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与危机公关 》是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唐钧。本书分为四大篇,系统论述了应急管理与危机公关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基本介绍
- 书名:应急管理与危机公关
- 作者:唐钧
- ISBN:978-7-300-16464-9
- 出版时间:2012-10-22
基本信息
图书全名:应急管理与危机公关——突发事件处置、媒体舆情应对和信任危机管理
图书作者:唐钧

出版时间:2012-10-22
ISBN:978-7-300-16464-9
图书定价:48.00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唐钧,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政府管理与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共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发改委培训中心客座教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公共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民政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紧急救助》主任委员;社科院蓝皮书《形象危机应对研究报告》主编;国家减灾中心《中国减灾》编委;北京市民政教育管理学院客座教授;中央编办“政府规模”研究项目负责人;国家标準“公共事务活动风险管理指南”负责人;北京市城管局公共关係研究项目负责人;北京市大兴区教委“主动防、科学管”研究项目负责人;北京市朝阳区政法委“科技维稳”研究项目负责人;风险治理与科学管理网主持人等。
代表性成果:
1.唐钧/主编 社科院蓝皮书《形象危机应对研究报告》,年度出版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目前已出版《形象危机应对研究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1.唐钧/主编 社科院蓝皮书《形象危机应对研究报告》,年度出版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目前已出版《形象危机应对研究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2.《官员形象危机报告》、《上市公司形象危机报告》、《公共服务形象危机报告》、《社会管理形象危机报告》。以社科院蓝皮书《形象危机应对研究报告》为基础,唐钧领导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自2013年开始,每年发布一系列的《形象危机年度报告》。所发布报告的全文和详情,可参见每年出版的社科院蓝皮书《形象危机应对研究报告》(唐钧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唐钧/着《应急管理与危机公关——突发事件处置、媒体舆情应对和信任危机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4.唐钧/着《政府形象与民意思维》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第1本:2010~2011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新形势下民众工作2011年;第2本:2008~2009政府直面民众与民众博弈政府,2009年。
5.唐钧/课题负责人,《政府形象风险评估报告》,新闻出版总署《资治文摘》2010~2011,月度发布
6.唐钧/主编《紧急救助》(紧急救援国家职业技能培训统一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7. 唐钧/着《政府公共关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8. 唐钧等“中国政府规模:比较研究与最佳化策略”,《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1;Tang Jun et al. China's Government Scale: Comparative Studies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China. Collection of Journal of Chinese Academy of Governance 2009-2010.
内容简介
全书首先根据三重危机源将危机应对分为三类:突发事件处置、媒体舆情应对和信任危机管理。其后的三篇分别对这三类危机的应对进行了详细阐述。
第一类为以死伤和经济损失为主的危机,应对时集中体现为突发事件处置。我国“一案三制”的应急管理体系在突发事件处置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但风险社会必然要求主动防範、风险沟通、常态监管,应急管理趋于风险管理的升级中。
第二类为社会负面影响和社会恐慌的危机,应对时危机公关作用显着。形象危机的应对是前提,“媒体牌”的套用是基础,“舆论战”是关键。公关主体既要运用好新闻宣传的技巧,又要直面社会心态,把握危机公关对象和评审的机理,才能有效应对。
