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电力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前身为筹建于1990年的机械电子工程系,该繫于1996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后经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共建,并于2010年成立机械工程学院。下设机械设计製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3个本科专业和机电一体化技术1个专科专业。其中机械设计製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画”的试点专业之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及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2013年被选为校级特色专业。
学院拥有吉林省金属成型模具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东北电力大学先进制造重点实验室和国家製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三维CAD培训基地、大学生机械创新实践基地等。
学院设5个教研室,5个实验室,即:机械製图教研室、机械设计基础教研室、机械製造教研室、机电一体化教研室、材料成型教研室、金属材料实验室、机械基础实验室、机械专业实验室、机械创新实验室、材料成型实验室。
多年来,学院本科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始终稳定在90%以上,毕业生主要在机械、电力系统、冶金、化工及交通行业等相关领域内的大型企业、科研院所、国家机关和高等院校等从事产品设计製造、技术研发、套用研究、设备管理与维修、科研和教学等工作,就业面广阔。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东北电力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 创办时间:2010年
- 类型:理工
- 现任领导:党委书记:李忠春
院长:关山 -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 地址: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长春路
- 知名教师:付大鹏,谭益松,王俊尧,任立敏,关山
院系本科专业
机械设计製造及其自动化(卓越)
专业概况:
机械设计製造及自动化专业以国家製造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为依据,以机械设计和製造为主线,以机电一体化为方向,总的指导思想为“以机为主,电为机用,机电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向实用技能的转化,使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熟练掌握现代三维工程设计软体并具有较强的工程实际动手能力,实现高技能、高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机械、电学、力学、自动控制等学科宽广的理论基础,较强的机械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和机械工程技术套用、生产管理与工程管理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及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历及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生产组织和管理等方面工作,能够在工程技术领域参与国际竞争并突显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卓越工程师。
主干课程
理论课程:
现代图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基础、机械製造基础、数控技术、液压传动。
实践环节:
认识实习、毕业设计、现代工程培训、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可程式控制器课程设计、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设计、公差与技术测量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设计、数控技术课程设计、液压系统课程设计、机械创新设计课程设计、测试技术综合实验(感测器实验)、企业实践。
专业特色与就业方向:
依託我校行业背景,我专业的“卓越计画”具有电力行业特色。
(1)学校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含有发电厂动力部分、电力经济与管理等课程;
(2)学生可享用电力生产过程演示模型室等校内实习基地;
(3)学生可享用丰满发电厂、国电江北热电厂等校外实习基地;
(4)学生可就业到电力行业。
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
专业概况
本专业是根据电力行业和传统机械製造行业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而设定的,以机械设计与製造为基础,融入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的交叉学科,并于1996年开始招生,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已成为我校师资力量雄厚、业绩突出、具有良好教风和学风的专业。本专业是我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画”的试点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毕业生的平均一次就业率均在95%以上,累计为国家培养了近两千名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机械设计製造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能够运用先进设计製造技术的理论与方法,解决现代工程领域中的複杂技术问题,并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製造领域内的设计製造、科技开发、套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行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
理论课程:现代工程图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公差与技术测量、工程材料、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机械製造技术、数控技术、液压传动、测试技术、机电传动控制等课程。
实践环节:金属工艺实习、生产实习、电工电子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
专业特色与就业方向
本专业结合我校在电力行业的优势,在保证全面完成普通机械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设电力机械方面的选修课,使本专业毕业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电力行业对机械方面的人才需求,同时本专业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生以扎实的理论基础、踏实肯乾的作风、勇于吃苦的品格和创业精神,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毕业生可在电厂、电力设备製造行业以及机电一体化相关领域内的大型企业、科研院所、国家机关和高等院校从事设计、製造、设备维护及维修、管理、科研和教学等工作。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专业概况
材料成型方法是现代製造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工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本专业为满足电力系统设备製造、汽车、航空航天、机械等多种行业对材料成型人才的需求,结合材料科学、成型工艺方法及自动控制技术,培养学生在金属及高分子材料冷热成型方面的知识与套用能力。本专业重视基础培养,强化工程实践,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实践动手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专业成立以来,培养的毕业生深受社会好评,就业率名列校内前茅。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备机械科学、材料科学基础知识,能够在电力设备设计、製造,模具设计製造、数控加工和材料成型方面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设计和设备製造、企业管理的套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
