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西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20-07-10 03:17:23) 百科综合
西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西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西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前身为金属材料系,组建于1984年,198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是学校最早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院系之一。目前有材料类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覆盖“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化学”三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同时具有“材料领域工程硕士”和同等学历硕士学位授予资格。学院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和“焊接”三个本科专业,是四川省政府批准的“四川省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西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外文名: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所属学校:西华大学
  • 重点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
  • 学院地址:西华大学第五教学楼

历史沿革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变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变革
西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前身是1978年的成都农机学院农业机械系铸造工艺及设备专业,1982年机械工程系成立后,铸造专业划归机械系。1983年学校更名为四川工业学院,于1994年从机械系中分出来独立设定四川工业学院金属材料工程系,1998年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03年4月西华大学组建后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从1978年开始招收第一届铸造专业本科生,1982年开始招收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本科生,1987年开始招收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专科生,1988年开始招收热加工工艺与设备专业专科生,1989年开始招收模具设计与製造专业专科生,1991年开始招收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专科生,1997年在原有铸造和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两个本科专业的基础上新增模具设计与製造和焊接工艺及设备两个本科专业。1999年教育部新颁布本科专业目录后,我院材料学科按新的专业目录划分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同年(1999)建立特种材料及製备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学院于198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5年获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材料加工工程(1990年批准)、材料学(1998年批准)、材料物理化学(2005年批准)三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学院结构介绍学院结构介绍
截至到2011年6月,学院现有在职教师53人:高级职称人员38名(正高级14人,副高级2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4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22名,硕士学位人员22名;还有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同时学院还聘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为兼职教授。

学科建设

学院具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覆盖“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化学”三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具有材料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和同等学力硕士学位授予资格。本科现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下设三个培养方向: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工程、电子材料及元器件)及“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下设四个培养方向:模具设计与製造、焊接工艺及设备、铸造工艺及设备、塑性成形工艺及设备)两个专业。拥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材料加工工程省级重点学科。

教学建设

学院建有“特种材料及製备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在国内有较大的影响和较高的知名度。“材料加工工程”学科是四川省重点学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为四川省特色专业,《工程材料学》、《合金熔炼与质量控制》是四川省精品课程,《材料学》是西华大学重点学科。《材料成型CAD/CAM》、《材料学》、《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高分子物理》(双语)、《焊接冶金及金属材料焊接性》、《金属塑性成型理论与技术技术》为校级精品课程。
办公地点办公地点
材料实验中心的前身是原四川工业学院材料系的材料製备实验室,2003年更名为西华大学材料实验中心。实验中心占地面积约3500m2,有专职实验教学人员8名,其中副高级4名,中级4名,兼职教师5名。中心下设材料工程实验室、高分子材料实验室、电子材料实验室、模具实验室、焊接实验室、铸造实验室和计算机实验室七个专业实验室。现有实验仪器设备资产近1000万元,总计640台(套)。
主要大型仪器设备和软体
设备名称
规格型号
价格
国别
扫描电子显微镜
S3400N
$30万
日本
扫描探针显微镜
STA-300HV
$12万
日本
热分析仪
SDTQ600
¥39万
美国
X射线衍射仪
DX-2500
¥32万
中国
三坐标雷射测量机
LSH800
¥35万
中国
金属纳米粉连续生产装置
MNM500
¥70万
中国
高温万能材料试验机
WAW-300
¥22万
中国
真空感应电炉
ZGJL0.025
¥18万
中国
CAE软体
Moldflow,DYNAFORM等
¥37万
美国
实验中心主要承担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及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程实验、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工作,同时还承担了学校近机类相关专业的《工程材料》课程实验。同时也是四川省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人才培养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实验中心实验开出率和综合实验率逐年提高。通过一系列实验体系的研究,最终确定以下几个方向的综合实验模组:1、电子材料方向实验模组;2、高分子材料方向实验模组;3、材料工程方向实验模组;4、模具方向实验模组;5、焊接方向实验模组;6、铸造方向实验模组。
注:材料实验中心资料。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学院下设2个教学系(材料工程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1个材料实验中心。学院拥有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四川省特种材料及製备技术重点实验室)、 5个代表学院科研与办学特色的产、学、研机构(模具研究所、铸造研究所、纳米材料及套用研究所、表面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所、功能材料研究所)、4个学科研究平台(高性能结构材料製备技术、材料表面改性技术及套用、数位化模具设计与製造技术、先进材料成形技术)。
  • 表面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所
  • 功能材料研究所
  • 纳米材料及套用研究所
  • 模具研究所
  • 铸造研究所

