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压铸成形工艺及模具

(2020-03-28 09:55:00) 百科综合
压铸成形工艺及模具

压铸成形工艺及模具

《压铸成形工艺及模具》是2008年07月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许洪斌、陈元芳。

基本介绍

  • 书名:压铸成形工艺及模具
  • 作者:许洪斌、陈元芳
  • ISBN:9787122025005,7122025004
  • 页数:306
  • 定价:¥26.00
  •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8年07月

内容简介

本书从实用的角度出发,系统地介绍了压铸技术及压铸模的设计方法,主要包括压铸合金及压铸件结构、压铸工艺、压铸机及其选择、压铸模设计基础、压铸模的结构组成与标準模架、压铸成形零部件设计、压铸模抽芯机构设计、推出机构的设计、加热与冷却系统设计、压铸模的技术要求及选材、压铸模设计程式及图例等。
本书内容简要,重点突出,实用性强,可作为大专院校模具、材料成形、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学生的参考读物,也可供压铸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图书目录

第1章 压铸合金及压铸件结构
1.1 压铸合金
1.1.1 对压铸合金的基本要求
1.1.2 合金的选用
1.1.3 常用压铸合金化学成分与力学性能
1.2 压铸件结构
1.2.1 对压铸件结构的工艺性要求
1.2.2 压铸件基本结构设计
1.2.3 压铸件尺寸精度及机械加工余量
1.2.4 压铸件表面质量等级
1.2.5 压铸件形位公差
第2章 压铸工艺
2.1 压力
2.1.1 压射压力
2.1.2 压射比压的选择
2.1.3 胀模力计算
2.2 速度
2.2.1 压射速度
2.2.2 内浇口速度
2.2.3 内浇口速度与压射速度和压力的关係
2.3 温度
2.3.1 合金浇注温度
2.3.2 压铸模的温度
2.4 时间
2.4.1 填充时问
2.4.2 持压时间
2.4.3 留模时间
2.5 压铸涂料
2.5.1 压铸涂料的作用
2.5.2 对涂料的要求
2.5.3 压铸涂料的使用
2.6 压铸新技术
2.6.1 真空压铸
2.6.2 充氧压铸
2.6.3 精速密压铸
2.6.4 半固态压铸
2.6.5 黑色金属压铸
2.7 压铸件缺陷分析
2.7.1 压铸件缺陷的类型
2.7.2 压铸件的缺陷分析及措施
第3章 压铸机及其选择
3.1 压铸机分类及特点
3.2 国产压铸机型号及主要参数
3.2.1 国产热压室、冷压室压铸机型号及规格
3.2.2 与压铸模安装相关部分的结构
3.3 压铸机的选用
3.3.1 锁模力的校核
3.3.2 比压的确定
3.3.3 压室额定容量的校核
3.3.4 模具厚度校核
3.3.5 开模行程校核
第4章 压铸模设计基础
4.1 分型面的设计
4.1.1 分型面的形式
4.1.2 分型面的选择原则
4.2 浇注系统设计
4.2.1 浇注系统的结构及分类
4.2.2 浇注系统设计注意事项
423内浇口设计76
424横浇道设计81
425直浇道设计85
43溢流与排气系统设计95
431溢流槽设计95
432排气槽设计101
第5章压铸模的结构组成与标準模架106
51压铸模的结构组成与零部件106
511压铸模的功能结构组成106
512压铸模模架结构件的作用106
52模架的设计要点107
53压铸模的标準模架108
531模架基本形式及组成108
532标準模架尺寸系列111
54压铸模标準模架上的常用零件115
541导柱和导套设计115
542推板导柱和导套的设计118
543模板的设计120
第6章压铸成形零部件设计131
61成形零件结构设计及分类131
611整体式结构131
612镶拼式结构131
613镶拼式结构的设计要点133
614镶块在分型面上的基本布置形式137
615镶块的固定形式139
616镶块和型芯的止转形式143
617镶块和型芯的结构尺寸146
62成形零件尺寸计算149
