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丁字山之战

(2019-08-06 13:24:54) 百科综合
丁字山之战

丁字山之战

抗美援朝战争进入阵地对峙阶段后的一次着名的阵地攻防战斗。战斗以美军的惨败而宣告结束。

“丁字山”位于朝鲜中部铁原以西13公里的芝山洞地区,北为城山、芝山,南经205高地与190.8高地相接,形似一个“丁”字。志愿军称之为“丁字山”,美军则称之为“T形山”。从1951年下半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阵地对峙阶段以来,“丁字山”就成为了双方的前沿接触区。美军占据着190.8高地,志愿军守卫着城山、芝山及205高地。双方前沿阵地相距仅几百米。

1953年1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军201团1连1排与美国陆军第31团2营,在丁字山展开了一场激烈的阵地攻防战斗,遭到惨败的美军因此而彻底破灭了突破志愿军正面坚固防御阵地的幻想。

基本介绍

  • 名称:丁字山之战
  • 地点:朝鲜中部铁原以西13公里的芝山洞地区
  • 时间:1953年1月
  • 参战方:中国,美国
  • 结果:中国获胜
  • 参战方兵力:各1个营
  • 伤亡情况:150人,11人
  • 主要指挥官:科恩,黄浩

丁字山的战略地位

“丁字山”阵地作为志愿军中部战线的一个前沿支撑点,象一颗钉子楔入美军阵地,严重限制着美军的活动。

美军的战役意图

上甘岭战役结束后,美军意识到,由于以坑道工事为中心的坚固阵地防御体系形成,志愿军的正面阵地稳固性已大大增强。但大多数美军高级将领仍认为,只要各军兵种部队周密协同,充分发挥装备优势,志愿军阵地并非是坚不可摧的。根据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的训令,美军第8集团军与第5航空队经协商后确定:由步兵第7师与第58战斗轰炸机联队联合进行一次协同作战演习,寻找进攻志愿军坚固防御阵地的有效方法。
美第7师师长史密斯接到演习命令后,向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建议,把演习变成一次空军、炮兵、坦克和步兵协同行动的实战。选择志愿军一处孤立阵地,发动一次“突击战”,夺取志愿军阵地,捕捉俘虏,以清查志愿军坑道工事的情况,为尔后作战积累经验。范佛里特同意这一建议,并指示第5航空队司令巴喀斯训令第58战斗轰炸机联队全力支援这次作战。

美军作战计画

1953年1月15日,美第1军正式确定了作战计画。计画规定:
(1)以第7师第31团第2营配属第73坦克营,在第58战斗轰炸机联队和第57野战炮兵营以及7个队属炮兵营的支援下实施进攻。
(2)进攻目标为“丁字山”地区的“斯巴德”高地(志愿军称之为205高地东南无名高地)。
(3)进攻作战分三个阶段:在进攻开始前,由空军和野战炮兵对“丁字山”地区的所有目标进行轰炸和炮击,步兵则以试探性进攻探明志愿军阵地情况;进攻日当天,先以空军和炮兵进行饱和轰炸和炮击,继以坦克与火炮掩护步兵发起冲击。
(4)进攻日确定为1月25日。
第1军军长肯德尔把此次作战命名为“劈拍行动”。