科研项目

承担的部分纵向科研项目列表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项目级别
1
氢化锆表面氢阻挡层製备工艺研究
国家级
国家级
2
基于碳纳米管/纳米过渡金属氧化物複合材料的超大容量离子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级
3
室温磁製冷材料及室温磁製冷样机研製
863
国家级
4
室温磁製冷样机及磁製冷材料的研究
国家级
国家级
5
铁电薄膜用Pt/Ti/SiO2/Si电极特性研究
973
国家级
6
纳米钨铜複合材料的研究与套用
省科技厅重点
省部级
7
CoO2/Ca2CoO3超晶格热电材料的界面稳定性研究
省部级
省部级
8
钠米钨铜複合材料製备技术及机理研究
省人事厅学科带头人
省部级
9
医用介入导管材料表面润滑改性研究
省科技厅套用
省部级
10
钒钛铌多元合金强化耐热耐磨材料及套用的开发
省科技厅攻关
省部级
11
镁合金压铸件环保型表面处理技术研究
省科技厅重点
省部级
12
镁合金快速成膜技术及电磁功能膜製备技术研究
省科技厅套用
省部级
13
聚氨酯弹性体/无机纳米功能複合材料研究
省部级
省部级
14
铝型材挤压模具工作状况的数值分析与模拟
省科技厅套用
省部级
15
Ti合金氢脆及形成机理研究
省科技厅套用
省部级
16
新型镁合金压铸关键技术研究
省科技厅重点
省部级
17
清洁能源型内燃机缸套金属型覆砂铸造工艺研究
省科技厅重点
省部级
18
强韧铸铁的断裂韧性研究
省科技厅套用
省部级
19
新型稀土——镁合金研究
省科技厅套用
省部级
20
碳化物团球化机制及新型抗磨材料的研究
省科技厅套用
省部级
21
铁路道岔心轨新——高性能耐磨材料研究(自筹)
省科技厅重点
省部级
22
TZS888合金及其套用基础研究
省科技厅套用
省部级
23
稀土金属鐠纳米晶快淬粘结永磁材料的套用研究
省教育厅自然重点
厅市级
24
大功率发动机活塞表面陶瓷化处理技术研究
省教育厅自然重点
厅市级
25
高性能水性聚氨酯弹性体研究
省教育厅自然青基
厅市级
26
低温烧结微波陶瓷介电性能研究
省教育厅科研基金
厅市级
27
异种金属连线技术及其套用
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专
厅市级
28
优质碘化铅单晶体生长及碘化铅探测器研製
省教育厅自然重点
厅市级
29
纳米钨铜複合材料製备技术及机理研究
省教育厅自然预研
厅市级
30
纳米陶瓷表面耐磨热障层强韧性研究
省教育厅自然重点
部分科研项目介绍(共有七个,均用斜体黑体表示题目)
一、项目名称:铁路道岔(辙叉)心轨新一代高性能耐磨材料研究
西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项目来源:四川省科技厅重点项目
项目简介:本研究利用发明新型奥-贝耐磨钢,成功地代替高锰钢材质开发套用提速组合辙叉,其使用寿命及通载量比高锰钢材质至少提高1-2倍,寿命达2-5年,通载量达2-3亿吨。
项目成果:本项目于2001年四川省科技厅鉴定,技术达到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2002年获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画项目,2007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申请发明发明专利两项。项目成果在全国铁路系统广泛推广套用,并将研究成果用于本科教学中。
二、项目名称:硬质阳极氧化新技术及成套设备
项目来源:四川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点
项目简介:在研究认识氧化陶瓷膜的生长机制的基础上,研製出与陶瓷膜的生长机制相适应的“硬质氧化新技术及计算机控制的恆流脉冲多功能自动化及成套设备”。特点是低能耗、效率高、工艺稳定性好,并有利于环保。该技术在国内处于先进地位。