621压铸件的收缩率149
622影响压铸件尺寸精度的主要因素150
623成形零件成形尺寸的分类及计算150
624成形尺寸的计算151
63製造偏差的选取154
第7章压铸模抽芯机构设计155
71常用抽芯机构种类及组成155
711常用抽芯机构的特点155
712抽芯机构的组成156
713抽芯机构设计要点157
72抽芯力和抽芯距的确定158
721抽芯力估算158
722抽芯距离的计算161
73斜导柱抽芯机构的设计要点162
731斜导柱抽芯机构的抽芯过程162
732斜导柱尺寸的计算与选择163
733斜导柱延时抽芯168
734抽芯机构与推出机构的干扰170
735斜销抽芯机构常用件170
74弯销抽芯机构175
741弯销抽芯机构的组成及抽芯过程175
742弯销抽芯机构的特点176
743弯销结构形式及固定方式177
744弯销抽芯中滑块的锁紧179
745弯销尺寸的确定180
75斜滑块抽芯机构183
751斜滑块抽芯机构工作原理及结构特点183
752斜滑块抽芯机构的设计要点184
753斜滑块的设计189
76液压抽芯机构193
761液压抽芯机构工作原理及特点193
762液压抽芯机构设计要点198
77其他抽芯机构设计200
771手动螺桿抽芯机构200
772活动镶块模外抽芯机构202
773特殊抽芯机构202
78滑块及锁紧装置设计205
781滑块的基本形式及主要尺寸205
782滑块导滑部分的结构设计208
783滑块限位装置的设计210
784滑块锁紧装置的设计213
785滑块与型芯的连线215
79嵌件的进给与定位216
791设计要点216
792嵌件在模具内的安装与定位217
793手动放置嵌件的模具结构219
794机动放置嵌件的模具结构219
第8章推出机构的设计223
81推出机构的分类及组成及设计要点223
811推出机构的分类223
812推出机构的组成223
813推出机构的设计要点224
82推桿推出机构226
821推桿推出机构组成及推出部位设定要点226
822推桿的推出端形状及推出端截面形状228
823推桿的固定及配合230
824推桿的止转231
825常用推桿的尺寸232
826推板尺寸235
83推管推出机构236
831推管推出机构组成及设计要点238
832推管推出机构常见安装形式240
833常用的推管尺寸240
84卸料板推出机构242
841卸料板推出机构组成242
842卸料板推出机构的分类243
843卸料板推出机构设计要点245
844卸料板推出机构常用的限程钉尺寸245
85推出机构的导向与复位246
851推出机构的导向246
852推出机构的复位248
853常用复位桿零件尺寸系列249
854推出机构的预复位251
86其他推出机构255
861二次推出机构255
862定模推出机构257
863多次分型机构259
864齿轮传动推出机构261
第9章加热与冷却系统设计262
91模具加热系统设计263
911压铸模常用的加热方法263
912压铸模的预热规範263
913压铸模的预热功率计算264
914电加热装置(电热棒)设计265
92压铸模冷却系统设计265
921压铸模常用的冷却方法265
922冷却水道的布置形式266
923冷却水道的设计计算271
第10章压铸模的技术要求及选材272
101压铸模总装的技术要求272
1011压铸模装配图上需注明的技术要求272
1012压铸模外形和安装部位的技术要求272
1013总体装配精度的技术要求273
102结构零件的公差与配合274
1021结构零件轴与孔的配合和精度274
1022结构零件的轴向配合276
1023未注公差尺寸的有关规定276
1024形位公差280
103零件的表面粗糙度284
104压铸模常用材料选择及热处理要求286
1041对压铸模使用材料的要求286
1042压铸模零件材料的选择和热处理要求287
第11章压铸模设计程式及图例288
111压铸模设计程式288
1111压铸模设计的基本要求288
1112压铸模设计的一般流程289
1113试模294
112压铸模设计举例295
参考文献306
第1章沖裁工艺及沖裁模具1
11沖裁工艺设计1
111沖裁变形过程及断面分析1
1111沖裁变形过程1
1112沖裁断面分析 2
112沖裁件的工艺性5
1121沖裁件的形状和尺寸5
