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2月,张凤林出生在原广济县西北角一个穷得没有名字的垸子里(今湖北省武穴市大法寺镇堂选村),直到张凤林带领穷兄弟闹革命以后,人们才知道大法寺镇潘家山里有个穷垸子,叫"茅屋洞"。十五、六岁时,张凤林从师习武。勤学苦练,几年后就熟练地掌握了拳、刀、剑、气功、推拿接斗的硬功夫,二十岁时,他成了附近有名的武师,他舞棍如银蛇飞舞,水泼不进,见过的人没有不讚叹的。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张凤林
- 国籍:中国
- 出生地:湖北省武穴市
- 出生日期:1896年2月
- 职业:武师
经历
张凤林侠士义胆,耿直善良,多次和当地横行乡里、为非作歹的恶霸地主作对,并打伤一个恶霸,那恶霸有钱有势,唆使官府捉拿张凤林。
张凤林

为了一家人生计,张凤林带着亲友们凑的几块钱和一根防身齐眉短棍,挥泪辞别了故乡,来到九江,后来辗转到了永修、福安、、吉安、莲花等地。
1927年,正在湘鄂边区以放竹排为生的张凤林,耳闻目赌了"四·一二"以后国民党反动派屠杀革命者的种种暴行,和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求解放的桩桩事实,他认清了一条真理,工农要翻身,当家作主人,只有拿起刀和枪,跟着共产党干革命,才有出头的日子。
于是,他参加湘赣边区的秋收暴动,由于作战勇敢,立了战功,几个月后,他便当上了班长、排长,不久他随红八军五纵队转战大治、阳新,参加了龙港暴动。1929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为了给红军四、五纵队渡江北上开闢道路,张凤林奉命回到广济县,1930年5月,复祥区成立了苏维埃,张凤林担任区赤卫队队长。
1930年10月,蒋介石对鄂皖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反革命军事围剿。国民党十三师三十七旅万耀煌部进驻武穴,躲藏的、逃亡的土豪劣绅纷纷出笼,成立剿共委员会,他们张牙舞爪地四处清乡、查户口,大肆搜捕,屠杀革命同志和无辜民众。
在这危急关头,张凤林坚决执行县委的指示,留在本地坚持斗争,他凭着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同广大民众的紧密联繫,凭着自己会种田,会武术,会推拿接斗等多种本领,一次又一次地逃脱了敌人的搜捕,象一团不灭的火种燃烧在民众中间。
1932年,由于敌人搜捕太紧,张凤林同志不得不在树木丛生的杨家坳上的老虎洞里隐蔽整整一年,白天,他隐蔽在山洞里,一大批堡垒户轮流送饭上山,带给他各种情报。封锁严密时,断绝了往来,他就採集野菜、野果充饥。晚上,他经常下山活动,鸡叫头遍了上山。
贡献
一天晚上,张凤林趁晒穀咀垸唱戏的机会赶去侦察敌情,刚在台前的一条板凳上坐下,观众突然骚动起来,他立即起身一看,七个彪形大汉已经冲到跟前,张凤林知道是来抓他的民团,挥拳就打,一连打倒几个团丁,他随即跃上戏台,穿过挂在台中的布幕,从后台跳下。这时,台上台下乱成一片,人如潮涌,敌人不敢开枪,气急败坏,疯狂追击,黑暗中,哪里看得见张凤林的影子。
1934年以后,敌人对他的搜捕放鬆了些,张凤林才结束昼伏夜出的穴居生活,转移到民众家里隐蔽。
1938年9月,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广济县,张凤林带着那根防身的短棍从家乡出发,踏遍鄂豫地区的山山水水,终于在武汉找到一度失去联繫的上级党组织,他接受了三项任务,重建广济地下党组织,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发动民众,建立革命武装和抗日根据地。
回家后,张凤林选定人熟,地熟、情况熟,山多,湖多,骨干多的蕲广边地区,于1939年2月,组建了蕲广边党总支,他和其他同志并肩战斗,一年多时间里,发展百余名党员,训练了120多名便衣队员,建立了4个党支部和6支武装便衣队,开展了抗击日寇的小型游击活动,初步形成了以杨门村为中心的方圆200余平方公里的蕲广边敌后抗日根据地。1940年春,张凤林任新成立的蕲广边县委委员、民运部长。
张凤林深深懂得"枪桿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为壮大抗日革命武装,他费尽了心机,他动员二弟把家里仅有的一亩五分田卖掉,他还带领便衣队,採取借、买、收、缴等办法,搞到一批枪枝弹药,不仅武装、壮大了自己,还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新四军和邻县的便衣队。
为了适应抗日斗争的需要,1941年5月,蕲广边军政联合办事处成立,张凤林任处长。1942年6月,他又担任了蕲广边县抗日民主政府首任县长。
为了巩固蕲广边县根据地,他不顾风险,日夜操劳,顽强战斗。他带领武装工作队,摧毁伪保甲政权,建立了白民田、罗麻豹等四个乡的民主政府。
1942年底,张凤林考虑到自己文化程度低,担负政府主要领导工作有困难,就向上级党组织力荐文化比自己高的居文焕。担任县长,党组织批准了他的请求,让他担任民运部长,兼管财经工作,可是在民众心中,张凤林却一直是没有县长头衔的好县长!