项目成果:成果已被全国各地企业、高校及研究所採用,生产出口产品或进行科学实验,并为本科生提供课程实验、毕业论文实验和教师的科研支持。
三、项目名称:室温磁製冷样机及室温磁製冷材料的研究
项目来源:国家“九五”重点攻关项目、国家“十五”863项目
项目简介:1、採用国产原材料研製出室温磁製冷材料Gd-Si-Ge,材料达到美国Ames实验室的技术指标并用于室温磁製冷样机中;2、开发了新型室温磁製冷材料;3、开发了自动检测材料的绝热温变系统;4、製作了直流磁控溅射系统在室温磁製冷材料上溅射薄膜以进行材料保护。
项目成果:在Journal of Rare Earths,Alloys and compounds,Journal mate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5篇,其中9篇被SCI及EI收录,多篇被CA收录。申请发明专利1项, 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项。
四、项目名称:精密硬质合金成形刀具离子镀设备与技术
项目来源:国家“九五”重点攻关项目
项目简介:随着机械工业的发展,数控工具机和加工中心的广泛使用,普通的硬质合金刀具已不能满足要求,普遍採用表面改性技术提高硬质合金刀具的寿命与效率。西华大学研製的热阴极离子镀设备与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获得了广泛的套用。其利用热阴极电子发射,形成高能的电子束,实现对工件的加热、刻蚀,并使坩埚中的材料熔化、气化、离化,在电磁场作用下在工件表面生成高硬度的化合物,如:TiC、TiN、TiCN、CrN等,从而大幅度提高硬质合金刀具与耐磨件的性能。
项目成果:获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经贸委重点新产品。先后向重庆工具厂、贵阳工具厂、创隆实业(深圳)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转让设备与技术,实现科研经费近300万元。
五、科研名称:氢化锆表面氢阻挡层製备工艺研究
项目来源:总装备部预研基金项目
项目简介:本项目研究了电镀方法在氢化锆表面製备採用电镀氢渗透阻挡层所需要解决的镀液组成、电镀工艺参数、预处理工艺、氧化工艺等,建立了用于氢化锆试样表面製备Cr-C-O 氢渗透阻挡层的工艺;对所製备的氢渗透阻挡层的结构和组成进行分析和在650-750℃工作温度内阻挡氢渗透的能力进行了评价;对所製备的氢渗透阻挡层阻挡氢渗透的机理做出了初步的解释。
项目成果:项目于2007年8月通过验收。在核动力工程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0篇,其中EI收录3篇。申请发明专利一项
六、项目名称:铁电薄膜用Pt/Ti/SiO2/Si电极特性研究
项目来源: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子项目经费
项目简介:研究Pt/Ti/SiO2/Si电极製备工艺及结构、电性能研究,考察製备工艺对微观结构、形貌、层间界面及性能的影响;研究Ti层厚度对层间扩散的影响、Pt层厚度和取向对铁电薄膜生长取向及性能的影响;通过实验和模拟,研究採用各种晶化手段控制铁电薄膜晶粒大小、择优取向、表面形貌、层间扩散等的方法和效果。
项目成果:在国内外期刊上了发表论文8篇,其中SCI、EI收录6篇。
七、项目名称:易碎结构材料
项目来源:“十一五”军品配套研製项目
项目简介:微波着陆系统作为新一代的着陆系统,在複杂的气象、场地条件下能够保障飞机安全着陆。飞机起飞或着陆过程中,如果发生碰撞,XX地面设备能儘可能地保护飞机和飞行员的安全。在连线天线和外场监测桿的结合部使用了“易碎结构材料”,当发生碰撞时,它们能够粉碎成碎片。
项目成果:本项目研製的易碎材料将广泛运用于机场,具有极大的使用价值。已开发出螺栓、平板等易碎结构件。
(科研项目统计截至2013年11月20日)

