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2020-04-25 03:03:23) 百科综合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南工院",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校,学校是全国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範校30强高校,“国家示範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画”建设单位、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範高校。

学校前身是中国近现代民主革命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黄炎培先生于1918年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该校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专门从事职业教育并以此冠名的学校。

根据2016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毗邻着名的南京钟山风景区,有仙林、中山、天堂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360余亩,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8亿元,馆藏图书百万余册;设有10院2部,开设53个专业;教职员工800余人,在校生近14000人,其中专科生13000余人,本科生近1000人,外国留学生近100人。

基本介绍

  • 所属地区:中国 南京
  • 主管部门:江苏省
  • 学校官网:http://www.niit.edu.cn
  • 中文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英文名:Nanjing Institute of Industry Technology
  • 简称:南工院
  • 创办时间:1918年
  • 类别:公立大学
  • 学校类型:理工类
  • 属性:省属专科高校
    “国家示範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画”建设单位(2006年)
  • 现任校长:谢永华 
  • 知名校友:张闻天、华罗庚、江竹筠、宋东旭
  • 校训:敬业乐群
  • 学校地址:南京市仙林大学城羊山北路1号

学校历史

历史沿革

中华职业学校时期
黄炎培先生联合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蔡元培、梁啓超、张謇、宋汉章等人,于1917年在上海发起创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翌年,创办中华职业学校。
1918年,中华职教社开展沟通教育与职业的实验,在上海创办了中华职业学校。主要为民族工商业培养中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1920年以后,有增设机械科、文书科、商科、七木科。
抗战爆发后,学校被迫迁出,分设两分校。学校一部迁至现上海延安东路浦东大厦,简称“中职沪校”,一部迁至重庆,校名为重庆中华职业学校,简称“中职渝校”。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抗战胜利后,沪、渝两分校均迁回原址,恢复校名。
上海机械学校
1952年,根据黄炎培先生将“所创办的学校依其必要和可能归于公家”的建议,学校由轻工业部接管。先后改名上海市中华职业学校和上海轻工业学校。
1954年,定名为上海机械学校。
南京机电学校时期
1960年9月,学校由上海迁到南京,定名为南京机电学校。
1980年,重归轻工业部管理。
1994年,再次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校。
1998年9月,根据国务院布置。学校划转为江苏省管理。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江苏省首批高职学院之一。
2004年,成为江苏省第一所国家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
2006年,被教育部、财政部列入第一批“国家示範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画”建设单位,并于2009年以“优秀”通过验收。
2011年,被确定为江苏省首批人才强校试点单位。
2012年,作为江苏高职试点首批获準与套用型本科院校联合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型人才;同年,获批筹建江苏省首家高职院省级大学科技园。
2012年5月,南京工程学院和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签署联合办学协定,联合培养本科生;同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大事记

1、中华职业学校时期(1918.5.15—1951.12)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华民族工业获得发展。迫切需要大量技术和管理人才。有鑒于此,黄炎培先生联合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蔡元培、梁啓超、张謇、宋汉章等人,于1917年在上海发起创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翌年,创办中华职业学校,作为推行职业教育的实验经验所,开创了职业教育的先河
1918年,中华职教社开展沟通教育与职业的实验,在上海创办了中华职业学校。主要为民族工商业培养中级技术和管理人才。中华职业学校以推行职业教育为宗旨,提倡“劳工神圣”,力求与爱国主义教育、人格教育相结合,培养“双手万能”、“手脑并用”的人才。建校初期除开设铁工、木工各科以外,为抵制外华倾销。还开设了电镀科和纽扣科。随后开办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科、职业教育成科等,1920年以后有增设机械科、文书科、商科、七木科。至1937年,在校学生已达到1027人,学制有三年和五年一贯制
抗战爆发后,学校被迫迁出,分设两分校。学校一部迁至现上海延安东路浦东大厦,简称“中职沪校”,一部迁至重庆,校名为重庆中华职业学校,简称“中职渝校”。抗战胜利后,沪、渝两分校均迁回原址,恢复校名,全校师生平整土地重建校园,恢复招生上课。到1951年,在校生达1200余人。
2、上海机械学校(1952.1——1960.8)
1952年,根据黄炎培先生将“所创办的学校依其必要和可能归于公家”的建议,经过酝酿,学校由轻工业部接管。先后改名上海市中华职业学校和上海轻工业学校。1954年定名为上海机械学校。在此期间,学校的教师数量增加,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学校从培养目标、专业设定,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教学计画,教学大纲逐步完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的规模得到扩大。学校占地由4000平方米扩大为12000平方米,固定资产有50万元增为150万元
3、南京机电学校时期(1960.9——1999.7)
1960年9月,遵照轻工业部轻工(60)乾字第602号文指示,学校由上海迁到南京,定名为南京机电学校。在中华职业学校和上海机械学校的办学基础上,有各级领导的支持,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蒸蒸日上。中经文革动乱,学校损失惨重。1980年重归轻工业部管理,学校党政领导和师生员工奋发图强,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坚持从严治校。经数年努力,取得了显着成就。于1994年再次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校。1998年9月,根据国务院布置。学校划转为江苏省管理,学校占地面积8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5,000平方米,教职工340人,在校中专班,高职大专班学生达4,500人。
4、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1999.7---至今)
在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江苏省首批高职学院之一,现拥有中山、天堂、仙林三个校区,占地总面积1400余亩,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教职工600余人,在校学生近万人,固定资产4.8亿元。学院共设有八系二部,已累计为社会培养输送了7万余名合格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学院遵循和借鉴黄炎培先生倡导的“手脑并用,双手万能”办学思想,南工院立足市场,服务社会和经济建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已成为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一支耀眼的奇葩。

