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工业大学是早期举办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面向全国招生。该学科专业拥有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已成为国家培养粉体材料高级科研教学人员的摇篮,是一系列重要科研、学术、检测机构的依託单位。
该专业是从“粉末冶金”专业发展而来的材料科学领域中的新专业。主要从事粉体物理化学研究与粉体材料製备。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
- 外文名:Powder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专业代码:080409
- 专业类别:材料类
- 专业层次:本科
- 修业年限:4年
-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简介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材料的发展水平始终是时代进步和社会文明的标誌。人类和材料的关係不仅广泛密切,而且非常重要。在当代,材料、能源、信息是构成社会文明和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其中材料更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先导。新型功能材料是一大类具有特殊电、磁、光、声、热、力、化学以及生物功能的新型材料,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等高技术领域和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材料,同时也对改造某些传统产业,如化工、建材等,起着重要作用。
本专业是一个涉及材料学、工程学和化学等方面较宽口径的专业。本专业以材料学、化学、物理学为基础,学生主要学习新型功能材料的组成与结构、合成与製备、性能、效能的变化规律及其套用,训练套用材料学、化学、工程和物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功能无机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及功能複合材料的设计、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能力。
课程设定
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
主要课程:物理冶金基础、粉体工程、粉体固结原理与技术、纳米材料学、粉末冶金学等。
学制: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就业前景:主要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防军工及其他产业部门从事纳米材料、信息材料、生物材料、军用新材料等新型粉体材料的科研、设计、开发、生产、教学、管理等工作。
培养目标
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培养从事新型高新能新材料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设计,材料加工製备、性能检测和生产经营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涉及的学科知识和产业背景包括纳米技术、精细陶瓷、金属与合金材料、高分子材料,航天航空材料、舰船材料、高温合金、硬质合金、医用生物材料、能源材料、磁性材料、隐身吸波材料、环境过滤材料等其它功能材料。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所具有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高新技术产业和国防军工建设中发挥着重要先导作用,多年来已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完整学科体系。
社会需求
多年来粉末冶金专业的毕业生的分配持续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社会需求一般是毕业生数的2~4倍,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分配到全国各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合资企业、国家重点企业,不少同志已担任主要技术骨干和领导工作,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分布院校
【湖南省】中南大学、湖南工业大学;
【江西省】景德镇陶瓷大学;
【辽宁省】瀋阳理工大学(2011年开设此专业,拥有辽宁省大学生工程实践中心,为国家战略性新型性产业专业。2012年就被评为辽宁省重点建设学科);
【安徽省】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学院等。
例如: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
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是我国新材料领域教学、科研与新产品试製开发三结合的学科综合基地。设有“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办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工程”,拥有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已成为国家培养粉体材料专业高级人才的摇篮。
拥有 “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粉末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湖南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联合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学研究基地。现有教职工21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博士导师19人,教授、研究员35人,副教授及相应职称人员68人。拥有一批先进的粉末冶金新材料研究设备与检测仪器。
粉末冶金研究院在高新技术研究和我国国防军工建设中发挥着重要先导作用,多年来已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完整学科体系。几十年来,粉末冶金研究院先后培养了3000多名从事粉体材料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生产的专门人才,300多名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等高素质人才,并造就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培云、黄伯云等顶尖材料科学家,承当过800多项国家重点科研任务,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200余项,拥有发明专利40余项。
曾为我国第一颗核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枚洲际飞弹、第一颗同步卫星、第一枚运载火箭的发射、第一座生产性原子能反应堆、第一艘核潜艇的建造等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受到中央军委贺电嘉奖。在校学生直接参与高层次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促进了科研和生产的发展。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台等对该教学科研基地的发展和成绩曾进行专题报告,是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人才培养的理想环境。
粉末冶金研究院在高性能材料的教学科研与技术发展方面具有厚重的文化沉澱,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大量的人才培养经验。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加强,先后与俄罗斯、美国、英国、加拿大、奥地利、法国、义大利、比利时、瑞典、德国、日本以及独立国协、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学校与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係。
就业前景
主要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防军工及其他产业部门从事纳米材料、信息材料、粉末涂料、生物材料、军用新材料等新型粉体材料的科研、设计、开发、生产、教学、管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