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四川大学生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2020-05-11 16:00:55) 百科综合

四川大学生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四川大学生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是面向全校开放的本科生生物科学基础、专业基础及专业实验的校级实验教学平台。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四川大学生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 成立:1995年
  • 面积:3000平方米
  • 基础实验平台:江安新校区

概况

中心成立于1995年,集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原有的教学实验资源与人才和学科优势于一体,以培养实践能力强的综合高素质创新人才为己任。在校、院的领导和扶持下,中心发展迅速,于2000年通过四川省教育厅评估,成为四川省首批挂牌的实验教学示範中心。2006年又获批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并两次获得学校设备处先进集体称号。中心教研教改项目“生命科学本科实验教学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实践”,获得2005年度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及2004年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6年以来中心相关教师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50余项。
在“国家生物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世界银行贷款高等教育发展项目、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以及学校“523工程实验室”等支持下,经过几年的建设,中心占地面积由建设初期的500多平方米增加到5000多平方米 ,分为望江专业实验平台和江安基础实验教学平台;设备固定资产从500多万元增加到了2100多万元,承担的教学任务年均从4万多人学时增加到了目前的24万多人学时。

实验条件

江安新校区为基础实验平台,面积3000平方米,建有基础生物学实验室、基础医学生物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及遗传实验室以及配套的显微镜多媒体互动实验室、準备室、仪器室、无菌工作室等。望江校区为专业实验平台,设有3个专业实验室(生物科学实验室、生物技术实验室、生态实验室)及中心仪器室和信息管理室。
实验室设备数量能满足实验教学需要,常规设备一人一组,专业基础课2-3人一组,大型设备共享。此外在学院科研设备中还有2000余万元的仪器设备兼为本科生科研训练服务。设备完好率98%,设备利用率95%。 同时对一些设备进行改进和自製,教学效果良好。
与中心教学密切相关的实践性教学平台---四川大学自然博物馆,历史悠久,馆藏丰富,含动物标本馆、植物标本馆。植物标本馆收藏标本55万多份,其中模式标本1000余号,动物标本馆现存标本近10万号,标本颇具特色,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
此外中心还建立了稳定的野外综合实习基地。1997年在峨边县黑竹沟建成集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微生物学一体化的野外综合实习基地;2002年分别在三江和平武县的王郎国家自然保护区建立新的野外实习基地。从2000年开始有三届本院学生和两届中美合作创新班的学生(中、美学生)到上述两个地区进行野外综合实习,取得了良好的实习效果。

师资队伍

中心现共有教职工29人,其中14人为专职人员,在职教授8人,副教授10人,其他人员11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62%,全体在职人员的平均年龄为43岁。
实验中心建立了完善的队伍建设规划及相关政策措施。实行聘任制,竞争上岗。引进与培训结合,建立和完善了实验人员的培训制度,实验教师与技术及管理人员轮修培训制度化。对学历较低的实验技术人员一般均要求先进修其将承担的实验课,并注意相关技能培训以适应新的实验室装配条件。
中心教师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科研能力。教风良好,治学严谨。2001年以来,中心相关教师共参加国家863项目7项,国家攻关计画8项,国家973及前期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3项,以及教育部、科技部、四川省等省部级项目等超过150项。科研总经费总计3000余万元,被SCI、EI收入录的论文数量为42篇,申请专利22项,科研成果获四川省一等奖2项。

支撑条件

1、人才支撑
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
特聘院士2名;
国家级教学名师2名;
博士生导师35名;
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12名。
2、学科支撑:
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
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国家中心学科:遗传学、植物学;
省级重点学科:微生物学、动物学、细胞学
3、科研支撑
985平台:西南资源环境与灾害防治科技创新平台;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实验室;
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濒危动物繁殖与保护遗传实验室、资源微生物与微生物技术实验室、资源生物学及生物製药工程实验室、微生物与代谢工程实验室、动物疾病防控与食品安全实验室;
四川省教学重点实验室: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学校交叉学科中心:功能基因组及生物信息实验室;
跨学院机构:四川大学西南资源环境人口科学研究中心。
2006年以来学院教师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50余项:其中国家863课题7项;国家科技攻关计画课题1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5项;国家973及前期专项5项;科研总经费总计1.6亿元;SCI、EI收入录的论文数量为500余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部省级科技成果奖13项,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二等6项。

教学任务

中心近年承担的实验教学任务不断增加,常年2000人左右,包括:生命科学学院、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口腔医学院、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化学学院等校内本科生1800人,以及中美联合班、尼泊尔进修班、成都中医药大学、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校外单位大学生每年150人。此外,还举办四川省中学生生物奥赛培训,每年200人左右。
中心开设的基础性(训练)实验有:普通生物学实验、基础生物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环境生物学实验、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生态学实验、细胞及遗传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和分子生物学实验等。综合性实验有:生物技术大实验、天然产物分离纯化技术、生化大实验、生物科学大实验、生态学大实验等。中心开设实验项目总计172个。
实验项目的设定,注重结合西部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和区域性社会经济建设需求,形成了有特色的实验教学内容,如利用丰富的生物资源,开设了天然产物分离製备实验,增加了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分离动植物和微生物有用成分和基因工程产物的中下游产品等套用性很强的实验技术,利用已建立的多个独具特点的野外实习基地,加强学生野外专业技能的综合训练。
研究式实验结合教师科研项目,由学生3-4人自由组合、自主选择实验题目和实施方案。积极推行本科生导师制, 50%左右的学生参加了科研活动,鼓励创新,成果可以获得学分。同时,注重将科研项目结果转化为教学实验项目,给予新开实验经费支持。

