一级杀敌英雄”武尚志、“五好战士”王鸿玉、“雷锋式好乾部”姚虎成、“全国新长征突出手”丁孝维、“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周洪牛等一大批英模人物。
武警交通第八支队
前身为武警交通第四支队,1986年4月,根据指挥部命令,在新疆喀什组建新支队,承担国家“七五”重点工程中国至巴基斯坦公路国内段改建工程施工,番号为武警交通第四支队。部队组建以来,先后修建了中巴公路国内段、国道216线喀火段、清(清水河镇)霍(霍城县)公路、沪宁高速公路、国道217线阿布段、国道312线赛清段、吐乌大高等级公路第九标段等24条公路的建设和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伊宁机场、喀什机场飞行区扩建工程等3项机场工程建设。累计改扩建公路总里程达987公里,完成投资13亿元,为我国的交通事业和国防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2年1月1日,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两办”批覆,武警交通第八支队正式接养新藏公路西藏段界山达坂至萨嘎1375公里(含普兰支线104公里)的养护保通任务,武警交通第四支队改番号为武警交通第八支队,机关由乌鲁木齐迁往西藏阿里狮泉河镇。上勤几年来,八支队在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的阿里高原继承“天山精神”和“喀喇崑仑精神”,战风雪、斗严寒,发扬“海拔高吓不倒、条件差难不倒、任务重压不倒”的“三不倒”精神,圆满完成了以养护保通为中心的各项任务,实现了总部首长提出的“上得去、站得住、干得好”的目标。西藏交通厅、新疆军区、兰州军区、武警总部领导高度讚扬官兵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交通部副部长鬍希捷写信慰问部队,对支队抢险保通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讚扬八支队为全国500万交通职工树立了榜样。西藏自治区列确副主席、江村落措副主席、杨海滨副主席在视察部队后,称八支队在雪域高原认真践行了“人民军队为人民”的宗旨,为西藏人民造了福,树立了交通部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并为部队题词“天路铁军”。几年来,支队先后被总部表彰为集体三等功单位,被阿里地区表彰为“双拥模範”先进单位,被西藏自治区公路局评为养护管理先进单位。共有6名官兵被总参、总部、交通指挥部授予荣誉称号,有121名同志荣立三等功、2名同志荣立二等功,3名同志荣立一等功,涌现出一等功臣、革命烈士黄帅、武警部队基层建设标兵冯伟科、总参优秀参谋向阳、第九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张科等为突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群体和英模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