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猎雕的遭遇》是沈石溪1990年创作的长篇动物小说。主要讲述了猎雕巴萨查一生坎坷的经历。
该书获第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小说奖。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一只猎雕的遭遇
- 创作年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 文学体裁:长篇小说
- 作者:沈石溪
- 首次出版时间:1990年10月(江苏少儿出版社)
- 字数:16万6千字(1997江苏少儿版)
故事内容
猎雕巴萨查对豢养它的猎人达鲁鲁忠心耿耿,由于人类和动物价值观念的差异被主人抛弃;先是卖给雕贩子马拐子充当诱骗同类的诱雕,生性高傲的它在屈辱中偷生,受良心谴责开始抗拒诱惑;继而又当了养雕人程姐的种雕,在笼子里温情脉脉地苟活。但因母雕花水背的死,它受到强烈心灵震撼,重新追求自由自在的天空,终冒着生命危险重返大自然,成了一只野金雕。
它在蓝天间翱翔,原本开始嚮往家庭温情,却替蓝顶儿承担起照料三只幼雕的职责,历尽艰辛抚养它们长大成年后,被迫离开了这个家;后来它意外地在生死关头救了猎人达鲁鲁,又一次回到他怀抱被收养为“义雕”,然而在一场黑风暴中,最终还是死于为求自保的达鲁鲁之手。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九死一生的狩猎 第二章 信任危机 第三章 拒绝行窃 第四章 忠诚的考验 第五章 无法抗拒的诱惑 第六章 出卖灵魂 第七章 白唇雕的拯救 | 第八章 种雕生涯 第九章 征服花水背 第十章 花水背涅槃 第十一章 第一次出逃 第十二章 剪断雕翅 第十三章 艰难的野雕生涯 第十四章 与狼搏杀 | 第十五章 美丽的蓝顶儿 第十六章 “第三者” 第十七章 瞎眼雄雕殉情 第十八章 蓝顶儿的殒灭 第十九章 最称职的义父 第二十章 训练雕娃 第二十一章 儿女的驱逐 | 第二十二章 重遇旧主 第二十三章 短暂的幸福 第二十四章 风雪垭口的悲剧 |
创作背景
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动物文学出现了根本性的变革,从“寓言式文体”、散文为主的模式转变至动物小说;以儿童文学作为目标与志业的作家有力地扩大了动物文学的领域範畴。随着90年代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尤其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造就了环境与生态的尖锐问题,这一时期一批作家开始从西方翻译引进生态文学理论及作品,扩大对保护大自然环境的关注,形成了一种由文学的人本主义到生态主义的大自然文学创作潮流。

作者由1979年担任部队新闻干事开始创作以动物为主角的文章,1985年出版了第一部作品,至1986年已发表了十多篇动物小说,并获得一些荣誉,此时他决定开拓写动物故事的新角度,突出野生动物的本体形象,深化自己创作的思想内蕴;1987年他离开度过十八年的西双版纳后,仍保持着以那里作为其动物小说背景的习惯。沈石溪从自己17岁时在傣家村寨下乡插队、让母鸡孵化捡回的鹰蛋从而养过小鹰的一段特殊经历出发,改写成了小说《一只猎雕的遭遇》,但在这部小说中将背景移往了日曲卡雪山,採用特殊的第二人称视角来描述这只猎雕曲折的命运历程。
角色简介
