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城隍庙(江苏省海门市江海城隍庙)

(2020-05-30 17:39:25) 百科综合
城隍庙(江苏省海门市江海城隍庙)

城隍庙(江苏省海门市江海城隍庙)

江苏省海门市江海城隍庙(原名六甲城隍庙)的来历以及发展历程。六甲镇建于宋朝(南宋)嘉泰四年间,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的古镇,古属通州城(现南通市)所辖第十一区。六甲城隍庙遗址位于现在海门市刘浩镇驻地六甲镇区内,目前的海门市刘浩信用社及六甲镇老农贸市场位置,原占地面积十五亩,是南通以东至吕四地区内最雄伟壮观的道教和百姓祭祀祈祷活动场所。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城隍庙
  • 外文名:Chenghuang Temple 
  • 所属地区:江苏省海门市江海
  • 原名:六甲城隍庙
  • 始建:明朝嘉靖年间

简介

历史

江海城隍庙(原六甲城隍庙)位于江苏省海门市刘浩镇镇区(六甲镇),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通东沿海历遭倭寇烧杀抢掠、殃及百姓,经抗倭名将戚继光率戚家军奋勇抗击,将数千倭寇全部歼灭。为藉助神力,威震倭寇,保卫海防,嘉靖赐便仓城(六甲)建庙,尊戚继光将军为江海城隍尊神。六甲城隍是位武将。(清光绪《通州直隶州志》第29页、307页、315页载)

来源

清雍正年间(公元1734年)时任兵部尚书魏廷珍携夫人(夫人系南通人)慕名来六甲祭拜戚继光将军,深受戚公剿倭英勇功绩而感动,回京奏明皇上。雍正帝崇敬抗倭英雄,为借神威,安民心、保海防、钦赐用汉满文刻制“赐灵应侯城隍印”玉印一方,象牙朝板一枚,并拨库银,重建殿堂,奉戚公为江海城隍神。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5年4月)命兵部尚书魏廷珍、江苏巡抚乔世臣、翰林院侍读张廷璐等大臣前来六甲城隍庙扩建奠基(其奠基石尚存)。该庙扩建后,占地十五亩,四面环河,庙房殿堂八十余间,神像三百余尊。在同治六年、光绪七年又行重修。该庙原址在现六甲老市场、信用社位置,庙宇建筑群宏伟壮观,香火盛极,经济文化一派繁荣。
后历经战火毁损并于1966年因“破四旧”被拆除。为保护历史遗产,传承道教文化、顺应民心,满足当地民众的信仰需求。在海门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和南通市道教协会的全力支持下,上级宗教部门正式批准同意恢复重建江海城隍庙。

损失

文物损失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1966年下半年由红卫兵造反派焚烧了仅存下来的三个檀香木神像(城隍、城隍娘娘、巫大老医)及珍贵庙志、经书,抄走了皇帝赐封玉刻方印、印章上方纽首为狮子、印面刻有一半篆体汉文,“赐灵应侯城隍印”,另一半是满文(蒙文)及象牙笏(朝板)。这些已蕩然无存。

残存的文物

六甲城隍庙遗留下来已给现在世人收藏的有雍正十二年间的重建城隍庙奠基石(汉文)一块;城隍庙正大门左右石狮子门溜耳二块;大殿正中立柱园基石三块;大殿门口两边台阶镶边长石条二块;拴马桩石条一块;原盖有“赐灵应侯城隍印”的钟魁图一幅;盖有“赐灵应侯城隍印”的婴儿肚兜布一块,上述城隍庙的文物古蹟已被收藏保管在刘浩镇政府内。

现状及措施

措施

2011年,江海城隍庙在刘浩镇政府东南侧、六甲新市场东北侧进行重建,占地十五亩,设定山门、仪门、甬道、正殿、后宫、龙王殿、财神殿、慈航殿、文昌殿等殿堂,建成之后该庙外观飞檐翘角、雄伟气魄、紫烟飘渺、神像庄严,将为江苏省内最大的城隍庙,并能同时容纳上万人敬香聆道。

效果

截止2012年1月15日农曆腊月廿二日,一期一个殿堂已经建成,并举行了由江苏省道教协会副会长、南通市道教协会会长、南通城隍庙住持陈济煌道长主持的神像上座暨开光仪式,中断近半个世纪的海门道教正式恢复。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