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人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从“城市与人”这个独特的视角出发,全面探讨了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与现实对策。《城市与人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不仅考察了城市与城市化的基本内涵,城市化历史演进的一般规律和全球化背景下现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特点与难题;而且,重点探讨了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快速发展、社会急剧变革与结构转型所引发的价值观念变迁、“城市认同”困境以及“城市异化”现象等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并且,从以人为本的维度,通过对城乡一体化理论的深入分析、制度建设与发展战略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探索性地提出了当下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诸种矛盾和问题的解决之道。《城市与人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不仅有助于拓展城市化学术研究的新领域,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城市化的现代化进程,而且对构建和谐城市的发展理念,提高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决策的科学性,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基本介绍
- 书名:城市与人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页数:259页
- 开本:16
- 品牌:人民出版社发行部
- 作者:宁克平
- 出版日期:2009年8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010080772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城市与人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宁克平,男,1961年12月生,湖南益阳人,湖南师範大学文学学士、西安美术学院文学硕士、北京师範大学哲学博士。曾任职于广州美术学院、信息时报社北京记者站、广州市科技局、广东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现作为中组部博士服务团成员挂任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副州长。主要学术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价值与实践理论、巨观经济管理与产业战略规划、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曾主持“中国市长大厦(广州)”、“京都大厦”等十多项室内与城市环境规划,《广东省省属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十一五”规划纲要》等的编写。出版《中国岩画艺术图式》、《责任·忠诚·激情——造就优秀企业和员工的三个準则》两部专着,在《学术研究》、《理论与改革》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多篇。
图书目录
序
导言城市化:现代化过程的历史必然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作为物质与观念样式的城市
一、城市的本质
二、城市的功能
三、城市的形态分类
第二节 作为现代化演进方式的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多重维度
二、城市化的支撑物
第二章 城市化:演进、建构与偏失
第一节 不同历史境遇中的城市化
一、资本主义过程与已开发国家城市化
二、后发国家城市化的历史亏缺
第二节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
一、最初的“城”与“市”
二、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三、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之轭
第三节 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一、起点:近代中国的城市化
二、新中国的城市化历程
第四节 新中国城市化的特点与难题
一、工业化基础薄弱
二、政府主导型的发展
三、城乡二元结构
四、发展的非均衡性
第三章 线形关係中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第一节 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一、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一般规律
二、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辩证互动
第二节 经济发展、城市化与政府的作用
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美国为例
二、东亚后发国家:以韩国为例
第三节 计画经济条件下的中国城市化
一、缓慢、迟滞的城市化
二、城市化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第四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城市化
一、改革开放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新特点
二、动力机制与基本问题
第四章 社会转型、观念变迁与城市认同困境
第一节 传统社会及其观念模式
一、小块土地耕作
二、聚族而居与家族观念
三、无变迁的社会与“礼治秩序”
四、“长老统治”与“差序格局”
第二节 城市化震荡
一、冲击城乡二元格局
二、“从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的变革”
三、价值观念的嬗变
第三节 城市化与城市认同困境
一、“他者话语”的形塑
二、新移民的城市认同困境
三、城市认同缺失的后果
第五章 城市化与城市异化
第一节 人的需要与城市的应然
一、人的存在与人的需要
二、城市的应然:需要的满足
第二节 城市异化
一、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二、城市异化现象
第三节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异化问题
一、国外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异化问题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异化问题
第六章 求索解决之道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城市化的理论启迪
一、对立与融合——马克思主义的城乡理论
二、城乡一体化——城市化的目标
第二节 未来经济发展与中国城市化的战略选择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统筹城乡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三、加快主体功能分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第三节 构筑中国城市化的体制框架
