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勤学院

(2020-05-15 19:47:21) 百科综合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勤学院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勤学院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勤学院(Logistics University Of People's Armed Ploce Force)前身为武警医学院,成立于1984年,编制为副军级。2011年9月改建为武警后勤学院。学院隶属于武警部队后勤部,设机关四部,下辖1所附属医院(正师级)、9个系(含部、大队,均为副师级)。地处天津市东丽区汇智环路1号,占地1418亩,建筑面积19.96万平方米。在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学院认真贯彻国家和军队办学方针,始终坚持“贴近部队实际,突出办学特色,培养合格人才”的办学宗旨,先后向部队培养输送4万多名专业人才,被总政治部评为全军人才培养先进单位。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勤学院
  • 外文名:Logistics University Of People's Armed Ploce Force
  • 简称:武警后勤学院
  • 创办时间:1984年
  • 类别:公立大学
  • 类型:军事
  • 主管部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 现任领导:院长:李俊辉政委:史社平
  •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
    专业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
  • 院系设定:基础部、后勤机关工作系、军事经济系、建筑工程系、军交运输系、临床医学系、救援医学系、卫生勤务学系
  • 院训:忠诚、勤奋、务实、先行
  • 地址:天津市东丽区万新汇智环路1号
  • 知名教师:李玉明、呼文亮、刘博等

历史沿革

  • 武警卫校阶段 (1984.06~1989.09)
武警部队重新组建初期,卫生技术干部严重缺编,且补给无源。为确保武警部队的战斗力和官兵的健康,经公安部批准,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卫生学校(简称武警卫校)于1984年6月在北京诞生。学校编制为正师级,设训练部、政治部和校务部三个机关,编制皆为副师级。学校开设临床医学、护理、药剂、检验、影像五个专业,培训目标为中等医务人才,学制为2年。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勤学院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勤学院
学校在北京无校址,1988年下半年经武警总部批准在天津定点建校。
自1984年下半年始,学校採取“集中领导,分散办学”的方式,在条件较好的武警直辖市、省和自治区总队医院组建学员队,培训各个专业的学员。
  • 武警医专阶段 (1989.09~1993.12)
1989年9月,经公安部批准,学校易名为武警医专,编制等级和领导机关不变。1990年6月,学校第一期基建工程竣工。1990年9月,迎来第一期集中办学的学员。自1991年8月始,学校开始与天津医学院联合培养本科生。
  • 医学院阶段 (1993.12~2011.9)
1993年1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武警医学院正式组建。学校编制等级不变,下设训练部、政治部和院务部,编制等级不变。1994年8月学院开始独立招收临床医学本科生,1997年6月通过国家教委对本科教学工作的合格评价,1998年开始与地方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999年学院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3月原武警天津总队医院正式转隶为学院的附属医院。2000年5月经中央军委批准,学院编制由正师级调整为副军级,设训练部(正师级)、政治部(正师级)、院务部(副师级)、科研部(副师级)四个领导机关,另设基础部(副师级),组建临床医学系(副师级)、护理学系(副师级)、医技药学系(副师级)、卫生勤务学系(副师级),附属医院由正团级调整为正师级。2007年下半年学院落实新编制,撤销原医技药学系,新设预防医学系(副师级),研究生管理大队编制调整为副师级。2007年开始与地方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武警医学院武警医学院
  • 后勤学院院阶段 (2011.9~)
2011年9月3日,根据武警部队院校体制编制调整改革部署,武警医学院改建转型为武警后勤学院。武警后勤学院以武警医学院为主体,将武警工程学院后勤专业併入。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勤学院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勤学院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学院机关设训练部、政治部、院务部、科研部,有基础部、后勤机关工作系、军事经济系、建筑工程系、军交运输系、临床医学系、救援医学系、卫生勤务学系、研究生管理大队、学员一旅、学员二旅和附属医院共12个直属单位。
学院有营房管理、财务管理、临床医学、医学检验、药学5个本科专业。
学院有套用经济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军事后勤学4个一级学术硕士授权点;套用心理、临床医学、药学、军事4个一级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交通运输工程1个二级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科建设

学院拥有2个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个军队“2110工程”建设项目,5个武警部队重点学科,5个重点特色学科。现有博士201名,硕士441名。学院承担国家“863计画”“973计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及天津市各类科学基金项目13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30余项,以数位化方舱医院、狙击手选拔训练系统、军人心理测量评估系统、科学化体能训练等为代表的科研成果在部队推广使用。

师资力量

学院教研队伍高中级职称人员占78%,硕士、博士占53%。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152余人。有2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1人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2人获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39人获军队育才金银奖、8人被批准为军队和武警部队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2人被批准为国家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对象、120余人次享受军队优秀人才岗位津贴。李玉明、侯世科、赵红艳等3名“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陈虹、李灵芝、谢茜等多名全国全军优秀教师和武警部队教学名师;陈金源、张春霞、韩慧娟等“全国教育系统劳模”“全国三八红旗手”“巾帼建功标兵”。

教学建设

学校获得“全军人才培养先进单位”、“全军军事后勤训练先进单位”、“全军医学科研先进单位”、“全军抗震救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是国家教育部首批本科教学工作评价达标单位、军队“2110工程”重点学科专业领域建设单位、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站单位;附属医院为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先后被授予“军队优质护理服务示範医院”、“百姓最信赖的部队医院”、“全国百姓放心示範医院”等荣誉称号。

文化传统

院训:忠诚、勤奋、务实、先行
职能定位:后勤人才培训中心、后勤科技研发基地、面向部队服务平台、应急保障机动力量。
办学目标:建设成为武警后勤指挥和后勤保障专业特色鲜明,能够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具备扎实业务基础的现代后勤专业人才的综合性后勤院校。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院长:李俊辉,男,汉族,中共党员。1980.11入伍,研究生学历,大校警衔,现任武警后勤学院院长。入伍三十多年来,历任战士、排长,总队司令部参谋、处长,支队长、副师长、北京指挥学院院长等职务。参加平息1989年首都反革命暴乱、建国35周年,50周年,60周年国庆阅兵、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奥运安保等重大任务,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7次。2017年7月任现职。
政委:史社平,男,汉族,中共党员。1983.10入伍,大学学历,大校警衔,现任武警后勤学院政治委员、党委书记。历任战士、班长、副中队长、副政治指导员、政治指导员、支队干部股股长,总部司令部直属政治部干部处干事,处长、总部司令部老乾办主任、直属工作部副部长、石家庄士官学校政委等职务,荣立三等功2次。2017年7月任现职。

历任领导

武警卫校阶段(1984.06~1989.09) 学校校长为袁兆丰(副校长,主持工作),政治委员先后为为王梦贤(副政治委员,主持工作)、高俊。
武警医专阶段 (1989.09~1993.12) 校长为魏继同,政治委员为高俊。
医学院阶段 (1993.12~2011.9)后勤学院院阶段 (2011.9~)往届院长先后为魏继同、左铁锷、梁香华、杨希忠、雷志勇、王发强、李玉明,往届政治委员先后为李庆安、叶松海、史国双、张晓平、李进。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