办学条件

院系设定

截至2018年11月,学院设有14个教学单位,有17个专业群、47个专业。
院系名称专业群专业名称
机械工程学院
机电一体化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
数控设备套用与维护
工业机器人技术
机械製造与自动化
机械製造与自动化
机械设计与製造
模具设计与製造
——
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
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自动化技术
电气自动化技术
建筑智慧型化工程技术
新能源套用技术
分散式发电与微电网技术
通信技术
通信技术
物联网套用技术
航空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套用电子技术
飞机机电设备维修
飞机机电设备维修
飞机电子设备维修
——
飞行器製造技术
交通工程学院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汽车行销与服务
汽车製造与装配技术
——
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
计算机与软体学院
软体技术
软体技术
移动套用开发
计算机网路技术
计算机网路技术
云计算技术与套用
——
嵌入式技术与套用
经济管理学院
财务管理
会计
财务管理
建设工程管理
建设工程管理
房地产经营与管理
工程造价
——
连锁经营管理
——
旅游管理
商务贸易学院
跨境商务
国际贸易实务
商务英语
套用韩语
套用日语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技术
——
物流管理
艺术设计学院
工业设计
产品艺术设计
展示艺术设计
视觉传播设计与製作
视觉传播设计与製作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
装饰艺术设计
——
动漫设计
资料来源:

师资力量

根据2016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有教职员工800余人,副高以上职称比例达42.6%,硕、博士学位比例达76.5%,“双师”素质比例达90%,兼职教师数与专任教师数比例超过1:1;国家优秀教学团队1个、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2个、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3个、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2个,国家、江苏省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教学名师、先进工作者、优秀教育工作者、“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六大人才高峰”资助项目培养对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等共55人。
国家级教学团队
团队名称带头人审批时间
现代模具製造技术教学团队
滕宏春
2008
教授名录
尤建国
卢兵
朱建国
曹建平
李彩虹
毛志芳
赵秋
夏燕兰
杨战民
滕宏春
王健南
邓滨
郑晨升
贺炜
刘宏军
赵红
张书慧
殷建国
宋延东
匡余华
李海萍
杨新春
丁龙刚
许慧中
王爱华
梁人杰
秦殿军
陈林杰
郭晓晶
张加乐
谈慧
高群
李广瑞
邢素萍
柴锁柱
李安东
李克
赵颖
周源
--
---
 --

教学建设

根据2016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有部级教改试点专业3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8个、院级品牌专业(含建设点)17个;国家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
部级教改试点专业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数控加工技术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
省级品牌(特色)专业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楼宇智慧型化工程技术专业、信息与网路技术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套用电子技术专业、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数控技术专业
院级品牌专业(含建设点)
市场行销专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现代照明技术专业、通信技术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会计专业、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机械製造与自动化专业、模具设计与製造专业、软体技术专业、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动漫设计与製作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国家精品课程:电气技术基础、机械设计基础、外贸单证实务
省级精品课程:高等数学、外贸单证实务、自动机与自动线

