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2020-03-11 06:20:56) 百科综合
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国务院2011年2月底正式批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範区规划》,标誌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宁波位于我国长江发展轴和沿海发展轴“T”字形交汇处,是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範区的核心区,在促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为贯彻落实国家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增强服务长三角、长江流域和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能力,特制订《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主要依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範区规划》、《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宁波海洋功能区划》等重要规划编制。《规划》範围包括宁波整个市域,陆域面积967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9758平方公里,重点是沿海县(市)区及其毗邻海域。规划期为2011-2020年,重点为“十二五”时期。《规划》是指导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档案。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 所属区域:宁波市
  • 批覆时间:2011年2月底
  • 作用价值:指导宁波海洋经济发展

发展基础

宁波海洋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工作基础扎实,具备发展成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範区核心区的现实基础和条件。
港口优势得天独厚。宁波港口岸线总长为1562公里,占全省的30%以上,其中可用岸线872公里,深水岸线170公里。现有生产性泊位300多座,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60多座,已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600多个港口通航。2010年完成货物吞吐量4.12亿吨,居大陆第2位、全球第4位,完成货柜吞吐量1300.4万标箱,居大陆第3位、全球第6位。港口岸线资源既是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龙头性资源,也是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打造“海上浙江”最为独特的优势和载体。
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拥有丰富的“岛、涂、渔、景、油”等海洋资源,组合优势明显,适宜较大规模开发。岛屿资源良好,共有500平方米以上海岛516个,约占全省的1/5,岛屿面积524平方公里,岛屿岸线长758公里。滩涂资源充裕,拥有可围滩涂资源约140万亩,占全省滩涂总面积的34%,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大目洋和三门湾北岸等,围垦开发条件良好。渔业资源优良,紧邻中国四大渔场之一的舟山渔场,象山港是具有国家级意义的大渔池。海洋旅游资源优越,滨海地区具有“滩、岩、岛”三大特色,主要集中在象山港内和象山县沿岸。油气储量丰富,春晓油气田探明天然气储量达700多亿立方公尺,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战略区位十分突出。宁波位于我国长江发展轴和沿海发展轴“T”字形交汇处和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海域位于长江黄金水道入海口,紧邻亚太国际主航道要冲,是长三角地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联结纽带。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的顺利推进,使沿海港口物流、战略物资储运优势得到了进一步发挥。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甬台温铁路的建成和杭甬运河通航设施不断完善,宁波由交通末端发展成为连线上海、江苏和海峡西岸地区的枢纽城市,成为浙江温台和浙西地区接轨大上海的桥头堡。
特色优势比较突出。2010年全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806亿元,海洋产业体系比较完备。在临港工业方面,初步形成以石化、钢铁、能源、汽车、造船等行业为支柱,绵延20多公里的沿海临港产业带,2010年实现总产值7000多亿元,基本建成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在港航物流方面,14个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加快建设,2010年实现交易总额近2000亿元。现代物流业实现增加值507亿元,现有各类物流相关企业4000多家。在海洋新兴产业方面,培育了浙江造船、新乐船厂等一批高端装备生产企业,2010年实现产值200多亿元。
海洋科教实力较强。拥有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等一批科研机构,拥有海洋与渔业领域重点实验室9家,海洋科技工作人员达2000余人,在航海航运、海洋养殖、海洋生物等领域取得一批关键技术成果。海洋科技教育实力较强,有利于提升海洋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
体制机制比较灵活。宁波是我国民营经济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达,在全国较早地开展了要素配置市场化、资源环境有偿使用等改革,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较高。近年来海洋资源开发领域的改革顺利推进,市场信用建设不断加强,民营企业积极进入海洋开发领域,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海洋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海洋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与海洋资源优势还不匹配,海洋产业规模不够大,发展质量不够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总体比较粗放,海洋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海岛资源开发总体比较滞后;海洋生态环境不容乐观,陆地开发与海洋发展统筹亟待加强。

重大意义

宁波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对于推进宁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範区建设、实现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等都具有示範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是贯彻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最佳化沿海区域开发布局的客观需要。党的十七大提出“实施海洋开发战略”,全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要“发展海洋经济”。近年来国务院先后作出了天津滨海、上海“两中心”建设、海峡西岸开发等区域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推进宁波海洋经济发展,北承苏南浙北地区、南联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国家沿海区域发展布局,也是落实国家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实际行动。
二是落实国家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共同打造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的客观需要。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提出“把长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宁波地处我国黄金海岸、黄金水道“T”字形经济带核心区,对内是江海联运枢纽,对外是远东国际航线要冲。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港口优势,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有利于共同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打造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提高我国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水平。
三是浙江打造“海上浙江”和“港航强省”、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範区的客观需要。2011年2月底国务院正式批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範区规划》,标誌着我省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推进宁波海洋经济发展,有利于浙江省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培育新的增长极、探索建立适合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
四是宁波实施“六个加快”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今后一段时期是宁波实施“六个加快”发展战略、实现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新跨越的关键时期。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有利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加快打造国际强港,集约利用海岛、岸线、海域等海洋资源,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