理论课程:现代图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材料、单片机原理、汽车原理及维修、材料成型与模具设计、材料成型设备、材料成型原理、模具製造工艺学、塑胶模具设计与製造、计算机辅助模具设计、机械创新设计。
实践环节:金属工艺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模具综合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
专业特色与就业方向
本专业依託电力行业,以提高我国电力设备製造行业水平,实现製造业自动化为目标,同时兼顾材料成型各相关领域,培养具备电厂机械设备和各类成型模具的设计、成型製造与维护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并能够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专业针对材料成型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进行校企联合培养,拓宽了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包括电力设备製造、机械设备设计製造、汽车、模具设计企业及各相关科研院所、高校等。
机械电子工程
专业概况
机城电子工程专业是机械、电子、控制、信息和人工智慧等诸多学科相互交叉融合而形成的一门新专业。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等专业领域的工程知识及较强的自我学习和工程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潜质和国际视野、较强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能在机电行业及相关领域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生产製造、运行管理、科研开发和套用研究等工作的高素质套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
主干课程
现代图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公差与技术测量、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工程材料、机械製造基础、测试与感测技术、机电传动控制、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机器人技术等课程。
专业特色与就业方向
本专业的毕业生可在机械、电力、电子、冶金、石油化工、航空、船、国有企业、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从事科研开发、设计製作、科学研究、管理及行销、教学等工作。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徳、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掌握机械、电子以及风电或者火电等专业知识与技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适应机电一体化专业领域及风力发电厂或火力发电厂需要,服务于企业的运行、安装、调试、检修、管理等一线的高素质套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
火电方向:机械製图、计算机绘图、工程材料、工程力学、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设计基础、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单片机原理及套用、c语言与程式设计、金属切削与设备、机械製造工艺基础、数控技术、电气控制技术与PLC、液压传动与控制、电机与拖动、机电设备维护与故障诊断、电厂动力设备、流体机械、电气设备等。
风电方向:机械製图、计算机绘图、工程材料、工程力学、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设计基础、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单片机原理及套用、c语言与程式设计、金属切削与设备、机械製造工艺基础、数控技术、电气控制技术与PLC、液压传动与控制、电机与拖动、机电设备维护与故障诊断、风电机组检测与控制、风力发电设备、风力发电技术等。
专业特色与就业方向
注重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套用计算机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对机电结合的新产品、新技术具有较强的套用能力。能够操作以数控工具机为代表的精密工具机,能够进行机电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同时在扩展的两个专业模组上进行必要的学习后,掌握火电及风电机械设备的运行、维护及管理。
院系研究生培养
一、专业概况
我校“机械製造及其自动化”学科创建于1990年,2006年获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具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24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3人,在读博士教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0人。凭藉多年的教学与科研,本学科形成了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教师的整体科研水平较高,理论研究成果显着。先后承担完成包括国家级和省级在内的科研及教改项目40余项,近五年来共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检索20余篇、EI检索50余篇,科研和教学成果获奖项目20余项,出版专着和教材10余部。
二、专业特色
本学科瞄準学科研究前沿与热点领域,从事机械製造的基本理论、自动化製造系统、先进制造模式及其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同时紧密融合电力学科,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经过长期的建设与发展,本学科已形成相对稳定的四个主要研究方向:机械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模具设计及数控加工技术、先进机器人感测与控制、微纳流控与微机电感测技术。本学科设有数控技术实验室、机械创新实验室、虚拟设计製造实验室、测试与感测技术实验室、微机电实验室等,具有各种先进制造设备若干台,正在筹建“3D”列印技术研究中心,这些硬体设施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培养目标
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本学科对硕士研究生要求如下:
1.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严谨的学风和健康的身体,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在所研究方向的範围内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和动态,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掌握至少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文献资料,并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
四、研究方向
1.机械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2.模具设计及数控加工技术
3.先进机器人感测与控制
4.微纳流控技术
五、主要课程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本学科学术学位研究生所修课程的总学分一般为30-32学分。
主要课程有:现代製造引论、先进制造技术、计算机数控理论及技术、工程信号处理与分析、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精密与超精密加工技术、机械可靠性工程、机械振动与平衡、机械製造中的虚拟设计、製造系统工程学、CAD/CAPP/CAM、机械製造中的计算机视觉检测技术、风力发电技术、机械最最佳化设计、微流控晶片及计算机模拟、专业英语等。