创新人才培养

实验室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生物科学作为一门实验性非常强的学科,生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在引导学生理论联繫实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科知识普及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推进实验教学改革,提高本科实验教学质量,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效率,中心近年来在本科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
1、拔尖人才培养
2011年初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相关情况》中明确提到:“探索建立拔尖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也是当前对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为了回响教育部的号召,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生物学科创新人才,生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不断探索与努力。经过两年的实践,拔尖人才培养基本实现了(1)小班化上课:每个班只有15-16人,有专门的老师负责创新班实验课程教学(2)实验室开放:针对创新人才实验内容设定的特殊性,中心对相关实验室进行开放管理,以方便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学习。(3)自主管理:改变以往手把手教学的模式,对创新班学生实行自主管理,更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4)新建实验室:为配合拔尖人才培养的需要,中心新建了生理实验室、斑马鱼实验室、分子实验室、模拟实验室等.(5)创新实验项目:中心实验教师积极改进实验内容,设定创新实验项目,2011年度中心在设备处申请了4项创新实验项目。
2、最佳化专业基础课
近年来中心一直致力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构建了多层次、多模组、相互衔接的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基本达到了1:1。将单一课程、单一实验、单人管理的实验教学模式改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研究式实验的创新实验教学模式,使实验教学更加具有主动性,创新性、高效性和科学性。中心不断完善创新实验教学体系,更新实验教学大纲;不断开展创新性实验项目开发;鼓励科研成果向实验项目转化;校企结合。不断拓展实验创新平台。同时在改革与更新实验课教学内容方面中心也做了很多努力。(1)将传统实验课的内容进行整合与最佳化,提高实验教学能力。(2)将传统实验内容进行改革和更新,丰富了实验教学的内容。(3)套用新技术和方法改进传统实验,使传统实验具有新的知识点。(4)以模组形式增强实验结构安排的系统性。(5)紧跟技术前沿,引进先进实验项目。(6)改进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效果。(7)实验教学与科研训练相结合(科研训练4渠道:学校项目、导师项目、校企联合项目、中美联合班创新项目)。学院每年都组织实验中心创新型实验项目汇报及成果研讨会,每年会评出10项优秀的实验项目进行奖励。(8)教学实践相结合,建立野外以及工厂实训基地,实现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
中心依託生命科学院学科与人才资源优势,结合现代生物学科发展水平和国家与地方经济建设的现实需求,以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建立“基础性(训练)实验——综合性实验——研究式实验”的多层次化、多模组化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校内外开放、资源共享的综合实验教学平台。为了更好地整合资源,有效避免重複建设,实验室设定不再单纯以课程为依据,而是有效整合实验室相关资源将中心细化为:细胞及遗传学实验室、现代生命科学基础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医学生物学实验室、植物生物学实验室、动物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等;同时为配合相关实验教学,特别设定了功能仪器室,如显微互动室、高级显微镜室、切片室、组培室、灭菌室、分析室、无菌操作室、生理实验室、模拟实验室、模式生物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等。实验项目按功能模组由相应的实验室承担其教学任务,同一实验室满足多门实验课需要,从而实现实验资源的最佳化配置和有效利用。
3、全校公选课
作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中心积极发挥教学资源在我校综合高素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专门针对全校学生开设《现代生命科学基础》文化素质公选课,每年选课人数达到800人,该举措受到了全校学生的热烈欢迎以及一致好评。
4、信息平台建设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为生命科学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随着信息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套用的教学和实践中,信息平台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信息平台,(1)将实验教学内容转化为网路资料以及视频.使学生更形象更具体的掌握实验细节,学习时间更加可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将创新实验项目展示在信息平台,使学生更及时更全面的掌握实验项目内容,增加学生学习的可选择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3)将一部分实验考核环节改为在信息平台完成。减少教师的工作强度,增强考核环节的可控性。(4)信息平台还加强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学平台与外界的交流。进一步加强了实验中心的辐射作用。2010年中心申请网站升级建设,极大方便了中心对外宣传交流,也方便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利用中心的信息平台,将在下学期面向全校开放安全教育与考试系统,届时将在全校範围内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实验室安全意识。

教研教改

中心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牢固树立“基础扎实,注重能力,综合提高,创新求是”的实验教学理念。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教改活动,已建立“基础性(训练)实验——综合性实验——研究式实验”的多层次化、多模组化的全新实验教学体系,实验独立设课,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实行完全学分制,网上选课,选实验项目,利用多媒体与网路信息平台,进行教、学互动,实现教学的主动性、创新性和高效性。

