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是四川大学的二级学院,是“国家拔尖人才培养”试点单位。
学报的办学历史可上溯至1907年四川高等学堂化学门与套用化学门的开办,先后经历国立成都高等师範学校理化部、国立成都大学化学系、国立四川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四川大学化学系、四川联合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四川大学化学学院等时期。
截至2013年7月,学院拥有2个本科专业。据2018年11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在职教职工191人,其中教学科研岗专任教师117人;在校本科生916人,硕士生432人,博士生167人;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博点各1个,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博点各8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1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四川大学化学学院
- 外文名:College of Chemistry,Sichuan University
- 创办时间:1907年
- 类别:二级学院
- 类型:理工
- 属性:“国家拔尖人才培养”试点单位(2009年)
- 主管部门:四川大学
- 现任领导:党委书记:王智猛
院长:游劲松 - 专职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 - 本科专业:2个
-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8个 - 博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8个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
- 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1个
- 地址:望江校区:武侯区一环路南一段24号
江安校区:双流区川大路二段
历史沿革
1907年,四川高等学堂格致科开办化学门、套用化学门。
1916年,国立成都高等师範学校理化部成立。
1926年,更名为国立成都大学化学系。
1931年,更名为国立四川大学理学院化学系。
1950年,重庆大学化学系、川北大学化学系、华西协和大学化学系、成都理学院化学系与四川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合併成立新的四川大学化学系。
1994年,更名为四川联合大学理学院化学系。
1998年,更名为四川大学化学学院。
1999年,获得化学博士授予权一级学科点。
2000年,原华西医科大学基础化学、四川大学化工学院基础实验化学併入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同年获準博士后流动站。
2009年,成为“国家拔尖人才培养”试点单位。
2017年,化学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13年7月,学院拥有2个本科专业,开设化学基地班、试验班。
专业名称 | 学制 | 授予学位 |
---|---|---|
化学 | 四年 | 理学学士 |
套用化学 | 四年 | 理学学士 |
化学基地班、试验班 | 四年 | 理学学士 |
学科建设
据2018年11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学术学位二级学科博士点8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士点8个,有国家重点二级学科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的特殊学科点1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四川省一级重点学科1个。
2014年12月,化学学科进入ESI前1‰。2016年4月Nature Publishing Group公布的全球基础学科排名情况(Nature Index),化学学科排名49位。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化学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化学
学术学位二级学科博士点: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绿色化学、化学生物学、放射化学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化学
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士点: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绿色化学、化学生物学、放射化学
国家重点二级学科:有机化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的特殊学科点:放射化学
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化学
四川省一级重点学科:化学
师资力量
据2018年11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在职教职工191人,其中教学科研岗专任教师117人;专任教师中有正高职称63人、副高职称45人,博士生导师52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其中1人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其中B 类1 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万人计画”科技领军人才1人、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万人计画”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2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18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冯小明(专职)、朱清时(双聘)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玉忠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冯小明(2002年)、蒲林(B类,2003年)、王玉忠(2005年)、余孝其(2007年)、游劲松(2010年)、刘小华(2016年)、彭强(2018年)
国家教学名师:胡常伟(2011年)
国家级教学团队:绿色化学教学团队(2009)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刘小华(2012年)、刘波(2013年)、郑成斌(2016年)、吴鹏(2015年)、徐世美(2015年)、陈力(2018年)、余达刚(2018年)
教学建设
据2018年11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拥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四川省特色专业1个、四川省实验教学示範中心1个。
“基于科研引导的研究型大学化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与实践”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化学
国家教学基地:国家工科化学课程教学基地
国家级特色专业:化学(2009)
四川省特色专业:化学
四川省实验教学示範中心:四川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据2018年11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建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四川省工程技术中心2个、四川省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画1个。
平台类型 | 平台名称 |
---|---|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环保型高分子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能源植物生物燃油製备及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与生命科学学院共建)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 | 高选择性的有机合成新反应与新策略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绿色化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四川省工程技术中心 | 四川省环境保护环境催化材料工程技术中心 |
四川省机动车尾气净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四川省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四川省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教育部创新团队 | “绿色有机合成化学”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 |
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教育部创新团队 | |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画 | 国家绿色化学与技术学科引智基地 |