巴萨查 | 一只有尊严、坚守“雕”格的金雕,并且是自幼被豢养的猎雕,忠于曾救下自己的猎人达鲁鲁,为不辜负主人期望甘冒生命危险,同时保持有理性的自尊,不屑于撒娇取悦主人;巴萨查继承了人类正直、善良、见义勇为等品德,一直梦想成为人类家庭中正式的一员,然而由于不愿帮凶盗窃别人的猎物,被跟随两年的主人转手倒卖给他人;猎雕巴萨查的性格是複杂的,其中既有侠义、骁勇的一面,也有奴性、软弱的一面,它深深受着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崇拜人类的才干、智慧、力量和勇气,然而五年之内被三易其主,性格的善良软弱也使它往往因小失大;巴萨查虽还有较强的求生本能,但受人奴役的生活事实上早已折断了它心灵的翅膀,以至于在自由到来之时已不能独立把握自己生活的目标,习惯了为他人或其它雕的需要而生活,不再能够适应野生世界“弱肉强食”的原则,因此其性格的内在必然性使它最终重新投入猎人的怀抱,终结了“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悲惨一生。 |
---|---|
达鲁鲁 | 丫丫寨的猎人,对巴萨查有救命之恩,家里贫困多灾多病,把希望都寄托在巴萨查身上;他原本待巴萨查很不错,在它帮了自己大忙后更起誓永远不会抛弃它;但因急需用钱时逼迫巴萨查掠取别人陷阱里的猎物未果,开始怀疑它的忠诚,并将它卖给了马拐子。达鲁鲁一方面将自己的猎物无偿地送给路边抱孩子的陌生饿妇,另一方面又逼迫巴萨查偷取别人陷阱里的香獐;为了感谢巴萨查救命之恩出重金也不再次卖掉它,在饿急了的时候却又将“恩人”充作晚餐,可见他的义是有条件、有局限性的,平时人前可以讲义气,生死关头就当别论。 |
马拐子 | 以诱捕为营生的一位精瘦老头,年轻时是十分庸常没出息的猎人,被捕兽铁夹夹坏了的右腿走起来一瘸一拐;他从达鲁鲁手里买下巴萨查,用来当捕获其他金雕的诱雕;残忍、兇狠,并且相当狡猾,利用食物诱使巴萨查出卖同类。 |
程姐 | 开人工养雕场的养殖户,为作为繁殖幼雕的种雕而买下巴萨查,出场时相当温柔伪善,用衣食无忧的生活消弭着雕嚮往自由的意志,但巴萨查出逃由于不忍心回来后,程姐命人剪断了它的羽毛。 |
红尾子 | 邻居西畴老爹饲养的一条猎狗,对主人一家十分忠贞,脾性敦厚,在西畴家十来年曾无数次伴随出猎,但捕猎失误追丢了大灵猫后,被主人卖给了屠夫。 |
白唇雕 | 一只年轻的金雕,初出茅庐、缺乏捕猎经验,抓住一条老银环蛇的时候陷入了险境,在巴萨查的帮助下成功脱身并因而倾心,和它组成了小家庭,后来为解救被铁链子拴住的巴萨查,不幸被马拐子捉住了。 |
花水背 | 一只又老又丑的雌性金雕,面对巴萨查的求偶表现冷漠,只管仰头凝望天空,它嚮往朝着太阳飞翔,儘管产下两枚雕蛋后开始孵卵,但当看到一家野金雕时,还是毅然啄破了蛋壳,在铁笼子里绝食而死。 |
蓝顶儿 | 一只美丽的雌金雕,已经婚配并有一窝雏雕要哺育,但因配偶瞎眼无法捕猎,多次向巴萨查乞讨猎物,后又邀请其进入自己的窝巢,在一次共同捕猎野猪中为救巴萨查而死,令其甘愿留下监护自己的雕娃。 |
瞎眼雄雕 | 一只体形壮实、双目失明的雄雕,飞行的技巧比巴萨查还高,但由于自身无法带回食物,当蓝顶儿领来巴萨查之后,为了在冬季三只雏雕能活下去,以坠崖自杀退出了家庭。 |
三只雏雕 | 蓝顶儿的三只雏雕,依外形不同分别叫做高肩胛、细脖儿、短脚桿,它们靠本能的需要进行感情选择,对不能提供食物的瞎眼父亲不屑一顾,初时在严冬里险些冻饿而死,后被巴萨查哺餵着长大,培养出来弱肉强食的野性素质后,却以怨报德率先将其赶出了岩洞。 |
作品赏析
思想主题
该部长篇作品显示了沈石溪试图“把人类和动物、人性和动物性放在同一水平线上考察”的艺术追求,从而使之充满对生命哲学的新鲜见解,读来令人震颤、发人深思。小说将动物世界和人生世界的複杂性、残酷性真实而深刻地展现给读者一一尤其是即将跨人社会门槛的少年读者,使他们从一味的单纯中开始窥见到大干世界的複杂变化,从一味的善良中明了一点人生社会更本质的真实世相。在猛兽凶禽身上寻觅到的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失落的优势,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遐思和深刻的哲理启悟。
小说主要表现对阳刚、力量之美难以企及的崇拜,同时还藉助这些性格複杂的动物形象,巧妙地折射着现实生活,作品贯穿的现代意识,无疑增加了其中的思想厚度和冲击力度,较为突出地表现了作家凝重而深刻的理性思索,对现实社会世相人生的巧妙折射和大胆反映。