科研成果

学院承担多项国家“863”计画、“973”计画、国家攻关计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工配套等国家级科研项目、省部级项目和企业委託项目,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十余项,现承担有国家重点、重大攻关项目等纵向科研项目30多项,近5年完成及在研项目经费累计1405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经费265万,横向项目经费988万,纵向项目经费152万,为国家及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较大贡献。学院教师发表科研论文400余篇,其中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论文70余篇,并出版专着13部,申请专利12项,已授权8项。
主要实验成果:
1、成果名称:室温磁製冷材料及室温磁製冷样机研製(国家十五“863”),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功申报专利一项。
2、成果名称:高速準高速(提速)铁路辙叉心轨耐磨材料及製备技术,该成果为国内发明专利,2002年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国内领先水平、国际先进
3、成果名称:热阴极离子镀设备与技术,国内领先水平,国家经贸委重点推广产品,现已向多家单位转让了设备与技术。
4、成果名称:铝基特种滑动轴承合金及其在液压工业中的套用,国际先进水平,获2003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5、成果名称:铁路道岔(辙叉)心轨新一代高性能耐磨材料研究,获2007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学院领导

党总支书记、副院长:魏远文(负责学院党总支全面工作,分管党建、宣传、组织、政治思想及档案工作)
院长:魏晓伟(负责学院行政全面工作,分管人事、学科建设及学院经费工作)
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谢君(分管学生工作)
副院长:金应荣(分管研究生、科研工作)
副院长:丁士华(分管本科教学及实验室管理工作)