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六个加快”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港航服务业、临港先进制造业、海洋新兴产业和海岛资源开发为重点,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统筹陆域经济和海洋经济发展,统筹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统筹经济建设和改善民生,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着力完善海洋基础设施体系,着力提升海洋科教研发能力,着力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海洋经济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的战略性转变,把宁波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实力较强、辐射服务功能突出、空间资源配置合理、科教文化体系完善、海洋生态环境良好、体制机制灵活的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示範区。

战略定位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引领区。充分发挥区位、港口和产业基础优势,以港口开发为重点,以海洋科技进步为支撑,加快海洋资源综合开发,着力推进海洋产业高端发展,充分发挥宁波对周围区域的辐射带动功能,建设成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引领区。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主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港航资源和区位优势,依託梅山保税港区和宁波杭州湾新区等功能区,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完善海陆联动集疏运网路,强化金融和信息系统支撑,加快大宗商品储运、加工、贸易基地和货柜干线港建设,发展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主要组成部分。
我国重要的新型临港产业基地。依託比较扎实的临港产业基础,紧紧瞄準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最佳化产业布局、推进转型升级,择优发展石化、钢铁、能源等临港工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滨海旅游等临港服务业,培育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新型临港产业基地。
我国重要的海洋科教研发基地。依託宁波在海洋经济人才培养方面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港口物流、航运航海、海洋生物等专业,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海洋经济科教研发基地,为浙江乃至全国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创新意识的现代海洋经济人才。
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可持续利用的原则,以象山港、三门湾等区域为重点,推进海洋经济的有序开发、高效利用和严格保护,加强重点海域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实施海洋污染海陆联动防治,探索跨区域海洋环境联合治理,为探索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积累宝贵经验。

基本原则

坚持联动发展。坚持以海带陆、以陆促海,统筹陆海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保护,把海洋的资源优势、后发优势与陆域的综合优势、先发优势结合起来,以陆域经济支撑海洋经济发展,以海洋经济拓展提升陆域经济。
坚持转型发展。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提高海洋经济自主创新能力,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进海洋经济发展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间相互融合,形成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集群发展。最佳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构筑健全的投融资、科教创新、对外开放等海洋开发平台。整合沿海城市、重要海岛等载体,建设一批沿海产业集聚区,形成功能清晰、各具特色、优势明显的海洋产业带。
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妥善处理好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係,切实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使海洋经济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坚持开放发展。立足于亚太国际门户城市重要节点区的有利位置,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注重内引外联和外向发展,引导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海洋经济发展,着力建设内外对接的开放型海洋经济体系。

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是,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设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示範区,海洋经济实力较强、辐射服务功能突出、空间资源配置合理、科教文化体系完善、海洋生态环境良好、体制机制灵活,对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发挥先行示範和龙头带动作用。
——海洋经济实力显着增强。在最佳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前提下,到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500亿元,占全省海洋经济比重提高到35%左右。海洋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最佳化。海洋经济综合实力、辐射带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基本建设成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範区的核心区。
——辐射服务功能明显增强。“三位一体”的港航服务体系比较完善,成为区域性资源配置中心。港口货物吞吐量和货柜吞吐量稳步增长,到2015年分别达到5.5亿吨和2000万标箱,成为全球大宗商品枢纽港和货柜运输远洋干线港。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影响扩大,实现市场交易额4000亿元以上。金融服务功能显着提升,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达到40000亿元。
——海洋经济转型走在前列。海洋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结构和增长动力结构最佳化取得实质性进展。临港工业“集群化、循环化、高端化”发展,建成世界先进的临港先进制造业基地。海洋服务业占海洋经济的比重明显提升,海洋经济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达到30%以上。
——海岛综合开发成效明显。在统筹规划、最佳化布局的基础上,海岛综合开发步伐加快,形成定位清晰、导向明确、功能协同的海岛开发新格局。象山海洋(海岛)综合开发试验区顺利推进。海岛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形成海陆联动、便捷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城乡给水和能源供应设施网、海洋环保设施网等。
——海洋科教文化比较发达。“科技兴海”战略顺利实施,涉海院校和学科建设加快,海洋自主创新能力显着提升。建成一批国家级海洋科研基地,基本建成海洋经济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城市。到2015年,海洋研发投入占海洋经济生产总值比重在2.5%以上,海洋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贡献率达70%。
——海洋生态建设全国领先。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象山港区域保护等取得实质性进展,陆源污染和涉海污染得到有效治理,沿海地区和主要大岛基本建成有效的防灾减灾体系,滩涂资源得到科学保护和开发,重点海域主要污染物排海量比2010年削减15%以上,基本建设成为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範区。
到2020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到4500亿元,海洋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最佳化,形成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海洋经济科技贡献率达80%左右,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40%左右。全面建成海洋经济强市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範区的核心区,对全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发挥。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