师资力量
学院在编人员总计43人,其中专任教师29人、实验技术人员4人、教学辅助人员6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7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3人,校青年教师教学标兵1人,校优秀教学团队1支。企业外聘教师14人。学院自2010年独立以来学科建设成果卓有成效。近3年,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科研课题15项,共发表论文73篇,其中被SCI、EI、CPCI等收录30篇。获校级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获省教育技术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承担省级及校级教研项目13项,发表教研论文16篇,其中被EI收录1篇。现有省优课2门、校精品课1门、校优课4门。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李忠春(教授)
院长:关 山 (博士、教授)
关山,男,1970年生,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吉林省工程图学学会理事。《机械工程图学》省
优课、校精品课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械设备故障诊断,模式识别等。近年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
论文20余篇,多篇被El收录。主持并参与多项省级教改项目及科研项目。
党委副书记:苏晓玲 (副教授)
副院长:高亚丽(博士、副教授)
导师简介
关山,男,1970年生,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吉林省工程图学学会理事。《机械工程图学》省优课、校精品课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械设备故障诊断,模式识别等。近年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多篇被El收录。主持并参与多项省级教改项目及科研项目。
高亚丽,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镁合金雷射表面处理研究,承担科研项目共4项,发表学术论文总计25篇,其中SCI收录7篇,EI收录13篇。《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Applied Surface Science》等期刊审稿人。
石志标,1960年出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吉林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机械故障诊断、仿生嗅觉等,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外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3篇,其中被SCI、El、ISTP收录12篇。主持吉林省科技发展计画项目2项,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1项;参加省级重点科研项目1项,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
付大鹏,1960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动力机械专业;现任东北电力大学工程训练教学中心主任,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吉林省金工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员,主要从事数控加工技术及机械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及参加了部级、省级、市级科研项目10余项、主持省级教学改革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编写教材一部。
陈向伟,男,1960年出生,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一直从事机械设计及製造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近期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检测及CIMS等,主讲过多门本科生以及研究生课程,并在多种学术期刊和多个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EI,ISTP检索8篇。先后参加六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其中一项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吉林省教育厅科技计画项目和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各一项。
张学军,男,1964年出生,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数控加工技术、计算机视觉检测、虚拟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6篇被El收录。曾参加过国家自然基金,863项目,省科委项目的研究工作。
赵立华,男,1964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吉林省机械工程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风力发电技术与装备;电厂机械设备;非线性控制系统设计与套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10篇被El、ISTP收录。主持留学归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一项,主持完成多项横向课题。
王明秋,女,1962年出生,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讲多门本科及研究生课程,一直从事机械设计及製造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工程图学及工程机械。校优秀课程《机械製图》课程负责人。编写公开出版教材并在多种学术期刊上共发表科研及教改论文二十余篇。
谭益松,男,1982年出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机械工程学院机械系副主任,校青年学术骨干。主要研究方向为:先进机器人感测与控制技术。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吉林省科技厅重点项目一项,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一项,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篇,其中SCI检索3篇,El检索6篇。
任立敏,女,1982年5月出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东北电力大学机械系专任教师。多年来一直从事移动机器人及感测等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1)移动机器人控制技术;2)移动机器人避障控制;3)多移动机器人编队控制与协作。参与省科技厅项目1项,参与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开放基金1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1篇,EI收录4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
狄驰,男,1979年出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材料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材料塑性成形,覆盖件热成形技术,模具轻量化技术,多尺度拓扑最佳化技术,CAD/CAE集成化。近年来主持各级科研项目6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篇,指导大学生科技竞赛获奖项目23项。
田原螈,女,1979年出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三维图像测量技术、数控技术。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近年来主持和参加完成省、市、校级科研项目6项,2012年7月荣获“东北电力大学青年教师标兵”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