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铸成形工艺及模具》是2008年07月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许洪斌、陈元芳。
基本介绍
- 书名:压铸成形工艺及模具
- 作者:许洪斌、陈元芳
- ISBN:9787122025005,7122025004
- 页数:306
- 定价:¥26.00
-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8年07月
内容简介
本书从实用的角度出发,系统地介绍了压铸技术及压铸模的设计方法,主要包括压铸合金及压铸件结构、压铸工艺、压铸机及其选择、压铸模设计基础、压铸模的结构组成与标準模架、压铸成形零部件设计、压铸模抽芯机构设计、推出机构的设计、加热与冷却系统设计、压铸模的技术要求及选材、压铸模设计程式及图例等。
本书内容简要,重点突出,实用性强,可作为大专院校模具、材料成形、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学生的参考读物,也可供压铸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图书目录
第1章 压铸合金及压铸件结构
1.1 压铸合金
1.1.1 对压铸合金的基本要求
1.1.2 合金的选用
1.1.3 常用压铸合金化学成分与力学性能
1.2 压铸件结构
1.2.1 对压铸件结构的工艺性要求
1.2.2 压铸件基本结构设计
1.2.3 压铸件尺寸精度及机械加工余量
1.2.4 压铸件表面质量等级
1.2.5 压铸件形位公差
第2章 压铸工艺
2.1 压力
2.1.1 压射压力
2.1.2 压射比压的选择
2.1.3 胀模力计算
2.2 速度
2.2.1 压射速度
2.2.2 内浇口速度
2.2.3 内浇口速度与压射速度和压力的关係
2.3 温度
2.3.1 合金浇注温度
2.3.2 压铸模的温度
2.4 时间
2.4.1 填充时问
2.4.2 持压时间
2.4.3 留模时间
2.5 压铸涂料
2.5.1 压铸涂料的作用
2.5.2 对涂料的要求
2.5.3 压铸涂料的使用
2.6 压铸新技术
2.6.1 真空压铸
2.6.2 充氧压铸
2.6.3 精速密压铸
2.6.4 半固态压铸
2.6.5 黑色金属压铸
2.7 压铸件缺陷分析
2.7.1 压铸件缺陷的类型
2.7.2 压铸件的缺陷分析及措施
第3章 压铸机及其选择
3.1 压铸机分类及特点
3.2 国产压铸机型号及主要参数
3.2.1 国产热压室、冷压室压铸机型号及规格
3.2.2 与压铸模安装相关部分的结构
3.3 压铸机的选用
3.3.1 锁模力的校核
3.3.2 比压的确定
3.3.3 压室额定容量的校核
3.3.4 模具厚度校核
3.3.5 开模行程校核
第4章 压铸模设计基础
4.1 分型面的设计
4.1.1 分型面的形式
4.1.2 分型面的选择原则
4.2 浇注系统设计
4.2.1 浇注系统的结构及分类
4.2.2 浇注系统设计注意事项
423内浇口设计76
424横浇道设计81
425直浇道设计85
43溢流与排气系统设计95
431溢流槽设计95
432排气槽设计101
第5章压铸模的结构组成与标準模架106
51压铸模的结构组成与零部件106
511压铸模的功能结构组成106
512压铸模模架结构件的作用106
52模架的设计要点107
53压铸模的标準模架108
531模架基本形式及组成108
532标準模架尺寸系列111
54压铸模标準模架上的常用零件115
541导柱和导套设计115
542推板导柱和导套的设计118
543模板的设计120
第6章压铸成形零部件设计131
61成形零件结构设计及分类131
611整体式结构131
612镶拼式结构131
613镶拼式结构的设计要点133
614镶块在分型面上的基本布置形式137
615镶块的固定形式139
616镶块和型芯的止转形式143
617镶块和型芯的结构尺寸146
62成形零件尺寸计算149
621压铸件的收缩率149
622影响压铸件尺寸精度的主要因素150
623成形零件成形尺寸的分类及计算150
624成形尺寸的计算151
63製造偏差的选取154
第7章压铸模抽芯机构设计155
71常用抽芯机构种类及组成155
711常用抽芯机构的特点155
712抽芯机构的组成156
713抽芯机构设计要点157
72抽芯力和抽芯距的确定158
721抽芯力估算158
722抽芯距离的计算161
73斜导柱抽芯机构的设计要点162
731斜导柱抽芯机构的抽芯过程162
732斜导柱尺寸的计算与选择163
733斜导柱延时抽芯168
734抽芯机构与推出机构的干扰170
735斜销抽芯机构常用件170