第三类为信任危机,应对的基础是转型期的社会管理创新和新形势下的民众工作。应对信任危机时,要做到“有理有据、尽责尽义、全心全力”,系统、深入地做好社会稳定的风险评估工作;细緻、全面地做好矛盾纠纷的调处工作;从信任管理的高度,将社会维稳作为顶层设计,长期持续地做好危机防範和抵御工作。
第一类为以死伤和经济损失为主的危机,应对时集中体现为突发事件处置。我国“一案三制”的应急管理体系在突发事件处置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但风险社会必然要求主动防範、风险沟通、常态监管,应急管理趋于风险管理的升级中。
第二类为社会负面影响和社会恐慌的危机,应对时危机公关作用显着。形象危机的应对是前提,“媒体牌”的套用是基础,“舆论战”是关键。公关主体既要运用好新闻宣传的技巧,又要直面社会心态,把握危机公关对象和评审的机理,才能有效应对。
第三类为信任危机,应对的基础是转型期的社会管理创新和新形势下的民众工作。应对信任危机时,要做到“有理有据、尽责尽义、全心全力”,系统、深入地做好社会稳定的风险评估工作;细緻、全面地做好矛盾纠纷的调处工作;从信任管理的高度,将社会维稳作为顶层设计,长期持续地做好危机防範和抵御工作。
图书目录
危机源头篇 三重危机
第一章 危机源
第一节 死伤和经济损失的危机
一、界定与分类
二、公共场所安全问题凸显
三、专题:全国(大陆地区)灾情统计(2010年、2011年)
第二节 社会负面影响和社会恐慌的危机
一、界定与分类
二、专题:日本“3·11”地震的社会面应急
第三节 信任危机
一、界定与分类
二、公众的不信任僵局
三、常见纠纷的维权问题突出
四、专题:医院信任危机
应急管理篇 处置突发事件,应对死伤和经济损失为主的危机
第二章 危机特徵
第一节 信息不对称导致科学决策难
一、信息不对称与本能反应
二、“併发症”扰乱传统部署
实例:美国911紧急呼叫系统,以信息系统整合科学应急
实例:“7·23”动车追尾:从“政府主导型”到“社会倒逼型”的应急
第二节 灾民心态与“恐慌症”
一、暴民效应与极端行为
二、灾后恐慌症
实例:美国对社会人员的管理
实例:哈尔滨政府在“水危机”中应对“恐慌症”的实践
第三节 连锁反应与“善后难”
一、“冰山效应”与连锁反应
二、“救灾易,善后难”
实例:南京击毙人质案的社会评价
第三章 中国特色应急管理
第一节 “横到边、纵到底”的格局
一、分类管理,统一领导
二、分级负责,属地管理
实例: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
第二节 “标準化,全统筹”的部署
一、预则立,标準化
二、运转高效、配合协调、口径一致、保障有力
第四章 风险管理
第一节 从应急管理到风险管理
一、应急管理的综合困境
二、全面风险管理
实例:风险管理的原则与实施指南
实例:安全社区建设的趋势:规範化、精细化、人性化
第二节 风险政务
一、风险政务的挑战
二、风险政务的目标与战略
三、风险政务的特徵与建设策略
实例:社会服务管理的风险评估与可持续保障
实例:北京市大兴区教委校园安全“主动防、科学管”工作体系
危机公关篇 最佳化形象,应对社会负面影响
第五章 危机公关:形象危机应对
第一节 危机公关的“空间”原则
一、以“SPACE”应对操作难题
二、以“SPACE”应对体制困境
第二节 政府形象危机的应对
第三节 企业形象危机的应对
第六章“媒体牌”:广而告之的技巧
第一节 媒体的特徵与机理
一、新闻价值第一原则
二、监管依赖“把关人”理论
实例:中国微博实名制
三、“信息管道”效应
第二节 牵着媒体走
一、牵着媒体走的前提条件
二、“定调子”——议题设定
实例:议题设定的实际分析
三、“深挖掘”——报导层次
实例:报导层次的实际分析
第三节 打好“媒体牌”
一、“正面导向牌”
二、“具体责任具体处理牌”
三、“减轻责任牌”
四、“减轻敌意牌”
五、“重塑形象牌”
第七章 “舆论战”:直面社会心态
第一节 舆论炒作
一、舆论炒作分析
实例:福建马尾严晓玲案:网上发帖致诽谤罪
二、舆论炒作的风险
三、舆论炒作的“墨滴效应”
实例:“7·23”动车事故缓解“郭美美”事件媒体危机
第二节 舆论机理
一、舆论的元素
二、“碎片化”显着
三、“无序”的常态格局
四、“去社会化”倾向
实例:山西问题疫苗事件中的舆论乱象
第三节 舆论战的实质是社会心态博弈
一、舆论战的评判规则是社会心态
实例:唐骏“造假门”之争
实例:深圳现行为艺术抗议归真堂活熊取胆
二、舆论战的关键变数
信任管理篇 新形势下的民众工作,应对信任危机
第八章 信任危机应对
第一节 信任危机应对的重要前提:有理有据
一、有理:长效预期
实例:北京市颁布实施《北京市行政问责办法》
二、有据:举证倒置
实例:垄断企业承担举证倒置责任
第二节 信任危机应对的科学模式:尽责尽义
一、法律层面,尽责任
实例:SARS事件与广州管圆线虫病事件
二、道德层面,尽义务
实例:四川省试行国家公务员职业道德规範
实例:昆明市承诺“扶老被讹,政府买单”
第三节 信任危机应对的科学操作:全心全力
一、全心:全面应对三重危机
二、全力:应对三重危机过程中全面争取信任关係
实例:湖北省委省政府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民众工作
第九章 信任危机管理
第一节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信任危机管理的长效工作
一、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二、评审与评估特徵
实例:警察的责任风险
第二节 纠纷调处:信任危机管理的民众工作
一、纠纷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的民众工作
实例:创新非公权力矛盾纠纷调解机制