丁字山战斗

1953年1月20日,美第57野战炮兵营开始对“丁字山”地区实施炮击,并逐步增强火力。24日,美空军开始进行轰炸。同时,美地面部队也按预定计画实施了两次试探性进攻。至24日晚,进攻準备就绪。
此时担任“丁字山”地区防御任务的是1月9日才刚刚接防的志愿军第23军67师(师长刘春山)第201团第1营。美军预定进攻目标“斯巴德”高地由该营第1连第1排(配属第2排第4班)据守。1排的部署是:以观察员和值班火器配置于前沿,排主力位于坑道内。如敌进攻,则以第1、3、4班在表面阵地抗击,第2班为预备队在坑道内待命。
美军炮击开始后,志愿军第201团首长判断,美军可能对“丁字山”地区发动较大规模的进攻,挤掉第1营阵地,遂命令第1营作好战斗準备。24日,团首长又调配属该团的师侦察连归第1营指挥。同时,团、营指挥员均靠前指挥,副团长黄浩到第1营指挥所,营参谋长戴奇珍到第1连指挥所。第1营各部全力抢修工事,储备弹药,研究作战方案。
25日上午8时,美第1军军长肯德尔与第5航空队司令巴喀斯由史密斯等人陪同走进观战所,第31团团长科恩宣布:“劈拍行动”正式开始。
空军首先出动,第58战斗轰炸机联队先后5批88架次飞机,对“丁字山”地区实施轰炸,共持续三个小时,投弹近20万磅并投掷了8枚凝固汽油弹(其中1枚击中“斯巴德”高地)。
11月30分,由126门火炮组成的支援炮群开始实施火力急袭。半小时后,飞机再次出动,在“丁字山”地区投放烟幕弹,坦克引导乘坐装甲车的步兵向进攻阵地开进。
12时30分,负责作战指挥的美军第2营营长菲利浦下令步兵开始冲击。右路由7辆坦克引导步兵1个连佯攻芝山;左路以6辆坦克迂迴塔上洞附近,以火力切断“斯巴德”高地与其他高地的联繫;中路为主攻方向,E连在20辆坦克支援下,进攻“斯巴德”高地。
13时30分,美军炮火开始向志愿军纵深阵地延伸,E连突击排逼近山顶。
志愿军及时发现了逼近山顶的美军,以冲锋鎗和手榴弹火力制止了右侧美军的冲击,并在南侧高地第3排的火力支援下,迅速打退了美军的第1次冲锋。接着,第1排又在第3排的火力支援下,以手榴弹打退了美军的第2次、第3次冲锋。
第1排及时调整了部署,将人员撤入坑道,表面阵地只留观察员监视敌人,并对所有能战斗的人员进行了编组。同时规定,在敌人进攻时,每次只以部分兵力在表面阵地作战,其他人员在坑道内待命,并负责準备弹药。
菲利浦营长见突击排攻击受阻,命令在山脚待命的E连另外两个排逐次投入战斗,採取波浪式冲击方法,企图拿下山顶阵地。但美军每次冲锋,都被志愿军的手榴弹、迫击炮和机枪交叉火力所击退。
美军E连已伤亡150多人,菲利浦营长还想再次发动进攻,但这时科恩团长下令停止进攻,所有进攻部队撤出战斗。下午5时30分,美军炮兵和坦克一齐开火,并发射烟幕弹,掩护E连下撤。志愿军发现美军后撤,马上组织火力追击。美军狼狈逃回宋村洞阵地。至此,“丁字山”之战以美军的惨败而宣告结束。
这次战斗是美军自上甘岭战役结束后三个月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进攻作战。仅25日一天,空军就向“丁字山”投弹近23万磅,炮兵和坦克发射各种炮弹16.8万余发,进攻部队耗费子弹5万余发,手榴弹650余枚。但如此强大的火力和占绝对优势的兵力,竟无法攻克一个面积不足30平方米的小山头,志愿军第1排此战以伤亡11人的代价,歼敌150余人,创造了步兵排阵地防御的模範战例。

丁字山战斗总结

战后,美国陆军战史总结了三条失利的原因:
第一,空军轰炸範围太大,对主攻目标没有形成密集轰炸,同时投放烟幕弹过早,影响了炮兵、坦克的射击精度;
第二,轰炸炮击之后,(因电台故障,未及时接到命令)突击排没有立即发起冲击,使守军得以作好了战斗準备;
第三,攻击目标单一,战术呆板,使守军可集中力量对付突击排。而且对周围高地和纵深火力压制不够,导致突击排从一开始就处于各种火力夹击之下。
志愿军总结的胜利经验有四条:
第一,敌情判断準确,战前準备充分,守备分队弹药储备充分;
第二,防御战术得当,充分发挥了坑道工事的作用;
第三,各部队密切协同,主动相互支援;
第四,守备分队英勇顽强,战士们积极主动。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