74弯销抽芯机构175
741弯销抽芯机构的组成及抽芯过程175
742弯销抽芯机构的特点176
743弯销结构形式及固定方式177
744弯销抽芯中滑块的锁紧179
745弯销尺寸的确定180
75斜滑块抽芯机构183
751斜滑块抽芯机构工作原理及结构特点183
752斜滑块抽芯机构的设计要点184
753斜滑块的设计189
76液压抽芯机构193
761液压抽芯机构工作原理及特点193
762液压抽芯机构设计要点198
77其他抽芯机构设计200
771手动螺桿抽芯机构200
772活动镶块模外抽芯机构202
773特殊抽芯机构202
78滑块及锁紧装置设计205
781滑块的基本形式及主要尺寸205
782滑块导滑部分的结构设计208
783滑块限位装置的设计210
784滑块锁紧装置的设计213
785滑块与型芯的连线215
79嵌件的进给与定位216
791设计要点216
792嵌件在模具内的安装与定位217
793手动放置嵌件的模具结构219
794机动放置嵌件的模具结构219
第8章推出机构的设计223
81推出机构的分类及组成及设计要点223
811推出机构的分类223
812推出机构的组成223
813推出机构的设计要点224
82推桿推出机构226
821推桿推出机构组成及推出部位设定要点226
822推桿的推出端形状及推出端截面形状228
823推桿的固定及配合230
824推桿的止转231
825常用推桿的尺寸232
826推板尺寸235
83推管推出机构236
831推管推出机构组成及设计要点238
832推管推出机构常见安装形式240
833常用的推管尺寸240
84卸料板推出机构242
841卸料板推出机构组成242
842卸料板推出机构的分类243
843卸料板推出机构设计要点245
844卸料板推出机构常用的限程钉尺寸245
85推出机构的导向与复位246
851推出机构的导向246
852推出机构的复位248
853常用复位桿零件尺寸系列249
854推出机构的预复位251
86其他推出机构255
861二次推出机构255
862定模推出机构257
863多次分型机构259
864齿轮传动推出机构261
第9章加热与冷却系统设计262
91模具加热系统设计263
911压铸模常用的加热方法263
912压铸模的预热规範263
913压铸模的预热功率计算264
914电加热装置(电热棒)设计265
92压铸模冷却系统设计265
921压铸模常用的冷却方法265
922冷却水道的布置形式266
923冷却水道的设计计算271
第10章压铸模的技术要求及选材272
101压铸模总装的技术要求272
1011压铸模装配图上需注明的技术要求272
1012压铸模外形和安装部位的技术要求272
1013总体装配精度的技术要求273
102结构零件的公差与配合274
1021结构零件轴与孔的配合和精度274
1022结构零件的轴向配合276
1023未注公差尺寸的有关规定276
1024形位公差280
103零件的表面粗糙度284
104压铸模常用材料选择及热处理要求286
1041对压铸模使用材料的要求286
1042压铸模零件材料的选择和热处理要求287
第11章压铸模设计程式及图例288
111压铸模设计程式288
1111压铸模设计的基本要求288
1112压铸模设计的一般流程289
1113试模294
112压铸模设计举例295
参考文献306
823推桿的固定及配合230
824推桿的止转231
825常用推桿的尺寸232
826推板尺寸235
83推管推出机构236
831推管推出机构组成及设计要点238
832推管推出机构常见安装形式240
833常用的推管尺寸240
84卸料板推出机构242
841卸料板推出机构组成242
842卸料板推出机构的分类243
843卸料板推出机构设计要点245
844卸料板推出机构常用的限程钉尺寸245
85推出机构的导向与复位246
851推出机构的导向246
852推出机构的复位248
853常用复位桿零件尺寸系列249
854推出机构的预复位251
86其他推出机构255
861二次推出机构255
862定模推出机构257
863多次分型机构259
864齿轮传动推出机构261
第9章加热与冷却系统设计262
91模具加热系统设计263
911压铸模常用的加热方法263
912压铸模的预热规範263
913压铸模的预热功率计算264
914电加热装置(电热棒)设计265
92压铸模冷却系统设计265
921压铸模常用的冷却方法265
922冷却水道的布置形式266
923冷却水道的设计计算271
第10章压铸模的技术要求及选材272
101压铸模总装的技术要求272
1011压铸模装配图上需注明的技术要求272
1012压铸模外形和安装部位的技术要求272
1013总体装配精度的技术要求273
102结构零件的公差与配合274