1122沖裁件的精度6
1123搭边8
113沖裁力的计算与降低沖裁力的方法8
1131刃口沖裁力8
1132卸料力、推件力和顶件力8
1133降低沖裁力的方法10
114沖裁间隙12
1141沖裁间隙对沖件质量的影响12
1142间隙大小的确定13
115沖裁模刃口尺寸的确定14
1151刃口尺寸确定的原则14
1152刃口尺寸的计算公式15
12沖裁模具设计19
121沖裁模的分类19
122沖裁模典型结构19
1221单工序模19
1222複合模26
1223级进模28
123沖模闭合高度和压力机的装模高度31
124沖模的压力中心31
1241确定沖模压力中心的目的31
1242确定沖模压力中心的方法32
125沖裁模典型零件的结构设计34
1251凸模34
1252凹模35
13精沖工艺及模具41
131精沖概述41
132精沖工艺43
1321精沖工艺过程43
1322精沖件的质量及控制43
1323精冲力的计算45
1324精沖件的材料46
1325複合精沖工艺47
133精沖模具48
1331模具的总体结构48
1332精沖的模具间隙49
1333刃口圆角的确定49
1334齿圈压边装置51
1335精沖模具的材料及热处理52
134精沖设备55
135经济型精沖技术56
1351传统弹性元件式精沖模具56
1352液压式精沖模架58
1353氮气弹簧式精沖系统59
14沖裁加工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措施60
141沖裁毛刺及其消除方法60
1411沖裁毛刺的产生及其预防措施60
1412对沖裁件上已产生的毛刺的去除61
142防止沖裁件断面粗糙的措施62
143落料件产生挠曲及其预防措施62
1431沖模间隙原因产生的挠曲63
1432製件形状原因产生的挠曲63
1433材料内部应力原因产生的挠曲63
1434油、空气原因产生的挠曲64
144沖小孔时应注意的问题64
1441凸模结构64
1442凸模寿命64
145获得精密外轮廓件的方法66
1451沖模结构66
1452设计複合整修模具应考虑的问题66
146沖细长孔的问题68
1461沖细长孔出现的问题68
1462採取的措施68
147沖孔凸模的脱落和折断70
1471凸模脱落70
1472凸模折断71
148防止废料上升和堵塞的措施72
1481废料上升的原因及防止措施73
1482废料堵塞的原因及防止措施73
149沖制接近边缘孔的方法74
1491沖制接近弯曲线附近的孔74
1492先沖外形后沖孔75
1493先沖孔后沖外形76
第2章弯曲变形及弯曲模具77
21弯曲变形过程的特点77
211中性层的内移78
212变形区内板料的变薄和增长80
213变形区板料剖面的畸变、翘曲和破裂80
22最小弯曲半径81
221最小弯曲半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81
2211最小弯曲半径的概念81
2212最小弯曲半径的影响因素81
222最小弯曲半径的值82
23弯曲回弹83
231影响弯曲回弹的因素84
232减小弯曲回弹的措施85
2321改进弯曲件的设计86
2322採取适当的弯曲工艺86
2323合理设计弯曲模具87
24弯曲件坯料长度的计算89
241弯曲角为90°的弯曲件89
242圆角半径r>05t的弯曲件90
243圆角半径r<05t的弯曲件90
244铰链式弯曲90
25弯曲力的计算92
251自由弯曲力92
252校正弯曲力92
26弯曲模具的设计93
261工作部分尺寸的确定93
262弯曲模具的主要结构94
2621单角弯曲模94
2622双角弯曲模94
2623卷圆模96
27弯曲成形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措施99
271减小弯曲回弹的方法99
272控制弯曲件精度的方法101
2721弯曲件高度不够的问题101
2722弯曲件角度精度的控制102
2723U形弯曲时的形状控制103
2724Z形弯曲时的形状控制104
273弯曲件孔的位置精度及控制104
2731弯曲件孔位不精确的形式及原因104
2732两孔不同轴问题的解决106
2733弯曲线和两孔中心连线不平行问题的解决107