小说通过表现动物与整个自然环境(包括与人的较量)来突出“动物(包括人类)与自然”这一文学主题,使读者从动物的世界里体味人类社会;小说视野境界较为开阔高远,猎雕巴萨查的悲剧主要不在自然环境的险恶,而是表现在自身性格上的弱点,通过这一悲剧形象生动地再现了极深层次的人间悲剧。
艺术形象
作者採选了容易表现勇猛兇狠特徵的动物雪山金雕作为角色,严格按照动物特徵来规範所描写角色的行为,把握让读者可信的动物心理特点,一方面金雕按照弱肉强食的丛林法规在生存,但它也有方式独特的缠绵温情,也有“雕格”,从其身上折射出人性的亮点和生命光彩;作品将他笔下的一个“弃儿”形象原型做了不断丰富和发展,透过精彩描写沉入动物角色的内心世界,使金雕成为一个思想内蕴丰富複杂的艺术典型。
作品情节曲折丰满,描写细腻感人;书中金雕巴萨查对于主人的忠贞不二、甚至一救再救,以身殉主,表现出一种高风亮节、道德完满,“人格”崇高的生命光彩,相形之下,动物主人的偏狭甚至丑陋却成为一种鲜明的对照,金雕巴萨查的被抛弃被出卖,纯粹是出自与主人达鲁鲁的道德和灵魂冲突,其被抛弃的悲剧就具有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在製造和渲染悲剧氛围方面,作品笼罩着悲怆、悲凉、悲惨、悲壮的情绪,然而这悲剧氛围感染于人们的不是沉沦更不是绝望,而是唤起崇高与向上的精神力量。作者藉助金雕所发的关于两种忠诚的议论,对于猎人达鲁鲁勇敢而又自私贪婪,敢于开拓进取而又疑心重重;善良而又残忍的二重性格的描绘,都使人自然而然地同现实社会某些现象产生对位联想。而所有这些又确实是由作品情节本身派生的,作家的现代意识又是自然地附着于作品形象和情境之中的,因而并无不当,也少有直露之嫌。
不足之处
然而遗憾的是,沈石溪对于动物崇拜这种情感形态的表现方式还主要体现在因袭传统的动物救主情节模式中,着眼点也主要是用于美与丑、善与恶、真与伪等较为简单的对比上,因而他在这一方面为人们提供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还稍嫌单一。另一个问题是他过于钟爱自己笔下理想化的动物形象,在《一只猎雕的遭遇》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将动物过于突出地加以人格化的倾向,有时就使得动物形象徒具动物之形。
获奖情况
获奖时间 | 奖项名称 |
---|---|
—— | 首届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奖 |
1993年 | 第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1986-1991):小说 |
出版信息
出版时间 | 出版社 |
---|---|
1990年 |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
1997年7月 |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
2008年 | (台湾)风云时代出版 |
2011年7月 |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
作者简介
沈石溪(1952-)原名沈一鸣,祖籍浙江慈谿,生于上海。国中毕业后,1969年赴西双版纳插队落户。在云南生活了18年。八十年代初开始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第七条猎狗》、《一只猎雕的遭遇》、《红奶羊》、《鸟奴》等连续多届获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退役军犬黄狐》、《圣火》、《狼王梦》、《象母怨》、《残狼灰满》、《混血豺王》等作品多次获得各种奖项。2004年转业回上海。为中国作协会员、全国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在上海市闵行区文化广播电视管理局任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