1021结构零件轴与孔的配合和精度274
1022结构零件的轴向配合276
1023未注公差尺寸的有关规定276
1024形位公差280
103零件的表面粗糙度284
104压铸模常用材料选择及热处理要求286
1041对压铸模使用材料的要求286
1042压铸模零件材料的选择和热处理要求287
第11章压铸模设计程式及图例288
111压铸模设计程式288
1111压铸模设计的基本要求288
1112压铸模设计的一般流程289
1113试模294
112压铸模设计举例295
参考文献306
第1章沖裁工艺及沖裁模具1
11沖裁工艺设计1
111沖裁变形过程及断面分析1
1111沖裁变形过程1
1112沖裁断面分析 2
112沖裁件的工艺性5
1121沖裁件的形状和尺寸5
1122沖裁件的精度6
1123搭边8
113沖裁力的计算与降低沖裁力的方法8
1131刃口沖裁力8
1132卸料力、推件力和顶件力8
1133降低沖裁力的方法10
114沖裁间隙12
1141沖裁间隙对沖件质量的影响12
1142间隙大小的确定13
115沖裁模刃口尺寸的确定14
1151刃口尺寸确定的原则14
1152刃口尺寸的计算公式15
12沖裁模具设计19
121沖裁模的分类19
122沖裁模典型结构19
1221单工序模19
1222複合模26
1223级进模28
123沖模闭合高度和压力机的装模高度31
124沖模的压力中心31
1241确定沖模压力中心的目的31
11沖裁工艺设计1
111沖裁变形过程及断面分析1
1111沖裁变形过程1
1112沖裁断面分析 2
112沖裁件的工艺性5
1121沖裁件的形状和尺寸5
1122沖裁件的精度6
1123搭边8
113沖裁力的计算与降低沖裁力的方法8
1131刃口沖裁力8
1132卸料力、推件力和顶件力8
1133降低沖裁力的方法10
114沖裁间隙12
1141沖裁间隙对沖件质量的影响12
1142间隙大小的确定13
115沖裁模刃口尺寸的确定14
1151刃口尺寸确定的原则14
1152刃口尺寸的计算公式15
12沖裁模具设计19
121沖裁模的分类19
122沖裁模典型结构19
1221单工序模19
1222複合模26
1223级进模28
123沖模闭合高度和压力机的装模高度31
124沖模的压力中心31
1241确定沖模压力中心的目的31
1242确定沖模压力中心的方法32
125沖裁模典型零件的结构设计34
1251凸模34
1252凹模35
13精沖工艺及模具41
131精沖概述41
132精沖工艺43
1321精沖工艺过程43
1322精沖件的质量及控制43
1323精冲力的计算45
1324精沖件的材料46
1325複合精沖工艺47
133精沖模具48
1331模具的总体结构48
1332精沖的模具间隙49
1333刃口圆角的确定49
1334齿圈压边装置51
1335精沖模具的材料及热处理52
134精沖设备55
135经济型精沖技术56
1351传统弹性元件式精沖模具56
1352液压式精沖模架58
1353氮气弹簧式精沖系统59
14沖裁加工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措施60
141沖裁毛刺及其消除方法60
1411沖裁毛刺的产生及其预防措施60
1412对沖裁件上已产生的毛刺的去除61
142防止沖裁件断面粗糙的措施62
143落料件产生挠曲及其预防措施62
1431沖模间隙原因产生的挠曲63
1432製件形状原因产生的挠曲63
1433材料内部应力原因产生的挠曲63
1434油、空气原因产生的挠曲64
144沖小孔时应注意的问题64
1441凸模结构64
1442凸模寿命64
145获得精密外轮廓件的方法66
1451沖模结构66
1452设计複合整修模具应考虑的问题66
146沖细长孔的问题68
1461沖细长孔出现的问题68
1462採取的措施68
147沖孔凸模的脱落和折断70
1471凸模脱落70
1472凸模折断71
148防止废料上升和堵塞的措施72
1481废料上升的原因及防止措施73
1482废料堵塞的原因及防止措施73
149沖制接近边缘孔的方法74
1491沖制接近弯曲线附近的孔74
1492先沖外形后沖孔75
1493先沖孔后沖外形76
第2章弯曲变形及弯曲模具77
21弯曲变形过程的特点77
211中性层的内移78
212变形区内板料的变薄和增长80
213变形区板料剖面的畸变、翘曲和破裂80
22最小弯曲半径81
221最小弯曲半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81
2211最小弯曲半径的概念81
2212最小弯曲半径的影响因素81
222最小弯曲半径的值82
23弯曲回弹83
231影响弯曲回弹的因素84
232减小弯曲回弹的措施85
2321改进弯曲件的设计86