科研成果
据2018年11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国务院颁发全国创新奖牌争先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近五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0项(包括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6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1项,973、863和国家支撑计画1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画5项,省部级基金106余项,企业委託253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50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的SCI论文100余篇),授权专利130余项。
化学学院

冯小明教授研究的手性氮氧醯胺–Sc(III)络合物催化的不对称Roskamp反应被编入专着Organic Synthesis Based on Name Reactions(p408),并被冠以“Roskamp–Feng反应”(Feng即冯小明),实现了有机化学工作者在中国本土以中国人命名的人名反应,相关工作入选201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2012年科学发展报告》,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王玉忠教授主持的无卤阻燃高分子材料的基础研究成果继“十五”期间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遴选为有机高分子材料学科的三项入编成果之一入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选编》,高分子材料无卤阻燃化解决了聚烯烃类材料的无卤阻燃化必然导致阻燃效率低等技术难题,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以及省部级一等奖5项。
项目名称 | 类型 | 获奖年份 |
---|---|---|
含氮手性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其不对称催化有机反应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2012年 |
生物降解高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其材料结构与性能 | 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2012年 |
新型手性催化剂和高效高选择性的不对称催化新反应 |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 2011年 |
典型高分子材料无卤阻燃化关键技术及套用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2010年 |
简单金属盐催化的C-C键和C-N键形成反应 |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自然科学一等奖 | 2010年 |
含氮手性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其在不对称碳碳键形成反应中的套用 |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自然科学一等奖 | 2009年 |
典型高分子材料无卤阻燃化关键技术及套用 |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技术发明一等奖 | 2009年 |
由苯直接催化氧化羟基化一步合成苯酚研究 | 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2007年 |
基于PPDO的完全生物降解聚合物及其製备方法 | 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 | 2006年 |
金属胶束模拟水解金属酶研究 | 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06年 |
利用炼厂重催乾气中乙烯进行羰基合成生产丙醛的清洁生产工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04年 |
高效无卤素添加型聚合物阻燃剂及其套用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01年 |
生物功能体系的分子模拟研究 | 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2001年 |
高效无卤素添加型聚合物阻燃剂及其套用 | 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00年 |
可控光-生物降解母料及製品 | 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 1999年 |
学术期刊
《化学研究与套用》是化学类综合性学术月刊,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碟版)》及中国期刊网;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资料库统计源刊、中国期刊全文资料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中国科技核心期刊)、《Ulrich Directory》收录期刊、《中国化工文摘》收录期刊、《中国药学文摘》收录期刊、CSCD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来源期刊(2017-2018年度)(含扩展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被CA化学文摘(美)(2014)、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资料库(日)(2013)收录。
学术交流
据2018年11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每年邀请包括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知名化学期刊主编、国内外知名学者100余人次到到校进行学术交流,每年派出100余人次出国(境)进行学术交流和开展合作研究,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日本、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港澳台(地区)等国家或地区的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联繫,近几年派出百余名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学院标识是由银杏叶构成的艺术图案,以绿色为主色调,1907位学院创办时间。

文化活动
学院团委学生会组织了“银杏杯”化学知识竞赛,公益调研活动,迎新晚会,毕业晚会,羽毛球比赛,信封、信笺、名片设计大赛,演讲比赛,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化学实验动画製作大赛,“电化战线”活动等学生活动。
学院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
党委书记 | 王智猛 |
党委副书记 | 谢均 |
院长 | 游劲松 |
副院长 | 刘波、郑成斌、李坤 |
历任领导
职务 | 时期 | 姓名 | 任期 |
---|---|---|---|
历任院长 (系主任) | 国立成都大学 (1926—1931) | 曹四勿 | --------- |
曾济实 | --------- | ||
国立四川大学 (1931-1949) | 熊祖同 | --------- | |
曾济实 | --------- | ||
曹四勿 | --------- | ||
张洪沅 | --------- | ||
张达儒 | --------- | ||
杨秀夫 | --------- | ||
张汉良 | --------- | ||
陈之霖 | --------- | ||
刘为涛 | --------- | ||
四川大学 (1950-2017) | 杨秀夫 | --------- | |
周兆丰 | --------- | ||
吴守玉(女) | --------- | ||
祝霖 | --------- | ||
黄光琳(女) | --------- | ||
孙泽民 | --------- | ||
傅鹤鑒 | --------- | ||
胡常伟 | --------- | ||
余孝其 | --------- | ||
历任书记 | 中共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党委 (化学系党总支) | 廖桂芬(女) | 1952-1958 |
彭盛琪 | 1958-1965 | ||
伍齐贤 | 1965-1966 | ||
席有勛 | 1966-1973 | ||
韦枫(女) | 1973-1976 | ||
伍齐贤 | 1976-1979 | ||
席有勛 | 1979-1984 | ||
康忠镕 | 1985-1996 | ||
肖友发 | 1996-2005 | ||
郭勇 | 2005-2010 | ||
王智猛 | 2010-2017 |
杰出校友
姓名 | 获得成就 |
---|---|
陈荣悌 | 中国配位化学家和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
肖伦 | 中国核化学家和放射化学家、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
高士扬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陈芬儿 | 中国工程院院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