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竹板歌研究》是2010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胡希张。
基本介绍
- 书名:客家竹板歌研究
- 作者:胡希张
- ISBN:9787218067995, 7218067999
- 页数:563页
- 出版社: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0年7月1日
- 装帧:精装
- 开本:16
- 丛书名:岭南文库
-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客家竹板歌研究》内容简介:广东一隅,史称岭南。岭南文化,源远流长。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融汇升华,自成宗系,在中华大文化之林独树一帜。千百年来,为华夏文明的历史长卷增添了绚丽多彩、凝重深厚的篇章。
进入19世纪的南粤,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成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的摇篮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启蒙之地,继而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策源地和根据地。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东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斗争中前仆后继,可歌可泣,用鲜血写下了无数彪炳千秋的史诗。业绩煌煌,理当镌刻青史、流芳久远。
目录
自序
绪论
第一章 源流篇
一、竹板歌名称种种
二、竹板歌起源的四则民间传说
三、竹板歌的“鼻祖”——古代民歌
四、竹板歌的“前身”——于都古文
(一)竹板歌不是中原随迁之物
(二)赣南寻根
(三)何为“于都古文
(四)竹板歌源于于都古文的根据
五、竹板歌的发祥与传播
(一)竹板歌的发祥地
(二)竹板歌兴起的时间
(三)竹板歌的传播
六、竹板歌的嬗变
(一)由古文到竹板歌的嬗变
(二)由单一说唱到多种艺术形式的嬗变
七、竹板歌的传承
(一)新中国成立前竹板歌的传承
(二)新中国成立后竹板歌的传承
附录一:《中国音乐词典》“竹板歌”、“五句板”词条
附录二:访问古文说唱老艺人肖秋林记录
附录三:访问古文说唱老艺人顾亮光记录
附录四:《悔心记》
附录五:《摇钱树》
附录六:《珍珠塔》
附录七:访问竹板歌说唱艺人李云香记录
附录八:访问竹板歌说唱艺人吴丙荣记录
第二章 功能篇
一、竹板歌的谋生功能
二、竹板歌的教化功能
三、竹板歌的宣传功能
四、竹板歌的审美功能
五、竹板歌的娱乐功能
六、竹板歌的社交功能
第三章 队伍篇
一、竹板歌说唱队伍的构成
(一)乞丐
(二)说唱艺人
(三)卖药人
(四)革命党人
(五)剧团演员
(六)民众文化工作干部
(七)词曲作者
二、“阿排佬”的行规
i、竹板歌民间说唱艺人的管理
四、竹板歌说唱新人的培养
(一)集中办班,培训骨干
(二)以老带新,跟“班”学习
(三)能者为师,加强“基训
五、竹板歌说唱艺人的社会地位
附录一:兴宁走江湖卖药人的行话(部分)
附录二:《兴宁县民间艺人活动暂行管理条例(草案)》
第四章 种类篇
一、传本
二、劝世文
三、过街遛
四、吵骂措
五、风流散谈
六、虚玄歌
七、拆字歌
八、竹板歌表演唱
九、竹板歌小演唱
第五章 歌词篇
一、竹板歌的章句结构
二、竹板歌的声韵规律
(一)对“韵”的要求
(二)对“声”的要求
(三)声韵的特殊运用
(四)换韵
(五)“错”韵
三、竹板歌的修辞手法
(一)直叙
(二)起兴
(三)比喻
(四)双关
(五)歇后
(六)反覆
(七)顶针
(八)对偶
(九)排比
(十)铺陈
(十一)对照
(十二)夸张
(十三)比拟
(十四)烘托
(十五)故问
(十六)引用
(十七)借代
(十八)反语
四、竹板歌的语言艺术
(一)地域性
(二)口语性
(三)时代性
(四)艺术性
五、竹板歌的说白运用
(一)道白
(二)独白
(三)对白
(四)夹白
第六章 腔调篇
一、竹板歌腔调的特性
(一)曲体
……
第七章 伴奏篇
第八章 表演篇
第九章 人物篇
第十章 曲目篇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