2322採取适当的弯曲工艺86
2323合理设计弯曲模具87
24弯曲件坯料长度的计算89
241弯曲角为90°的弯曲件89
242圆角半径r>05t的弯曲件90
243圆角半径r<05t的弯曲件90
244铰链式弯曲90
25弯曲力的计算92
251自由弯曲力92
252校正弯曲力92
26弯曲模具的设计93
261工作部分尺寸的确定93
262弯曲模具的主要结构94
2621单角弯曲模94
2622双角弯曲模94
2623卷圆模96
27弯曲成形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措施99
271减小弯曲回弹的方法99
272控制弯曲件精度的方法101
2721弯曲件高度不够的问题101
2722弯曲件角度精度的控制102
2723U形弯曲时的形状控制103
2724Z形弯曲时的形状控制104
273弯曲件孔的位置精度及控制104
2731弯曲件孔位不精确的形式及原因104
2732两孔不同轴问题的解决106
2733弯曲线和两孔中心连线不平行问题的解决107
2734靠近弯曲线的孔容易产生变形的控制107
2735保证孔与弯曲侧面位置尺寸的措施108
274弯曲后出现挠度和扭转的控制108
2741防止措施109
2742应特别注意的问题110
275弯曲端面不平的问题110
276弯曲件的底部凸起及防止措施112
277弯曲件表面擦伤问题112
2771弯曲件的因素113
2772弯曲模的因素113
278弯曲模磨损问题114
2781弯曲件的因素114
2782弯曲模的因素115
2783润滑油116
第3章拉深工艺及拉深模具117
31拉深过程及其力学分析117
311拉深变形过程及变形分析117
312拉深变形的应力、应变状态118
313拉深件起皱与拉裂121
3131起皱121
3132拉裂123
314圆筒形件拉深的力学分析123
315拉深力的经验计算公式125
32圆筒形件拉深毛坯的设计125
321毛坯的计算原则及方法125
322修边余量的确定126
323毛坯直径的计算公式126
33无凸缘筒形件的拉深129
331拉深係数和极限拉深係数129
332影响极限拉深係数的因素130
333拉深係数和拉深次数的确定131
334首次拉深与以后各次拉深的变形特点135
34带凸缘筒形件的拉深135
341变形特点135
342拉深极限及拉深次数的确定136
3421拉深极限136
3422多次拉深的各次直径及次数137
3423拉深方法137
35其他形状零件的拉深140
351阶梯形件拉深140
3511由大阶梯到小阶梯的拉深140
3512由小阶梯到大阶梯的拉深141
3513浅阶梯形件的拉深141
3514注意事项141
352锥形、球形件的拉深141
3521锥形件的拉深141
3522球形件的拉深145
3523抛物面件的拉深146
353盒形件的拉深147
3531盒形件的成形特点147
3532毛坯形状和尺寸的确定148
3533低盒形件拉深的成形极限149
3534高盒形件的拉深150
36拉深工艺设计实例152
361汽车启动电机壳的成形工艺设计152
3611结构特点152
3612毛坯尺寸153
3613主要成形工艺路线156
362升降器外壳冲压工艺设计156
37拉深模具设计要点158
371拉深模工作部分参数确定158
3711圆角半径158
3712拉深模间隙158
372凸、凹模工作部分尺寸的确定159
3721确定原则159
3722凸、凹模製造公差160
373不用压边圈的工作模结构160
374用压边圈的工作模结构160
3741压边圈的套用範围160
3742压边圈的结构161
3743压料限位装置161
3744锥形压边圈162
38拉深力、压边力和拉深功162
381拉深力162
382压边力163
383拉深功163
384选择压力机的原则163
39各种典型拉深模具的结构实例164
310变薄拉深167
3101概述167
3102变薄拉深工艺计算168
31021坯料计算168
31022变形程度和变薄係数168
31023变薄拉深次数168
31024各次毛坯的壁厚、直径和高度168
3103变薄拉深模具设计要点169
31031主要工作零件材料169
31032模具结构169
31033凹模设计169
31034凸模设计169
31035卸件装置169
311拉深成形中的润滑和退火170
3111润滑170
3112退火171
312拉深成形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措施173
3121拉深裂纹产生的原因及其防止措施173
3122防止拉深起皱的方法173
3123球形件的拉深皱纹及其防止措施174
31231产生的原因174
31232解决方法175
3124盒形件拉深时的侧壁回弹176
