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汽车使用性能及检测

(2020-02-05 18:22:26) 百科综合
汽车使用性能及检测

汽车使用性能及检测

《汽车使用性能及检测》是2011年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丁继斌。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用书,也可供汽车维修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基本介绍

  • 书名:汽车使用性能及检测
  • 作者:丁继斌
  • 定价:25.00
  •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1.03

内容简介

1.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2.强调技能。打破了传统的将理论与实训分离的编写方式,将技能实训嵌入每一单元。
3.突出重点。将传统的汽车发动机检测与底盘检测重新调整,精选了10个汽车典型系统,组成新的单元——汽车典型系统检测,突出了重点,力求学生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4.吸收新知识和新技术。儘量将国内外最新相关技术,仪器设备和技术规範,标準引入教材。

图书目录

单元1 汽车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及其检测
1.1 汽车动力性评价指标
1.2 汽车驱动力与行驶阻力
1.2.1 汽车的驱动力
1.2.2 汽车的行驶阻力
1.2.3 汽车的行驶条件和行驶方程式
1.2.4 汽车的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与动力特性图
1.3 汽车动力性影响因素
1.4 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评价指标
1.5 汽车燃油经济性计算
1.6 汽车燃油经济性影响因素
1.7 发动机功率检测
1.7.1 发动机测功知识
1.7.2 无负荷测功方法
1.8 驱动轮功率的检测
1.8.1 对汽车底盘测功试验台的认识
1.8.2 汽车驱动轮功率检测方法与检测结果分析
1.9 车速表检测
1.9.1 车速表误差的形成与测量原理
1.9.2 车速表的检测
1.10 汽车燃油经济性检测
1.10.1 乘用车燃油消耗量试验方法认知
1.10.2 商用车燃油消耗量测试方法
1.10.3 油耗计的初步认识
小结
习题
单元 2 汽车制动性能与检测
2.1 制动时车轮受力分析
2.1.1 地面制动力
2.1.2 制动器制动力
2.1.3 地面附着力
2.1.4 硬路面上的附着係数
2.2 汽车制动性能评价指标
2.2.1 汽车的制动效能
2.2.2 制动效能的恆定性
2.2.3 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
2.3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係
2.3.1 地面法向反作用力
2.3.2 理想的前、后轮制动器制动力分配
2.3.3 具有固定比值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与同步附着係数
2.3.4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具有固定比值的汽车在各种路面上制动过程的分析
2.4 影响汽车制动性的主要因素
2.5 汽车制动性能检测
2.5.1 汽车制动性能道路试验检测法
2.5.2 汽车制动性能台架试验检测法
2.5.3 制动性能检测结果及案例分析
小结
习题
单元3 汽车操纵与行驶性能
3.1 操纵稳定性
3.1.1 汽车的转向特性与轮胎侧偏特性
3.1.2 汽车操纵稳定性与悬架、转向系、传动系的关係
3.1.3 汽车行驶的纵向及横向稳定性
3.2 行驶平顺性
3.3 通过性
3.4 侧滑试验检测
3.4.1 侧滑的概念
3.4.2 侧滑的检测
3.5 汽车悬架装置检测
3.5.1 汽车悬架装置的评价方法认知
3.5.2 汽车悬架装置检测台结构及使用方法认知
3.6 车轮平衡检测
3.6.1 车轮平衡的概念
3.6.2 车轮平衡机的使用
小结
习题
单元4 汽车特定条件下的使用性能
4.1 汽车磨合期的使用
4.2 汽车在低温条件下的使用
4.3 汽车在高温条件下的使用
4.4 汽车在高原和山区条件下的使用
4.5 汽车在泥泞道路和冰雪路面的使用
4.6 汽车磨合期油路、电路检测
4.7 汽车在高温条件下的使用性能检测
小结
习题
单元5 汽车典型系统检测
5.1 气缸密封性检测
5.1.1 气缸压缩压力检测
5.1.2 曲轴箱窜气量的检测
5.1.3 气缸漏气量和漏气率检测
5.1.4 进气歧管真空度检测
5.2 供油系统检测
5.2.1 汽油机供油系统检测
5.2.2 柴油机供油系统检测
5.3 点火系统检测
5.3.1 点火系统的波形检测
5.3.2 点火正时检测
5.4 润滑系统检测
5.4.1 机油压力检测
5.4.2 机油品质的检测
5.4.3 机油消耗量的检测
5.4.4 检测标準及检测结果分析
5.5 冷却系检测
5.6 传动系检测
5.6.1 传动系检测认知
5.6.2 离合器打滑检测
5.6.3 传动系游动角度检测
5.7 转向系检测
5.7.1 汽车转向盘自由行程与转向力检测
5.7.2 汽车车轮定位参数检测
5.8 自动变速器检测与诊断
5.8.1 自动变速器初步检查和调整
5.8.2 自动变速器试验
5.8.3 自动变速器故障的故障码检测
5.9 ABS检测与诊断
5.9.1 ABS常规检修
5.9.2 ABS自诊断认识
5.10 前照灯检测
5.10.1 前照灯检测的作用和要求
5.10.2 前照灯性能的检测仪检测
5.11 尾气检测
5.11.1 汽油发动机尾气检测
5.11.2 柴油发动机尾气检测
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图书前言

本书根据现代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企业对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技能的要求,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能型人才市场需求和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相结合,突出套用性,将内容精简重组,调整为5个单元:汽车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及其检测,汽车制动性能与检测,汽车操纵与行驶性能,汽车特定条件下的使用性能,汽车典型系统检测。其结构图如下:
本书以“学做合一”思想为指导,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力求引导学生养成做中学、学中做的思维模式,注重能力,强调技能培养,突出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特色:
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理论部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对不适合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内容进行删减,实践部分则突出了实用性和时代性,与企业实际接轨。
强调技能。打破了传统的将理论与实践分离的编写方式,将技能实训嵌入每一单元。
突出重点。将传统的汽车发动机检测与底盘检测重新调整,精选了10个汽车典型系统,组成新的单元——汽车典型系统检测,突出了重点。
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认真分析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课程总体安排上由易到难。
吸收新知识和新技术。儘量将国内外最新的相关技术,仪器设备和技术规範、标準引入教材,体现技术上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本书由丁继斌、丁士清任主编,郭彬、汤其国任副主编。其中单元1、5.4~5.10节由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丁继斌编写;2.1~2.4节由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郭彬编写;2.5、3.5、3.6节由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冯学敦编写;3.1~3.4节由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宋延东编写;单元4由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丁士清编写;5.1节由许江涛编写;5.2~5.3节由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汤其国编写。全书由丁继斌统稿。
本书由江苏大学博士生导师何仁教授主审。何教授在百忙之中对书稿的结构、内容等进行了指导,详细审阅了书稿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许多相关着作和论文,得到了各界人士的指导、帮助和支持,在此谨致谢意。
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谬误和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10年11月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