专业设定

研究生培养

 ·材料物理与化学
毕业照展示毕业照展示
 ·材料学
 ·材料加工工程
 ·同等学力硕士学位授予权
 ·材料领域工程硕士点
导师情况
序号
姓名
出生年月
学历
学位
职称
导师类别
遴选时间
1
罗德福
1965.07
大学毕业
在读博士
正高工
博士生导师
2007年引进
2
王 苓
1955.08
研究生毕业
博士
教授
硕士生导师
2007年引进
3
栾道成
1964.11
研究生毕业
博士
教授
硕士生导师
2003.01
4
傅 建
1955.02
大学毕业
硕士
教授
硕士生导师
2003.01
5
吴 卫
1947.12
研究生毕业
硕士
教授
硕士生导师
2003.01
6
赵 平
1954.01
研究生毕业
博士
教授
硕士生导师
2003.01
7
魏晓伟
1963.09
研究生毕业
博士
教授
硕士生导师
2003.04
8
屈金山
1958.05
研究生毕业
在读博士
教授
硕士生导师
2003.04
9
金应荣
1965.09
研究生毕业
博士
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
2003.04
10
张崇才
1952.06
大学普通班
教授
硕士生导师
2003.04
11
曾 明
1965.01
研究生毕业
在读博士
教授
硕士生导师
2003.04
12
刘锦云
1963.05
研究生毕业
硕士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2003.04
13
刘晓烈
1956.02
大学毕业
学士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2003.04
14
赵广彬
1962.08
大学毕业
硕士
正高工
硕士生导师
2004.06
15
查五生
1963.04
研究生毕业
博士
教授
硕士生导师
2004.06
16
魏 刚
1971.1
研究生毕业
博士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2004.06
17
贺 毅
1969.04
研究生毕业
博士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2004.06
18
丁士华
1963.01
研究生毕业
博士
教授
硕士生导师
2006.06
19
彭启才
1962.04
研究生毕业
博士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2006.06
20
张勤勇
1972.08
研究生毕业
博士
副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
2006.06
21
彭 娅
1975.12
研究生毕业
博士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2006.06
22
周廷栋
1972.05
研究生毕业
博士
副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
2008.06
23
王 艳
1970.08
大学毕业
在读博士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2009.07
材料加工工程
一、培养目标
从全面提高素质及能力出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材料加工硕士学位研究生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为:加强体育锻鍊,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二、研究方向
根据本学科专业特点及现有研究基础,其研究方向设有:
l、新材料製备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a.功能材料製备及成形;b.複合材料製备研究;c.表面改性及理论;d.特种高分子材料製备及成形
2、特种成形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a.特种铸造技术;b.精密成形技术;c.轻合金成形技术;d.粉末冶金成形技术
3、材料加工CAD/CAE
研究内容包括:a. 铸件成形过程中计算机模拟与控制; b.塑性成形计算机模拟与控制;c.塑胶成形计算机模拟与控制;d.快速原型技术
4、模具CAD/CAM
研究内容包括:a.模具CAD/CAM; b.模具设计製造中的反求技术;c. 材料成型并行工程。
5、材料先进连线方法及技术
研究内容包括:a.焊缝金属性能人工神经网路预测技术;b.模糊控制技术在焊缝跟蹤系统中的套用;c.焊接缺陷的图像处理技术;d.先进材料焊接工艺的最佳化设计
三、学习年限
本硕士点研究生学习年限制定为:
1、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2.5至3年。
2、非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5年。
四、培养方式
五、课程设定
课程设定及安排见附表。
六、学位论文工作
论文工作应包括:
1、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调查研究,在第三学期开始,最迟在第四学期前四周完成;开题报告需经院学术评定委员会讨论通过。
2、论文研究工作。研究工作应有具体论文工作研究时间计画,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结果,论文工作进行方式以及研究内容是否具备一定创新性。
3、论文工作阶段检查。指导教师和学院学术委员会定期对研究生论文工作进行检查,并对工作内容提出指导性的意见;论文研究工作时间必须达到一年以上。
材料学
一、培养目标
从全面提高素质及能力出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材料学硕士学位研究生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为:加强体育锻鍊,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二、研究方向
根据本学科专业特点及现有研究基础,其研究方向设有:
l、功能材料及製备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a.稀土功能材料;b、陶瓷功能材料;c.高分子功能材料;d.电子薄膜材料。
2、複合材料及製备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a.高分子複合材料:b、抗磨、抗蚀複合材料:c、陶瓷基複合材料;d、金属基複合材料。
3、纳米材料及套用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a、金属纳米粉体材料;b、高性能纳米陶瓷、硬质合金;c、纳米润滑材料;d、纳米功能材料。
4、高性能结构材料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a、新一代高性能的钢铁材料;b、高强、高韧镁合金;c、高性能、环境友好的新型複合材料;d、块状纳米结构材料;e、高性能耐磨材料。
三、学习年限
本硕士点研究生学习年限制定为:
1、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2.5至3年。
2、非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5年。
四、培养方式
2.採取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在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重视知识面的扩大和新兴边缘学科的学习。
五、课程设定
课程设定及安排见附表。
材料物理与化学
一、 培养目标
从全面提高素质及能力出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材料物理与化学硕士学位研究生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为:具有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业务知识及较强的实践技能;熟悉所从事的研究方向的科学技术发展和动向;具有一定人文素养;具备较强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工作的能力。加强体育锻鍊,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二、 研究方向
根据本学科专业特点及现有研究基础,其研究方向设有:
1、 电子薄膜材料与物理
2、 纳米电子信息材料
3、 磁性材料与元器件
4、 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
5、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
三、 学习年限
本硕士点研究生学习年限制定为:
1、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2.5至3年。
2、非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5年。
3、课程学习、教学实践和学术报告在一年半内完成,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时间不少于一年。
四、 培养方式
在培养过程中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保证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五、 课程设定
课程设定极安排见附表。
六、 学位论文工作
论文工作应包括:
1、论文撰写工作。为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论文撰写应在论文主要工作完成之后,经指导教师和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对研究内容审查同意后进行。论文撰写工作应在提交论文答辩前两个月完成。
2、论文评阅。论文撰写工作完成后,及时将论文送交学院学术委员会,聘请校外专家1名及指导教师进行论文评阅。论文评阅通过后,方可组织答辩。