31241现象和原因176
31242解决方法176
3125盒形件侧壁凹陷176
3126拉深件底部鼓起或塌陷177
31261底部鼓起177
31262底部塌陷177
3127拉深模的磨损问题178
3128拉深时的摩擦高温黏结179
3129浅盒形件拉深出现的问题180
31291浅盒形件底部变形180
31292浅盒形件壁部鬆弛181
31210不鏽钢的拉深问题181
312101不鏽钢的力学性能对拉深成形的影响181
312102不鏽钢拉深过程中常见问题及其原因182
312103不鏽钢常见拉深缺陷的预防措施183
第4章局部成形186
41胀形186
411起伏成形186
412管形凸肚188
4121胀形变形程度188
4122坯料尺寸计算189
4123胀形力189
42翻边190
421内孔翻边190
4211圆孔翻边190
4212变薄翻孔193
4213非圆孔翻边194
422外缘翻边194
4221内凹曲线翻边194
4222外凸曲线翻边195
423翻边模结构198
43缩口与扩口200
431缩口200
432扩口201
44整形与压印203
45局部成形的常见问题204
451胀形时产生裂纹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204
452翻边时边缘产生裂纹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204
第5章汽车覆盖件成形209
51概述209
511汽车覆盖件的定义209
512覆盖件成形的特点209
513对覆盖件的要求211
514覆盖件沖模的分类212
5141拉深模212
5142修边模212
5143翻边模213
52覆盖件拉深成形模具设计213
521拉深件的冲压方向213
522工艺补充部分设计215
5221确定工艺补充部分的原则215
5222确定工艺补充部分要考虑定位可靠215
5223确定工艺补充部分要考虑拉深条件216
5224工艺补充部分的类型216
523压料面的确定217
524工艺孔及工艺切口219
525导向221
5251压边圈和凹模的导向221
5252凸模和压边圈的导向226
526拉深筋和拉深槛226
5261作用227
5262布置228
5263结构230
527坯料定位232
528通气孔233
5281作用233
5282尺寸及布置233
529到位标誌器234
53覆盖件切边模设计234
531切边模的分类234
532设计切边模应考虑的问题234
5321拉深件在切边时的定位234
5322冲压方向及其他要求235
5323废料的排除235
533切边刃口的结构形式235
5331整体式235
5332镶块式236
5333纵向切边236
534废料切刀236
535典型零件工艺实例237
5351发动机罩外板237
5352顶盖238
5353左、右翼子板239
5354左、右侧围外板239
第6章冲压模具设计常用资料244
61模具常用公差与配合244
611公差等级的选用244
6111选用的一般原则244
6112各公差等级的套用範围244
6113公差等级与加工方法的关係244
612基孔制与基轴制极限偏差和配合245
62模具零件表面粗糙度250
63模具设计常用模架251
631后侧导柱模架251
632中间导柱圆形模架264
633对角导柱模架280
64常用成形设备280
641压力机的选择280
6411压力机类型的选择280
6412初选设备280
6413设备做功校核280
642常用金属塑性成形设备的分类、型号及规格281
6421机械压力机288
6422液压机288
65冲压模具材料及热处理288
651冲压模具材料的选取原则288
652常用的冲压模具材料及热处理289
6521碳素工具钢289
6522高碳低合金冷作模具钢291
6523冷作模具高速钢296
参考文献299
编辑推荐与评论
本书在总结以往各种成形模具手册的基础上,增加了作者及同行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和生产实践经验,在压铸成形工艺中增加了该工艺生产中常见问题、产品质量控制及解决措施等内容,并且增加了一些有特色的、新的模具结构图。突出了“实用、简明、方便”和“新工艺、新技术、工程化”的特色。为汽车、机车、轻工产品、电器、家电、兵器製造等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专业学生提供了一本好的技术参考资料。 全书共分11章,内容包括:压铸合金及压铸件结构、压铸工艺、压铸机及其选择、压铸模设计基础、压铸模的结构组成与标準模架、压铸成形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