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综合症,是春节后很多空巢老人会患上的一种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先焦虑、后抑郁。节后儿女们各奔东西,团聚时的喜悦逐渐被即将到来的分离沖淡和取代,当孩子再次离开,家里变得再次冷清。相比年轻人的“节后综合症”,这个时候,中国日益增多的空巢老人的“分离综合症”更需引起重视。
基本介绍
- 中医病名:分离综合症
- 就诊科室:精神科
- 多发群体:老人
- 常见发病部位:心理疾病
- 常见症状:焦虑 抑郁 失落
简介
分离综合症全国老龄委统计,2016年中国老年空巢家庭率已达半数,大中城市达到了7成。从2015到2035年,中国将进入急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将从2.12亿增加到4.18亿,占比提升到29%。春节过后,很多人离开了自己的家,离开了守望自己的父母,虽然多少有点不捨,但是在很多年轻人的眼里,年其实已经是一个司空见惯的习俗和符号而已。但在老人们眼里的“年”却又是另一种滋味,“年”来了,意味着孩子们要回来了;“年”走了,意味着孩子们也要走了。春节假期结束,经过与儿女短暂的相聚和分离,有些老人难以承受心理的落差,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分离综合症

表现
随着春节假期结束,儿女陆续离家,不少老人出现了“先焦虑、后抑郁”的“分离综合症”。焦虑、恐惧、担心,或者情绪低落、不开心,不高兴。另外一方面,原有的躯体疾病,比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可能会恶化。因为这种心理因素会驱使身体疾病恶化,这种躯体疾病又会反过来又增加心理的压力。除了短暂相距又分离带给老人的心理落差,常年伴随空巢老人的有精神空虚、更有实实在在的生活不便。
原因
分离综合症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转型,中国的家庭结构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过去,中国四世同堂的家庭模式为“老有所养”提供了家庭保障,而随着人口流动加快、住房条件改善、家庭观念转变等,儿女满堂、子孙绕膝的传统生活习俗在中国越来越淡化,家庭养老的功能也愈发有限。此种情况下,一些老人便陷入了“留守”状态,与儿女子孙在一起的机会是少之又少。这与他们对晚年的期待相比,理想与显示之间产生了差距,而这种差距导致了他们思想的落差。这也基本上是留守老人“分离综合症”的根源。
分离综合症

民政部发布的一项数据表名,到2015年年底,全国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将超过5100万。这是一组庞大的数字,数字的背后是家庭、社会的隐忧。对于家庭而言,“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年人的健康冷暖,牵连着子女的心,如果老年人身心遭受“分离折磨”并产生不良情绪的话,对儿女来说,则多了一份牵挂,对于工作、事业、小家庭的影响可想而知;对于社会来讲,尊老、爱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设若有大批老年人因患上“分离综合症”而影响其身心健康的话,这势必会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量。对此,我们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
应对
自我调节
分离综合症春节过后,老人出现心理波动是正常现象。子女离家前,应儘量安排好老人生活;另外,老人们也需调整生活习惯,儘量多拓展娱乐、社交活动,多和老朋友走动。
分离综合症

社会服务
发展养老服务事业,是应对老龄化和空巢化的重要手段。中国每千名老人有养老床位30.3张,比2010年增长了70%。今后机构与居家、社区养老一体化将是必然趋势,为空巢老人提供“伸手够得着”的服务。从老年需求看,更注重就近、便捷。较于集中居住的养老服务机构,更符合老年人心理和服务需求特点的是在熟悉的社区中获得持续、综合的服务。北京部分社区为老人提供上门理髮、剪指甲、提供三餐等服务;海淀区部分签约老人家中,安装了智慧型终端。老人出现健康问题,可直接按家庭医生或急救键,接受健康谘询、预约挂号等服务。
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看来,应对空巢化,社区养老服务还需更好的“落地”,使老年人的需求进一步的分类细化。在基层构建基础的老年人信息库,哪些老人是单独生活,哪些是老两口生活,特别是老两口中有一个人失能的情况下,都是高风险家庭。另外,可以让志愿者按时敲老人的门,看他是不是在里面安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