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公藤,中药名。为旋花科植物丁公藤Erycibe obtusifolia Benth.或光叶丁公藤Erycibe schmidtii Craib的乾燥藤茎。全年均可採收,切段或片,晒乾。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丁公藤
- 别称:麻辣子、包公藤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茄目
- 科:旋花科
- 属:丁公藤属
- 种:丁公藤
- 分布区域:中国大陆的沿海、广东等地
- 採收时间:全年均可採收
- 用 量:3~6g
- 毒 性:有小毒
- 贮 藏:置乾燥处
入药部位
植物的藤茎。
性 味:
味辛,性温。
归 经
归肝、脾、胃经。
功 效
祛风除湿,消肿止痛。
主 治
用于风湿痹痛,半身不遂,跌扑肿痛。
相关配伍
治风寒湿痹,半身不遂,可单用酒水各半煎服;或与桂枝、麻黄、当归等製成酒剂,以治风寒湿痹,手足麻木,腰腿酸痛,如丁公藤风湿药酒。(《中国药典》)
用法用量
3~6g,用于配製酒剂,内服或外搽。
禁 忌
本品有强烈的发汗作用,虚弱者慎用,孕妇禁用。
炮製方法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片,乾燥。
生理特性
攀援藤本,长可达10米以上。幼枝被密柔毛,老枝无毛。单叶互生;叶柄长1~2厘米;叶片革质,椭圆形、长圆形或倒卵形,长5~15厘米,宽2~6厘米,先端钝尖、急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边全缘,两面均无毛;乾时通常呈铁青色或暗绿色,下面有光泽,具小斑点,侧脉每边5~8条,在下面微凸起。6~8月开花,总状聚伞花序腋生或顶生,长2~8厘米,密被锈色短柔毛;花小,金黄色或黄白色,两性;萼片5,卵形或阔卵形,先端圆钝,外面被褐色柔毛,宿存;花冠浅钟状,长9~10毫米,5深裂,裂片2裂,外面密被紧贴的橙色柔毛;雄蕊5,着生于花冠管上,花葯卵状三角形,顶端锥尖;子房1室,胚珠4。浆果球形,直径1.5~2厘米。种子1粒。
产 地
中国大陆的沿海、广东等地。
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近俗医治诸风,以南藤和诸药熬膏市之,号南藤膏。白花蛇喜食其叶,故治诸风尤捷。
2、《别录》:金疮痛。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