学校荣誉

根据2016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被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创新教育基地”、“全国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2011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2012/2013年度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2011江苏省平安校园”等荣誉,并获得“全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先进单位”、“2012年江苏省高校创先争优先进集体”、“2012年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首批国防教育示範校”、“江苏省青年文明号”、“江苏省文明公寓”、“江苏省学生军训工作先进单位”等专项表彰,多次获得“江苏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奖”、“江苏省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创新奖”。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根据2016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有1个科技园、1个省级工程研发中心、9个校级研究所。
科技园:南工院仙林科技园
省级工程研发中心:江苏省精密製造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校级研究所
名称系部所长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模具研究所
机械工程系
滕宏春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包装机械研究所
机械工程系
李七一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自动化系
狄建雄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电子技术套用研究所
电子工程系
曹建平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商务电子化技术套用研究所
工商管理系
都国雄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套用研究所
信息工程系
周源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研究所
艺术系
李安东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塑胶加工技术研究所
机械工程系
李彩虹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传动技术研究所
机械工程系
贺炜

科研成果

根据2016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效专利222个,居江苏省职业院校前列。根据2016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12年9月,校图书馆全馆共有馆藏纸质图书92余万册,中外文期刊千余种,另外还购置了各类电子资源如:维普中文期刊资料库、万方镜像资料库、CNKI中文学术期刊全文资料库、超星中文电子图书资料库、Springerlink 、EBSCOhost外文期刊电子资料库及上千种音像、光碟等多媒体文献资料。
  • 学术期刊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创刊于2001年,是由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为江苏省一级期刊、全国高职高专十佳学报、中国高职高专核心期刊,在全国高职高专学报界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文化传统

校训

敬业乐群
敬业乐群”,语出中国最早的教育学经典专着《礼记·学记》,“乐”古音读为yào。 原义是说做学生的,既要专心、用心于自己的学业,又要乐于与朋友、同道者相互切磋,学会与人相处。原文体现了“学业与做人并重”的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业”可通指职业、事业;“群”可指群体、集体、团队。

校徽

校标图案根据原中华职业学校校标加以改变,以“圆”形为基本元素,中心是以“双手”的象形篆书巧妙构成的人脑抽象线型图示,中心图案的外层是“双手”的动态变形组合,强化了双手灵动的活力与代表心灵智慧的大脑的沉静稳健的映衬效果。图案整体设计準确地表达了“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办学理念。色彩以蓝白为主,简洁、朴实,视觉效果上追求贴近现代职场的感观氛围。
校徽校徽

现任领导

职务姓名
党委书记
吴学敏
校长、党委副书记
谢永华
党委副书记
苏小冬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于林惠
党委委员、副校长
崔新明、霍雄飞、朱建国18
总督学
卢兵

知名校友

徐伯昕,(1905-1984),中国出版家,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办公厅副主任,发行管理局长兼新华书店总经理,文化部电影局副局长。
秦怡,(1922.2.4-),着名艺术家,历任上海电影製片长演员、上影演员剧团副团长。是中国影协第二至五届理事、全国文联委员和全国政协委员。曾获第三届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特别奖,获首届电视金鹰奖优秀女演员奖。
朱森林,1946年毕业于中华职业学校机械专业,曾担任广东省省长,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江竹筠,(1920-1949),原名江竹君(小说《红岩》中江姐原型),1941年重庆中华职校会计班毕业。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在于县被捕,被禁于“渣滓洞”,解放前被杀害。
华罗庚,(1910-1985),着名数学家、教授。二十年代中期曾在中华职业学校商科学习两年。
张闻天,(1900-1976),又名洛浦。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曾任瑞金工农民主政府主席、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中央宣传部部长,解放后任外交部第二部长,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等职。
顾心怿,(1937.1.23-),石油矿业机械专家。1953年毕业于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石油机械专业,同年进入北京中央燃料工业部干部学校俄语专科班学习,于1956年毕业。1957年毕业于西安石油大学前身西北石油学校。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胜利石油管理局资深首席高级专家,胜利油田钻井工艺研究院总工程师。
邹韬奋,1895-1944),着名的新闻记者、政治家。1922年至1927年在中华职业学校任英语教师、英文教务主任(相当于英语教研室主任)。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