本科生培养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 学制四年)
主要课程:工程化学与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近代研究方法、微机原理及套用、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套用
专业方向1:材料工程
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具备金属材料工程、表面工程等领域的基础知识与综合套用能力;掌握材料研究、设计、开发、製备、加工、热处理,以及工程套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能在材料的製备、成型、材料结构与性能检测及分析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工艺与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複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方向课:材料学、热处理原理及工艺、表面工程、材料性能学、金属腐蚀与防护、失效分析、无机材料学、複合材料学、高分子材料学等
专业方向2:高分子材料工程
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具备高分子材料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与综合套用能力;掌握材料研究、设计、开发、製备、加工、改性,以及工程套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能在高分子材料的製备、成型、材料结构与性能检测及分析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工艺与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複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方向课:有机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高分子材料学、高分子材料成型原理、塑胶成型工艺、塑胶成型模具等
专业方向3:电子材料及元器件
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具备在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交叉领域内厚理论基础、实验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在该领域从事电子材料、功能元器件及其套用电子技术研究与开发等方面工作的複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方向课:固体物理、电介质物理、电子材料製备技术及工艺、半导体物理、电子元器件概论、电子材料概论、电子材料与元器件测试技术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本科 学制四年 就读校区:校本部)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教育部1999年专业调整后的大类热加工专业,涉及传统的铸、锻、焊及压力加工、热处理等专业。我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在原铸造、焊接、模具设计及製造专业的基础上整合而成,2006年四川省教育厅批准为四川省特色专业。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机械製造基础、工程材料学、材料物理化学、塑胶成型设备、材料成型理论与技术基础、材料成型控制及自动化、材料成型计算机模拟、材料成型CAD/CAM、焊接方法与设备、现代模具加工技术、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铸造机械及自动化、微机原理及套用
专业方向:模具设计与製造、焊接工艺及设备、铸造工艺及设备、塑性成形工艺及设备
培养目标:本专业是集材料、机械、控制、计算机套用技术为一体的宽口径专业。培养具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的基础知识与综合套用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複合型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毕业生能在现代製造业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及生产管理、企业经营及管理等相关工作。
就业範围:汽车、电子、仪器仪表、材料、机械、模具、航天航空、计算机、轻工、环保等行业,以及商业、科研、教学、部队、技术管理和技术贸易等部门。
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本科 学制四年 就读小区:校本部)
西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前身为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1991年开始招收专科生,1997年招收本科生,1999根据教育部专业设定要求,与铸造工艺与设备、模具设计与製造专业合併成成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我校焊接专业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中分离出来,设定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专业代码:080411M,修业年限:4年,学位授予门类:工学。
主要课程:材料物理化学、电工技术、材料成型传输原理、材料成型CAD/CAE、机械设计、机械製造、金属成型理论与技术基础、材料成型控制技术基础、弧焊电源、焊接结构与工装、焊接冶金及材料焊接性、焊接方法与设备等。
培养目标:培养面向金属结构工程及机械、电子产品製造,汽车製造、船舶製造、航空航天等行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具有基础厚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创新精神强的焊接技术与工程人才。
就业範围:毕业生可在政府、规划、经济、设计、科研、学校等从事管理或教学工作。也可在机械、装备、冶金、汽车、航空航天、建筑、铁路、高速公路、石化、电子电器等行业从事技术、研发及管理工作。
(专业设定参考资料)

学生工作

分团委学生会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会在学院党总支、校团委的共同领导下,学院分团委的亲切指导下的一个完全由本学院同学组成并服务于广大同学的具有高素质的学生组织。在这里,我们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为工作宗旨;以创建学生之家、师生之桥、干部之校为工作目标;以想同学之所想,及同学之所及为工作原则,热情、主动、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开展各项工作。学生会在主席团的领导下,下设七个部:组织部、宣传部、文娱部、体育部、生活部、学习部、实践部、外联部。学生会共有成员80余人,均是各年级骨干,不但有工作的能力,更有为广大同学服务的热情和愿望。

科技活动

  学院学生共500多人次参加各类科技文化活动,获奖达69人次。2011年至2014年申报获準的课外科技项目13项,获西华大学大学生创新奖5项并获优秀组织奖。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及“挑战杯”赛等,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四川省二、三等奖6人次。开创了“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及建模大赛” ,并连续举办了7届。

体育文化

近三年,学生参加校内体育、文化活动33项,参加人数达800余人次,多次获得各类奖励。
西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社会实践

学院组织“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42次,参加人数达600人次,获得省、市优秀团队3次,省、市先进个人6人次。
(学生工作统计截至2013年11月20日)

着名校友

王华明中国工程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雷射增材製造领域专家。起步迅速、屡屡破格晋升、拥有大量学术成就的青年学者,2006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5年12月7日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任志锋美国发明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能源基金会首席研究员;美国波士顿大学纳米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美国终身教授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