张凤林和他的兄弟相继参加革命以后,地主、恶霸,土匪和国民党军队对他的家庭进行了严重的摧残,财物抢劫一空,房屋烧毁三次。张凤林长年在外,家里往往大半年揭不开锅盖,破瓢破篮、讨米棍成了他妻子儿女离不开的三件宝。
家里人经常流落外地,受尽折磨,一次,大儿子在流浪中得了重病,高烧不退,草药治不好,不得已请了一个郎中,但朗中开口要十担谷,诊不起,结果活活病死,他生下五个子女,先后饿死,病死四个,只有一个名叫常德的小儿子几经磨难活了下来。
常德生下不久,妈妈就背着他去讨饭,贫苦农民看到张凤林的妻儿这般落难,都情愿自己挨饿,也要拿出东西给他们吃,常德靠吃"百家饭"长到7岁,爸爸把他送到舅舅家里放牛。一天晚上,常德看见爸爸用麻绳做成的腰带上穿了两圈密密麻麻,黄灿灿的金戒指,觉得很稀奇,凤林抚摸着孩子的头,说:"这是公家的东西,俺不动。"
当县长以后,他家的房子又一次被敌人烧毁,亲友们劝他盖间瓦房。他笑着说:"我身无半文,拿什幺盖瓦房?还是搭茅屋好,冬暖夏凉,不怕火攻,茅草是烧不尽的。"大家又说:"你当了县长,连间瓦房也盖不起?"凤林回答:"共产党的县长不比国民党的,只能为民众谋利益,也不能给自己谋私利。
张凤林分管财经工作,经管大量现金和实物,他经常教育身边的同志要廉洁奉公,不能贪财。一分钱,一寸布都要用在革命事业上,同志们给他发津贴,他总是嫌多了,给十元,死活只肯收五元。
一次凤林重病之后,瘦得皮包骨头。警卫员担心他拖垮了身子,悄悄动用了公家一块银元,买回了一点冰糖、木耳和一只土鸡,蒸得烂熟,在睡觉前端给凤林吃,凤林问明了情况,严肃地说:"动用公款是犯法的",他硬是连筷 子都没有动一下,还拿出一块银洋替警卫员还上。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凤林和其他二十多位同志一起从党校回到蕲黄广地区开展工作,1946年8月间,担任新成立的蕲广工委副书记,负责阳城,田家镇、四望一片工作。年底,中原突围到蕲广一带活动的张体学,撤离广济前,亲手交给张凤林一千块银洋,一再属咐他,必要时你可以自行处理。张凤林当即把银洋装进袋子,塞进罈子,在坛口封上泥,埋进家里的土洞里。
为了摆脱敌人,他化装出走,拖妻带子,提着篮子,拄着棍子,一路讨米要饭,一路探听情况,途中遇见蕲春的老战友何启,何启见他一家人面黄肌瘦,破衣烂衫,问他怎幺这幅穷相,张凤林默默地笑,老伴说出了实情,何启感慨地说:"老张啊,像你这样腰挂手枪,家藏银洋,领着妻儿要饭的县长,从古到今,怕是头一个吧。"
11月间,鄂豫区五地委和军分区成立,他向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刘仰峤如数交出了这一千块银洋。
1947年9月间,正是大别山枫叶染红,桂花飘香的季节,挺进中原的刘邓大军到达鄂东地区,10月26日,刘邓大军在蕲广边界打响了着名的高山铺战役,张凤林积极发动和组织民众大力支援前线,护理伤员,没日没夜地乾,他还深入田家镇、阳城一带,发动民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基层政权,组织贫农团,发展武装力量,消灭反动势力,他精神焕发,逢人便说:"红旗快要插遍全中国了。"