一、制度因素与城市化
二、城市化进程中的制度创新
三、制度创新下的政府行为
第四节 城市文化的培育
一、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
二、文化阻滞因素的消解
三、中国城市文化的转型
第五节 建设富有家园感的城市社区
一、社区与人的归属感
二、没有归属感的“归属”
三、社区归属感的营造
第六节 中国城市化的目标:和谐城市
一、生态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和谐城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参考文献
后记
导言城市化:现代化过程的历史必然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作为物质与观念样式的城市
一、城市的本质
二、城市的功能
三、城市的形态分类
第二节 作为现代化演进方式的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多重维度
二、城市化的支撑物
第二章 城市化:演进、建构与偏失
第一节 不同历史境遇中的城市化
一、资本主义过程与已开发国家城市化
二、后发国家城市化的历史亏缺
第二节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
一、最初的“城”与“市”
二、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三、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之轭
第三节 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一、起点:近代中国的城市化
二、新中国的城市化历程
第四节 新中国城市化的特点与难题
一、工业化基础薄弱
二、政府主导型的发展
三、城乡二元结构
四、发展的非均衡性
第三章 线形关係中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第一节 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一、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一般规律
二、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辩证互动
第二节 经济发展、城市化与政府的作用
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美国为例
二、东亚后发国家:以韩国为例
第三节 计画经济条件下的中国城市化
一、缓慢、迟滞的城市化
二、城市化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第四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城市化
一、改革开放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新特点
二、动力机制与基本问题
第四章 社会转型、观念变迁与城市认同困境
第一节 传统社会及其观念模式
一、小块土地耕作
二、聚族而居与家族观念
三、无变迁的社会与“礼治秩序”
四、“长老统治”与“差序格局”
第二节 城市化震荡
一、冲击城乡二元格局
二、“从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的变革”
三、价值观念的嬗变
第三节 城市化与城市认同困境
一、“他者话语”的形塑
二、新移民的城市认同困境
三、城市认同缺失的后果
第五章 城市化与城市异化
第一节 人的需要与城市的应然
一、人的存在与人的需要
二、城市的应然:需要的满足
第二节 城市异化
一、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二、城市异化现象
第三节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异化问题
一、国外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异化问题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异化问题
第六章 求索解决之道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城市化的理论启迪
一、对立与融合——马克思主义的城乡理论
二、城乡一体化——城市化的目标
第二节 未来经济发展与中国城市化的战略选择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统筹城乡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三、加快主体功能分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第三节 构筑中国城市化的体制框架
一、制度因素与城市化
二、城市化进程中的制度创新
三、制度创新下的政府行为
第四节 城市文化的培育
一、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
二、文化阻滞因素的消解
三、中国城市文化的转型
第五节 建设富有家园感的城市社区
一、社区与人的归属感
二、没有归属感的“归属”
三、社区归属感的营造
第六节 中国城市化的目标:和谐城市
一、生态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和谐城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化
何谓城市?何谓城市化?在分析和考察中国城市化问题之前,需要一个先在的理论前提,那就是对于城市、城市化的具体含义作出理论的说明,以便为后面的具体论述作出铺垫。对城市这一概念及相关问题的说明,就如同“商品”概念在经济学中所具有的特殊意义一样。
第一节作为物质与观念样式的城市
一、城市的本质
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战争的需要产生了城,交易的需要产生了市。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城”指的是围绕人群聚落而修筑起来的环形墙壁,是指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则是指人们进行物品交易的场所。城市是一个与乡村相对立的概念,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产生于人类不断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之中。城市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
对于城市这一概念,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定义:从人口角度讲,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人口为主的居民集聚地,是聚落(settlement)的一种特殊形态。从功能角度讲,城市是具有中心性能的区域焦点,是从事第二、三产业人群的集中居住地。从特徵角度讲,城市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业、商业、交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範围内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的集中点,是区别于比较单一而分散的农村居民点的社会空间结构形式。从系统角度讲,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空间利用和自然环境利用为特点,以集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目的,集约人口、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空间地域大系统。
