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铁矿床类型之一。海相火山一沉积变质型铁矿床。产于辽宁省鞍山市、本溪市一带。铁矿赋存于太古宇鞍山群下混合岩层中。下混合岩层,由角闪岩层、含铁层、硅质岩层组成,其上为混合岩层。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鞍山式铁矿床
- 外文名:Anshan-type iron deposit
- 学科:矿床地质学
地质特徵
矿体一般大而贫,物质组份一般较简单,为铁硅质沉积建造受区域变质的矿床分为三个亚类:铁矿产于以角闪质岩石为主并夹有黑云变粒岩等岩石的岩层中,有时夹有石英岩,铁矿产于以绢云母质绿泥石质千枚岩和片岩为主的岩层中;有的铁矿产于夹有大理岩的片岩、片麻岩及变粒岩的岩层中,常呈複式褶皱,使矿体重複出现。含铁层分上、下两个含矿带,由角闪岩、云母片岩、钠长石片岩、绿泥石片岩和多层含铁石英岩组成。以弓长岭铁矿为例,含铁岩系由太古宙斜长角闪岩、云母石英片岩、钠长片岩、变粒岩和含铁石英岩组成。含铁
鞍山—本溪地区地质略图

岩系的顶、底板,常被太古宙侵入岩破坏。贫铁矿有6层,含铁31.28%~34.79%,富铁矿体数个至百余个,含铁49.65%~64.81%。储量达79亿吨,绝大部分是贫矿。
弓长岭铁矿二矿区地质图

形态规模
矿体多呈层状,似层状,延长几百米至几千米,少数可达十余公里,延深数百米至千米以上。铁矿有的是多层,也有一、二层的,矿层厚者可达二、三百米。
鞍山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採矿区

矿床特点
鞍山式铁矿分布最广,是我国最重要的铁矿床。它不仅数量居于首位(约占总储量的50%),而且由于矿床储量规模一般较大(大中型矿床储量占本类矿床的90%),单个矿体的规模和厚度较大,埋藏不深,不少矿床可供露天开採,加之矿石类型以磁铁矿为主,矿床的分布又比较集中,使该类铁矿床在开发利用上占了极大的优势。
矿石矿物
此类铁矿虽较贫,但含硫、磷低,易采、选,为主要开採对象。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主要为含铁石英岩,个别地段也有含铁角闪岩。矿石緻密块状和条带状,一般条频宽1~10毫米,由磁铁矿、赤铁矿、假象赤铁矿、石英、角闪石及少量菱铁矿、白云母等组成。矿石可分为角闪石—磁铁矿—石英、磁铁—石英、赤铁—石英等组合。富铁矿石以緻密块状赤铁矿、磁铁矿为主,还有疏鬆状磁铁矿。鞍山式铁矿,在中国绝大部分是贫矿。
云母石英片岩

在鞍山本溪地区,还有混合热液交代型富铁矿,呈似层状、脉状、柱状、团块状、鞍状、不规则脉状等,长几十到几千米,厚度由小于1米、几十米到百余米,延深从几十米到千米。矿石主要为块状,由磁铁矿、假象赤铁矿、赤铁矿及石英组成,有时有角闪石类和绿泥石。矿石含硫、磷低。富矿周围有绿泥石化、镁铁闪石化、阳起石化、铁铝榴石化和白云母化等蚀变现象。
构造特徵
矿石中普遍含少量的碳酸铁、硅酸铁,脉石矿物有石英、绿泥石、镁铁闪石、铁铝榴石、黑云母、碳酸盐等。矿石多具条纹条带状构造、花岗变晶、鳞片变晶结构。此类矿石平均含铁品位为27%-34%,一般低硫、低磷,但也有个别高硫、高磷矿床。极少有可供综合利用的伴生组分。
化学成分
不同产地的鞍山式铁矿石,所含主要矿物及化学成分却相近。鞍山式铁矿除富矿多为块状构造外,其他品位较低的矿石绝大多数是条带状或条纹状构造。条频宽一般为0.5-3mm。矿石浸染粒度较细,结晶颗粒通常0.04-0.2mm,有些矿床的矿石,如山西省袁家村的矿石,晶粒多数为0.015-0.045mm,该矿石需磨至-0.043mm占95%以上才达到单体解离。鞍山式铁矿石硬度较大。
伴生组成
多数矿区含硅较高。少数矿区产有富矿。含硫磷低。
工业价值
探明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第一位。矿石大多易选。矿石开採量占全国铁产量的52%。
矿床实例
弓长岭、南芬、东鞍山、羊鼻山等。
东鞍山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