1948年3月,尾随刘邓大军的国民党四十八军七十二师进犯广济,以五千余兵力,将我县四望、田家镇、乾仕等区共约500人的区乾队全部压到崇山,包围圈越缩越小,情况越来越危急,党组织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分散突围。讨论部署时,同志们都说:"老县长先走,你今年都五十二了,要不同志们怎幺好让你留下?"张凤林笑着说:"老规矩,我留在后面掩护。"
崇山突围后,国民党的几千名正规军和上千名"团儿队",开始逐垸逐山逐洞地搜查,许多同志在突围后却惨遭杀害,张凤林坚持革命二十几年,"驮儿队"对他的活动十分了解,张凤林面临着更大的危险。
1948年4月5日,刘邓大军留守人员刘靖江、王长江等十位同志在梅川东门河滩被敌人杀害了,张凤林得知讯息,悲愤不已,他连夜冒雨赶到银山脚下,在王垸一户人家的薯洞里找到了儿子常德,流着眼泪对儿子说"革命快要胜利了,我可能看不到,胜利后,儿要到我们党办的学校去读书,长大了,好好为人民服务。"
谁知这竟是父子俩相见的最后一面,这番话竟是他给儿子留下的遗言。
当夜,张凤林悄悄来到内侄何松延家,吃了一顿饱饭,半夜时分,他又要走。松延问他:"姑爷,你怎幺不随大军走?"凤林说:"服从命令,留下坚守。"
松延又劝凤林在他家歇几天,凤林说:"敌人晓得你是我的亲戚,会来搜的,我不连累你。"说罢大步跨出大门,很快消失在漆黑的夜幕里。
1948年4月9日,隐藏在张百可垸王季梅家夹墙里的张凤林,被"团儿队"探知,大队长李树鹄亲自领一个中队的匪徒把王家围得水泄不通,匪徒们都知道张凤林枪法準,武艺高,力大过人,谁也不敢上楼去送命,他们都呆在外面乱鬨鬨地嚎叫:"张凤林,你快出来,你跑不了啦!""老子今天要抓活的!"
张凤林紧握手枪,贴住夹墙,紧紧监视着敌人的活动,随时準备抗击领头窜入的匪徒,这样相持了半天,李树鹄不见动静,就丧绝天良地下令"放火"。顷刻间,匪徒们拉来了大捆大捆的乾柴,堆在房子四周。
这天,久雨初晴,东南风正颳得紧,一点火星,就会引来沖天大火,吞没全垸上百户人家的房屋财产。
正在这万分危急的一剎那间,楼上夹墙内传出一声惊雷般的喊声:"不準放火!"
匪徒们吓得一个个目瞪口呆,只听见张凤林大喊道:"你们这帮土匪,休想捉住我活的张凤林!"
话音刚落,楼上响起了一声沉闷的叫人心碎的枪声。
乡亲们争先恐后登上楼去,看到老县长穿的一套土布衣服千补百衲,一双自製的草鞋沾满血迹,身边一支旧手枪没剩一颗子弹,一副老花眼镜折断了一条腿,大家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悲愤,放声痛哭。
乡亲们怀着无限的深情,洗乾净老县长身上的血迹和污泥,给他换上了一套崭新的衣服鞋袜,把他安葬在松柏长青的簸箕山上。
噩耗传开,许多善良的人认为是国民党编造的遥言,断定:"老县长是不会死的,他不能死啊。"
他熬过了漫漫长夜,在九死一生中活下来,如今天亮在即,他常讲的"红旗就要插遍全中国"的景象就要实现时,他却没看到什幺,竟然就这样走了!
然而,一切都是事实,令人不敢面对的事实,在追悼会上,地、县委领导痛哭失声,党失去了一位好乾部,人民失去了一位好县长,共和国朝阳的霞光中多了一抹鲜红!
在党的关怀下,烈士的后代张常德生活幸福、事业顺达,曾在京山、黄州等地工作多年,后在黄冈地区轻工局副局长任上离休,于1998年底离开了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