何谓城市?何谓城市化?在分析和考察中国城市化问题之前,需要一个先在的理论前提,那就是对于城市、城市化的具体含义作出理论的说明,以便为后面的具体论述作出铺垫。对城市这一概念及相关问题的说明,就如同“商品”概念在经济学中所具有的特殊意义一样。
第一节作为物质与观念样式的城市
一、城市的本质
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战争的需要产生了城,交易的需要产生了市。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城”指的是围绕人群聚落而修筑起来的环形墙壁,是指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则是指人们进行物品交易的场所。城市是一个与乡村相对立的概念,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产生于人类不断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之中。城市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
对于城市这一概念,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定义:从人口角度讲,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人口为主的居民集聚地,是聚落(settlement)的一种特殊形态。从功能角度讲,城市是具有中心性能的区域焦点,是从事第二、三产业人群的集中居住地。从特徵角度讲,城市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业、商业、交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範围内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的集中点,是区别于比较单一而分散的农村居民点的社会空间结构形式。从系统角度讲,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空间利用和自然环境利用为特点,以集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目的,集约人口、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空间地域大系统。
后记
新春伊始,书稿的最后一遍修改终于完成了。掩卷回想,虽然研究过程中有些许的开心,也有不少的心得,但内心对自己才学疏浅的忐忑与遗憾,对书稿深度学术问题的困惑始终长久地困扰着我。所幸的是,在近些年来的学习与研究中,有许多老师、同学、朋友和同事都给了我莫大的教诲和弥足珍贵的帮助。正是有了他们的无私教诲与诚挚帮助,才使我在繁忙的工作与紧张的学术研究中始终不敢有半点的懈怠,始终保持着不断前行的动力。这种力量,也是支持我不断走向学术新高度、人生新境界的坚强精神支柱。
本书是在我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经过近两年的研究,补充、修改而成的。在写作博士论文与修改本书的漫长过程中,我的导师韩震教授一直给予我深切的关心和谆谆的教导。先生对我的悉心指导,对本书现实意义和学术维度的定位与把握,是我得以不断超越既有浅见、完成本书的重要保障;先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人格魅力,使我深刻地体会到思想的力量和知识的价值;先生的睿智豁达、勤勉严谨,高屋建瓴的思想洞察力与现实的人文关怀精神,对我的工作和研究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同时,我要特别感谢我的老师袁贵仁教授在我博士论文和本书写作过程中对我的启迪、点拨与指引,本书对制度问题的关注、对城市与人的生存状态以及当代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矛盾与对策等现实问题的研究大大得益于先生。
本书是在我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经过近两年的研究,补充、修改而成的。在写作博士论文与修改本书的漫长过程中,我的导师韩震教授一直给予我深切的关心和谆谆的教导。先生对我的悉心指导,对本书现实意义和学术维度的定位与把握,是我得以不断超越既有浅见、完成本书的重要保障;先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人格魅力,使我深刻地体会到思想的力量和知识的价值;先生的睿智豁达、勤勉严谨,高屋建瓴的思想洞察力与现实的人文关怀精神,对我的工作和研究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同时,我要特别感谢我的老师袁贵仁教授在我博士论文和本书写作过程中对我的启迪、点拨与指引,本书对制度问题的关注、对城市与人的生存状态以及当代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矛盾与对策等现实问题的研究大大得益于先生。
序言
宁克平同志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经过反覆修改和充实,完成了《城市与人——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一书。在该书即将出版之际,他约我写个序,我愉快地接受了这个要求。一是作为他的博士论文指导教师,我对学生的成长由衷地感到高兴;二是我也有责任帮助他,因为我全过程参与了其论文的选题、调研、拟就提纲、写作和修改,与别人相比我对这本书更了解些。当然我是作为“指手画脚”的“导师”参与这个过程的。
城市,作为人类生活的场所,它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儘管具体的城市有兴有衰,但是伴随着人类历史前进的脚步,城市的规模、结构和功能都不断得到发展。
城市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但是,城市化却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最初的城市是作为政治、军事、宗教和文化中心出现的,此后才有了经济的功能,以至于古希腊发展了城邦文明。在近代欧洲出现了市民自治的城市,这是基于人民日常生活或经济生活而出现的城市,它开启了城市化的滥觞。不过,这些最初的城市,仍然是被广袤的自然经济和封建领地所包围中的孤岛。实际上,中国唐宋时期,特别是明清时代,城市也有相当的发展,但都仍然处在封建制度的辖制和传统自然经济的包围之中。
城市,作为人类生活的场所,它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儘管具体的城市有兴有衰,但是伴随着人类历史前进的脚步,城市的规模、结构和功能都不断得到发展。
城市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但是,城市化却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最初的城市是作为政治、军事、宗教和文化中心出现的,此后才有了经济的功能,以至于古希腊发展了城邦文明。在近代欧洲出现了市民自治的城市,这是基于人民日常生活或经济生活而出现的城市,它开启了城市化的滥觞。不过,这些最初的城市,仍然是被广袤的自然经济和封建领地所包围中的孤岛。实际上,中国唐宋时期,特别是明清时代,城市也有相当的发展,但都仍然处在封建制度的辖制和传统自然经济的包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