2734靠近弯曲线的孔容易产生变形的控制107
2735保证孔与弯曲侧面位置尺寸的措施108
274弯曲后出现挠度和扭转的控制108
2741防止措施109
2742应特别注意的问题110
275弯曲端面不平的问题110
276弯曲件的底部凸起及防止措施112
277弯曲件表面擦伤问题112
2771弯曲件的因素113
2772弯曲模的因素113
278弯曲模磨损问题114
2781弯曲件的因素114
2782弯曲模的因素115
2783润滑油116
第3章拉深工艺及拉深模具117
31拉深过程及其力学分析117
311拉深变形过程及变形分析117
312拉深变形的应力、应变状态118
313拉深件起皱与拉裂121
3131起皱121
3132拉裂123
314圆筒形件拉深的力学分析123
315拉深力的经验计算公式125
32圆筒形件拉深毛坯的设计125
321毛坯的计算原则及方法125
322修边余量的确定126
323毛坯直径的计算公式126
33无凸缘筒形件的拉深129
331拉深係数和极限拉深係数129
332影响极限拉深係数的因素130
333拉深係数和拉深次数的确定131
334首次拉深与以后各次拉深的变形特点135
34带凸缘筒形件的拉深135
341变形特点135
342拉深极限及拉深次数的确定136
3421拉深极限136
3422多次拉深的各次直径及次数137
3423拉深方法137
35其他形状零件的拉深140
351阶梯形件拉深140
3511由大阶梯到小阶梯的拉深140
3512由小阶梯到大阶梯的拉深141
3513浅阶梯形件的拉深141
3514注意事项141
352锥形、球形件的拉深141
3521锥形件的拉深141
3522球形件的拉深145
3523抛物面件的拉深146
353盒形件的拉深147
3531盒形件的成形特点147
3532毛坯形状和尺寸的确定148
3533低盒形件拉深的成形极限149
3534高盒形件的拉深150
36拉深工艺设计实例152
361汽车启动电机壳的成形工艺设计152
3611结构特点152
3612毛坯尺寸153
3613主要成形工艺路线156
362升降器外壳冲压工艺设计156
37拉深模具设计要点158
371拉深模工作部分参数确定158
3711圆角半径158
3712拉深模间隙158
372凸、凹模工作部分尺寸的确定159
3721确定原则159
3722凸、凹模製造公差160
373不用压边圈的工作模结构160
374用压边圈的工作模结构160
3741压边圈的套用範围160
3742压边圈的结构161
3743压料限位装置161
3744锥形压边圈162
38拉深力、压边力和拉深功162
381拉深力162
382压边力163
383拉深功163
384选择压力机的原则163
39各种典型拉深模具的结构实例164
310变薄拉深167
3101概述167
3102变薄拉深工艺计算168
31021坯料计算168
31022变形程度和变薄係数168
31023变薄拉深次数168
31024各次毛坯的壁厚、直径和高度168
3103变薄拉深模具设计要点169
31031主要工作零件材料169
31032模具结构169
31033凹模设计169
31034凸模设计169
31035卸件装置169
311拉深成形中的润滑和退火170
3111润滑170
3112退火171
312拉深成形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措施173
3121拉深裂纹产生的原因及其防止措施173
3122防止拉深起皱的方法173
3123球形件的拉深皱纹及其防止措施174
31231产生的原因174
31232解决方法175
3124盒形件拉深时的侧壁回弹176
31241现象和原因176
31242解决方法176
3125盒形件侧壁凹陷176
3126拉深件底部鼓起或塌陷177
31261底部鼓起177
31262底部塌陷177
3127拉深模的磨损问题178
3128拉深时的摩擦高温黏结179
3129浅盒形件拉深出现的问题180
31291浅盒形件底部变形180
31292浅盒形件壁部鬆弛181
31210不鏽钢的拉深问题181
312101不鏽钢的力学性能对拉深成形的影响181
312102不鏽钢拉深过程中常见问题及其原因182
