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财税支持研究是一篇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博士论文,由卫兴华指导,刘菲编着。
基本信息
副题名
外文题名
Study of finance and taxation support for SMEs’ financing
学位授予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
学位授予时间
2008
关键字
中小企业 融资 金融支持
馆藏号
F276.3
馆藏目录
2009\F276.3\5
中文摘要
中小企业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国,中小企业在促进科技进步、解决三农问题,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推进城市化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代市场经济是货币信用经济,资金是企业经济活动的持续推动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资金的推动和扶持,因此,能否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及时足额筹集到生产要素组合所需要的资金,对中小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至关重要。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是世界各国中小企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中小企业选择怎样的融资渠道,採取怎样的融资方式,不仅受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金融结构、市场化程度的影响,而且还需要考虑企业自身的生产技术特徵和企业发展战略。在我国,由于受现实条件的限制,如资本市场的规模限制、法律体系的不健全以及转型时期所普遍存在的路径依赖等,使得间接融资在较长一段时间仍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模式。笔者对河南省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看,贸易性融资一般适合于信用关係较好、相互较为了解的企业,但融资额度有限、期限较短;内源融资虽然效率最高,但对于实力弱小且无法实现规模经济的小企业来说存在资金数量少、积累慢的缺点;加之目前大多中部地区没有形成如江浙地区的完善的民间借贷市场,所以,银行贷款仍是中部地区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存在规模小、管理水平低、财务管理不善、经济效益相对较差、信用度不高等问题,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缺乏稳定的资金投入保障,这是约束中小企业顺利发展的一大瓶颈。林毅夫(2001)指出,在存在信息不对称,进而有可能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情况下,企业选择何种融资方式,按照这种融资方式能否取得资金,都取决于能否成功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发生的机率。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的建立,为中小企业创设一名符合法律要求的借款“保证人”,从而在制度上有效地填平了横亘在银行和中小企业间的融资鸿沟,解决了中小企业抵押物不足和保证人难觅的问题。建立以专业担保机构为主体的信用担保体系,通过引入信用担保机构突破银行信贷配给瓶颈,以适应广大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也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通过分析信用担保组织机构运行模式的选择、信用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及损失补偿机制、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控制与分散机制、信用体系建设,探讨了我国信用担保机构的有效运行模式,并对河南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作了实证分析,提出了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组织运行机制的政策性建议。 虽然通过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但信用担保体系只是在中小企业的贷款流程中起到贷款担保的作用,担保体系只能缓解中小企业由于资信水平和抵押担保品的缺乏而发生的信贷融资困难,所以,信用担保体系的完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的信贷缺口,而只能有助于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程度,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来讲取决于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税收支持作为一种最直接的资金援助方式,有利于中小企业资金的积累和成长。本文从我国中小企业及与其有关的税收政策现状分析入手,明确了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相关的税收制度及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旨在通过建立一个新型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增强税收政策的引导作用,提高税收政策的执行效率,建立公正、公平的征纳环境,减少纳税人的税收遵从成本,推动我国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 本文通过研究分析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的内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并根据我国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特徵,从金融支持和税收支持两方面提出制度改进和制度创新的可行路径和思路,因此,本研究既有基础性,又有套用性。本研究不仅有助于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理论,而且有利于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为企业制定经营发展战略和选择融资策略在观念和思路上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