实例:创新法院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新路径
实例:“3·11”地震引发的信任危机和日本政府的应对
二、风险沟通:化解矛盾纠纷的心理工作
三、心理干预的科学操作
第三节 社会维稳:信任危机管理的顶层设计
一、社会维稳的风险识别:风险属性与维稳困境
二、社会维稳的管理战略:维稳特徵与理念再造
三、社会维稳的科学操作:最佳化策略与机制创新
实例:北京市朝阳区社会维稳体系“一网、两库、三关”的创新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 危机源
第一节 死伤和经济损失的危机
一、界定与分类
二、公共场所安全问题凸显
三、专题:全国(大陆地区)灾情统计(2010年、2011年)
第二节 社会负面影响和社会恐慌的危机
一、界定与分类
二、专题:日本“3·11”地震的社会面应急
第三节 信任危机
一、界定与分类
二、公众的不信任僵局
三、常见纠纷的维权问题突出
四、专题:医院信任危机
应急管理篇 处置突发事件,应对死伤和经济损失为主的危机
第二章 危机特徵
第一节 信息不对称导致科学决策难
一、信息不对称与本能反应
二、“併发症”扰乱传统部署
实例:美国911紧急呼叫系统,以信息系统整合科学应急
实例:“7·23”动车追尾:从“政府主导型”到“社会倒逼型”的应急
第二节 灾民心态与“恐慌症”
一、暴民效应与极端行为
二、灾后恐慌症
实例:美国对社会人员的管理
实例:哈尔滨政府在“水危机”中应对“恐慌症”的实践
第三节 连锁反应与“善后难”
一、“冰山效应”与连锁反应
二、“救灾易,善后难”
实例:南京击毙人质案的社会评价
第三章 中国特色应急管理
第一节 “横到边、纵到底”的格局
一、分类管理,统一领导
二、分级负责,属地管理
实例: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
第二节 “标準化,全统筹”的部署
一、预则立,标準化
二、运转高效、配合协调、口径一致、保障有力
第四章 风险管理
第一节 从应急管理到风险管理
一、应急管理的综合困境
二、全面风险管理
实例:风险管理的原则与实施指南
实例:安全社区建设的趋势:规範化、精细化、人性化
第二节 风险政务
一、风险政务的挑战
二、风险政务的目标与战略
三、风险政务的特徵与建设策略
实例:社会服务管理的风险评估与可持续保障
实例:北京市大兴区教委校园安全“主动防、科学管”工作体系
危机公关篇 最佳化形象,应对社会负面影响
第五章 危机公关:形象危机应对
第一节 危机公关的“空间”原则
一、以“SPACE”应对操作难题
二、以“SPACE”应对体制困境
第二节 政府形象危机的应对
第三节 企业形象危机的应对
第六章“媒体牌”:广而告之的技巧
第一节 媒体的特徵与机理
一、新闻价值第一原则
二、监管依赖“把关人”理论
实例:中国微博实名制
三、“信息管道”效应
第二节 牵着媒体走
一、牵着媒体走的前提条件
二、“定调子”——议题设定
实例:议题设定的实际分析
三、“深挖掘”——报导层次
实例:报导层次的实际分析
第三节 打好“媒体牌”
一、“正面导向牌”
二、“具体责任具体处理牌”
三、“减轻责任牌”
四、“减轻敌意牌”
五、“重塑形象牌”
第七章 “舆论战”:直面社会心态
第一节 舆论炒作
一、舆论炒作分析
实例:福建马尾严晓玲案:网上发帖致诽谤罪
二、舆论炒作的风险
三、舆论炒作的“墨滴效应”
实例:“7·23”动车事故缓解“郭美美”事件媒体危机
第二节 舆论机理
一、舆论的元素
二、“碎片化”显着
三、“无序”的常态格局
四、“去社会化”倾向
实例:山西问题疫苗事件中的舆论乱象
第三节 舆论战的实质是社会心态博弈
一、舆论战的评判规则是社会心态
实例:唐骏“造假门”之争
实例:深圳现行为艺术抗议归真堂活熊取胆
二、舆论战的关键变数
信任管理篇 新形势下的民众工作,应对信任危机
第八章 信任危机应对
第一节 信任危机应对的重要前提:有理有据
一、有理:长效预期
实例:北京市颁布实施《北京市行政问责办法》
二、有据:举证倒置
实例:垄断企业承担举证倒置责任
第二节 信任危机应对的科学模式:尽责尽义
一、法律层面,尽责任
实例:SARS事件与广州管圆线虫病事件
二、道德层面,尽义务
实例:四川省试行国家公务员职业道德规範
实例:昆明市承诺“扶老被讹,政府买单”
第三节 信任危机应对的科学操作:全心全力
一、全心:全面应对三重危机
二、全力:应对三重危机过程中全面争取信任关係
实例:湖北省委省政府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民众工作
第九章 信任危机管理
第一节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信任危机管理的长效工作
一、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二、评审与评估特徵
实例:警察的责任风险
第二节 纠纷调处:信任危机管理的民众工作
一、纠纷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的民众工作
实例:创新非公权力矛盾纠纷调解机制
实例:创新法院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新路径
实例:“3·11”地震引发的信任危机和日本政府的应对
二、风险沟通:化解矛盾纠纷的心理工作
三、心理干预的科学操作
第三节 社会维稳:信任危机管理的顶层设计
一、社会维稳的风险识别:风险属性与维稳困境
二、社会维稳的管理战略:维稳特徵与理念再造
三、社会维稳的科学操作:最佳化策略与机制创新
实例:北京市朝阳区社会维稳体系“一网、两库、三关”的创新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