中心管理

中心为校、院两级管理,实行主任负责制,相对独立运行。学校设立校实验中心领导小组,学院成立实验中心工作指导小组。中心设主任一名,副主任两名,秘书一名。中心统一管理,统一制定发展规划,对学校配给经费统筹兼顾,资源共享,使用高效。
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完善。学院设有设备秘书和管理员,中心专门设立设备管理员一名,协助中心主任管理本中心仪器设备。各实验室负责人具体管理各实验室设备。固定资产做到了账、物与卡完全相符。仪器设备及附属档案定位存放,仪器设备档案完备,管理规範,维护维修经费有保障。
实验室安全无隐患,楼道安装了电子监控系统。安全、环保:责任到人,人人重视安全。向学生开设安全课,定期演练。中心设有安全员,24小时值班,定期检查安全。注重生物安全,实验废液与废物均严格按照学校要求处理。
管理网路信息化,学校光纤网路千兆进楼、百兆上檯面,每个实验室均有网路连线埠和电视连线埠,为中心运行和网路化管理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中心网站具有丰富的网路教学资源,实现了网上学习、选课、答疑和提交作业。
中心各实验室实施开放服务,每天开放时间不少于12个小时对实验技术人员管理,实行学生评教、教师评议与实验工作领导小组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年终统一考评。考评合格者才能续聘。

教学成果

中心教学成果突出,相关教师出版教材9部,实验讲义10种。最近,又有6门教材入选“十一五”教育部教材规划。现有国家级精品课2门 、省级精品课3门、国家理科基地名牌课3门。
近五年,中心教师承担教研教改项目总计27项,获教学成果奖12项,发表教研教改论文30篇。其中,主持完成的教育部教研教改项目“生命科学本科实验教学创新体系建立和实践”获得2005年度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四川省教育成果一等奖,项目成果在国内多所高校获得推广,学生反映良好,累计达12000多人次受益。
中心建立的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成效显着,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近年来,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赛获得金奖一项,银奖二项,特等奖1项,此外还获得第55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学大奖赛二等奖。近年,我院先后有近100余位同学毕业后到製药企业工作,表现出很强的研发能力,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推免生受欢迎,2005年,国内着名高校和中科院一流研究所共接收了24名推免生。学生的能力获得了知名大学和研究院所的肯定。此外,参加我中心生物奥赛培训的中学生已获得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金牌4枚。
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中心已成为能满足我校生物科学人才培养发展需要、设施精良、配置合理、管理先进的在国内具重要影响的生物科学实验教学基地。中心将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加强环境硬体和软体建设,进一步向国际化迈进,适应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国家创新性综合高素质人才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机构设定

实验教学中心是校院两级管理、相对独立运作的开放性实体,对开放性实验和学生研究式实验项目,各实验室实施全开放,每天开放时间不少于12个小时。
四川大学设立校实验中心领导小组,对发展方向与建设规划、人事及财物等进行领导或在学校的层面上对各方面进行协调,以为中心的发展和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生命科学院建立由资深专家组成的中心实验工作指导小组,利用人才和学科优势,对中心教研教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提供指导、谘询,同时在政策措施、财物等方面为中心发展给予配套支持,并负责中心人员进行考评和教学质量的监督检查,并作出相应的奖惩,提出是否续聘的建议。日常工作由主任负责。中心主任之下,设常务副主任、副主任及秘书,协助主任工作。中心由系列实验室、多媒体互动室及信息管理室组成,还有準备室、仪器室及培养室等辅助设施。各个实验室有专人负责实验室管理、设备维护、卫生及安全等事项。
实验教学中心主任统筹,课程负责人落实实施。学校有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学生评教、同行互评、领导督教制度。本着“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原则,教师对照教学评估指标,通过自我评价与同行专家、学生评价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主观的努力与客观的实际效果之间的差距,从而採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不断及时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从自我诊断到自我调整,达到自我提高。

历史沿革

为适应未来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四川大学生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于1995年成立,2000年通过四川省教育厅评估,成为四川省首批挂牌的实验教学示範中心。2006年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
中心建设初期,仅有500多平方米实验室,2000年后,随着四川大学江安新校区第一基础实验教学楼和望江校区生命科学大楼先后建成投入使用,中心实验室面积达到了5000平方米。在“国家生物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世界银行贷款高等教育发展项目、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以及学校“523工程实验室”等支持下,经过几年的建设,中心设备固定资产从500多万元增加到了2100多万元。承担的教学任务年均从4万多人学时增加到了目前的24万多人学时。
中心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牢固树立“基础扎实,注重能力,综合提高,创新求是”的实验教学理念,建立了 “基础性(训练)实验——综合性实验——研究式实验”的多层次、多模组的实验教学体系和具有西部生物特色的实验教学内容。具有设备精良、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管理先进的教学实验室及其优良的教学环境,拥有适应实验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教研教改成果突出,“生命科学本科实验教学创新体系建立和实践”获得2005年度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四川省高等教育成果一等奖,教学效果显着。中心已成为具有区域特色、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生物学科培养综合型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实验教学基地。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