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前身为1892年由加拿大、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传教士创建的教会医院——存仁、仁济医院。1914年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成立,存仁、仁济医院成为教学医院——华西协合医院,华西临床技能育中心之一。在上世纪20年代,华西即实现了中美学位互认,华西协合大学文、理、医、牙毕业生可同时获本校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博士学位证书,并在国外享有同等待遇。1938年民族危难之际,国内五大高校(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齐鲁大学、中央大学、燕京大学)内迁成都,医学精英云集华西,极大地推动了华西临床医学教育的发展。建国后院系调整,华西医科得到进一步发展。2000年四川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实现了强强合併,加速了华西临床医学教育的发展进程。华西临床医学始终坚持“精英教育的定位、精緻教育的过程、精品教育的结果”之教育思想,重视学生临床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成为我国首批“七年制”“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长学制试办单位。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已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单体医院和疑难重症的诊疗中心;编制床位4376张,有大量临床各专科典型病例及疑难病例,床位多、周转快、手术量大,为医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临床实践和临床技能操作机会。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四川大学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
- 成立:1996年12月
- 总值:4400余万元
- 学科:13个
简介
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于1996年12月正式组建成立,有设备千余台套件,总值达到4400余万元;涉及13个学科、237项实验教学课目、及多专业模拟及虚拟现实的临床技能实践教学平台;涵盖全部临床技能训练範围。
优势
中心拥有国内最大病理标本库,有病理教学大体标本近4000个。2002年中心对了病理形态学、诊断学(形态与机能学)、实验病理学(医学检验)实验室进行了跨专业资源最佳化整合,组建了设备精良、检测技术先进的医学病理技能实验室;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
开展检测项目最多,标本检测量最大的实验室,并于2006年在国内首家整体通过美国病理家协会(CAP)认证。
中心承担了基础与法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学、医学技术、妇幼保健医学等10余个专业的实验教学任务,同时面向我校生命科学、信息、材料和人文社科等学院全面开放,开设课程及其相关技能训练有人格健康与修炼、救命与救伤、眼耳鼻喉的奥秘与保健、行为与健康、传染病学概论等课程,每年参加临床技能实验教学训练的本校学生人数7077人,总人学时数达到203568。社会服务和对外培训人2670人,总人学时数16020学时。
学院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有呼吸内科学、普通外科学、消化内科学、骨科学、胸心外科学、肿瘤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7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11工程”重点学科2个,是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国家新药、中药安全性评价中心(GLP)、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所在地。此外,还有部、省级重点学科24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12个。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高级职称专家550余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973计画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11人,博士生导师147人,硕士生导师26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1个。近5年获準的科研项目经费总额超过2亿元,申请并获专利22项,发表的论文总数连续多年名列全国医疗机构前茅,其中,2005年发表的被SCI收录和MEDLINE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双双名列全国医疗机构第一名。近年,学院积极开展医学教育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成绩显着: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如何发挥医疗资源优势,促进医学教育/临床技能实践教学的发展是我国医学教育面临的挑战。医学教育(含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的发展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华西临床医学院与华西医院在1993年实施了学院和医院资源、人事分配、财务管理完全合一的管理体制,经过15年的深度融合、不断完善与发展。该体制充分利用丰富的医疗资源、创新运营管理流程、改变旧架构与运作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建设节约型医院,获得了显着的临床医疗规模效益,并强力支撑医学教育发展:u投资8000余万人民币,兴建了27000多平米以临床教学/临床技能中心为主体的华西临床教学楼(2007年启用);v2007、2008年投入998.1万人民币于添置了一大批国际一流的临床技能实验教学模具、设施;w薪酬制度改革政策向教学倾斜,学院/医院专职教学人员享有与临床同级人员同等绩效奖酬金;此外年投入350余万用于兼职教学加岗(课时费)补贴,从2007年秋季开始,教师授课
课时费大幅度增高,讲授大课从原24元/学时,提高到220元/学时以上; 实践课80元/学时以上。同时建立了教学质量评估标準与体系,严格实施临床授课教师的準入制,实施效果好,教学质量提高明显。
学院兴建了27800?华西临床科研大楼(科研基地,2005年启用),科研设备7000余万元,近四年获得纵向课题经费1.2亿,横向课题经费1990万,为医学生科研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 。强大的华西科研优势和科研基地对教学的支撑有以下三方面:u为本科临床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各类实践平台,包括了实验动物手术技能、实验设计、临床研究、循证医学、医学信息等科研技能训练。实践形式包括:临床科研技能实验教学课、本科学生自主创新性试验课题、本科科研相关毕业论文、循证医学实践、科技创新暑期自愿者实践、专题学术讲座等。v为专兼职教师科研素质与能力的提高提供培训基地,临床医学各专业疾病的前沿进展与争论是临床各三级学科本科教学要求和必备内容。w为本科生开设《科研能力培养模组课程》5个,已开课2个,84学时/学期;科研前沿进展学术讲座90次/学期。
华西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通过对医学人才成长客观规律的探索,将临床技能理念拓展至对科技创新技能和社会综合技能的培养,构建了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两大技能实践平台,并将其融入《整体化临床技能实验教学模式》。
三大功能
中心在教学改革思路推动下实施了融学科交叉、课程整合为一体的三大功能分区:医学病理技能区、医学临床技能区、医学技术技能区。
1)医学病理技能区的学科交叉、课程整合的内容包括:病理学、医学检验、诊断学的形态学技能训练;
2)医学临床技能区的学科交叉、课程整合的内容包括:内科学、外科学、护理学、妇产科、急救、危重症以及内镜等临床技能训练;
3)医学技术技能区的学科交叉、课程整合的内容包括:呼吸治疗、眼视光学、影像技术、康复、医学营养等临床技能训练。
中心注重临床技能培养的改革创新,1993年在全国培养了第一批标準化病人;1994年在国内率先开始实施客观化临床考试;1998年在国内率先开设新型整合课程“临床医学导论”。实践证明,这一理念的拓展及其模式加快了学生知识向技能转化的过程;促进了学生由“单面人”向“多面人”全面发展;加速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