312103不鏽钢常见拉深缺陷的预防措施183
第4章局部成形186
41胀形186
411起伏成形186
412管形凸肚188
4121胀形变形程度188
4122坯料尺寸计算189
4123胀形力189
42翻边190
421内孔翻边190
4211圆孔翻边190
4212变薄翻孔193
4213非圆孔翻边194
422外缘翻边194
4221内凹曲线翻边194
4222外凸曲线翻边195
423翻边模结构198
43缩口与扩口200
431缩口200
432扩口201
44整形与压印203
45局部成形的常见问题204
451胀形时产生裂纹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204
452翻边时边缘产生裂纹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204
第5章汽车覆盖件成形209
51概述209
511汽车覆盖件的定义209
512覆盖件成形的特点209
513对覆盖件的要求211
514覆盖件沖模的分类212
5141拉深模212
5142修边模212
5143翻边模213
52覆盖件拉深成形模具设计213
521拉深件的冲压方向213
522工艺补充部分设计215
5221确定工艺补充部分的原则215
5222确定工艺补充部分要考虑定位可靠215
5223确定工艺补充部分要考虑拉深条件216
5224工艺补充部分的类型216
523压料面的确定217
524工艺孔及工艺切口219
525导向221
5251压边圈和凹模的导向221
5252凸模和压边圈的导向226
526拉深筋和拉深槛226
5261作用227
5262布置228
5263结构230
527坯料定位232
528通气孔233
5281作用233
5282尺寸及布置233
529到位标誌器234
53覆盖件切边模设计234
531切边模的分类234
532设计切边模应考虑的问题234
5321拉深件在切边时的定位234
5322冲压方向及其他要求235
5323废料的排除235
533切边刃口的结构形式235
5331整体式235
5332镶块式236
5333纵向切边236
534废料切刀236
535典型零件工艺实例237
5351发动机罩外板237
5352顶盖238
5353左、右翼子板239
5354左、右侧围外板239
第6章冲压模具设计常用资料244
61模具常用公差与配合244
611公差等级的选用244
6111选用的一般原则244
6112各公差等级的套用範围244
6113公差等级与加工方法的关係244
612基孔制与基轴制极限偏差和配合245
62模具零件表面粗糙度250
63模具设计常用模架251
631后侧导柱模架251
632中间导柱圆形模架264
633对角导柱模架280
64常用成形设备280
641压力机的选择280
6411压力机类型的选择280
6412初选设备280
6413设备做功校核280
642常用金属塑性成形设备的分类、型号及规格281
6421机械压力机288
6422液压机288
65冲压模具材料及热处理288
651冲压模具材料的选取原则288
652常用的冲压模具材料及热处理289
6521碳素工具钢289
6522高碳低合金冷作模具钢291
6523冷作模具高速钢296
参考文献299

编辑推荐与评论

本书在总结以往各种成形模具手册的基础上,增加了作者及同行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和生产实践经验,在压铸成形工艺中增加了该工艺生产中常见问题、产品质量控制及解决措施等内容,并且增加了一些有特色的、新的模具结构图。突出了“实用、简明、方便”和“新工艺、新技术、工程化”的特色。为汽车、机车、轻工产品、电器、家电、兵器製造等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专业学生提供了一本好的技术参考资料。 全书共分11章,内容包括:压铸合金及压铸件结构、压铸工艺、压铸机及其选择、压铸模设计基础、压铸模的结构组成与标準模架、压铸成形零部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