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高新区太空科技研究中心繫合肥市高新区重点引进和主管、由深圳市绿航星际太空科技研究院与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联合发起成立的太空科技研究、开发机构和技术转移转化平台。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合肥高新区太空科技研究中心
- 外文名: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enter(Hefei)
成立背景
为贯彻落实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太空科技研究院航天技术资源优势和中科院创新院科技成果转化优势,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推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决定在安徽省组建太空科技华东研究院,并落地合肥高新区。
2018年12月15日,合肥市高新区、深圳市绿航星际太空科技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共同签署共建“太空科技华东研究院”合作协定(后经有关部门批准核名,定名“合肥高新区太空科技研究中心”);2019年1月9日经有关部门批准,合肥高新区太空科技研究中心正式注册成立。


目标定位
立足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需求,开展套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航天技术民用开发,积极推进航天技术转移转化。瞄準“一个中心、三个基地”(航天技术双向转移转化中心、军民协同创新示範基地、航天技术产业化基地、航天文化传播基地)的建设目标,探索“地为天用”(民参军) 和“天为地用”(军转民)的协同创新模式,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典型示範效应的军民融合创新平台。
专家团队
航天基础医学专家团队
套用医学、大健康、中医药研发专家团队
受控生态农业专家团队
航天级食品研发专家团队
氢能源工程专家团队
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专家团队
特因环境个体防护专家团队
航天文化科普专家团队
研发平台
截至2019年4月20日,合肥太空中心已正式成立氢能源工程中心、个体防护工程中心、受控生态工程中心3个研发平台。航天级食品研发中心、航天医学健康中心、航天文化创意中心等研发平台正在筹备中。

氢能源工程中心
主要研究领域:
a. 氢能源项目的总体方案设计、研究开发和工程研製
b. 水电解制氢技术研究和套用开发
c. 氢能源相关的科技项目研究和开发、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
d. 氢能领域人才引进和培养
e. 氢能科普推广
科研团队负责主持完成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专项、高解析度对地观察专项、 863专项、装备预研等一系列重大、重点项目,负责研製的PEM水电解制氧装置于2011年在“天宫一号”成功运行。
以氢能产业需求为牵引,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化套用为目标,与国内外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开展广泛合作,建设氢能产业技术研究中心、成果转化中心、技术服务中心和产业孵化中心。
个体防护工程中心
主要研究领域:



a. 电离辐射防护材料技术与整体防护技术研究
b. 医用高性能辐射防护服技术研究与系统研发
c. 典型重大火灾案例分析和系统仿真研究
d. 重大火灾伤亡分析及应对解决方案
e. 新一代高性能消防技术研究与系统解决方案
从事航天飞行一线任务的相关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一批集材料、机械、力学、生物学和人因工程等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团队,联合国内相关领域技术力量,以航天服个体防护技术为基础, 通过对极地环境的系统分析,提出系统性防护技术方案,建立先进的防护技术研发平台。
受控生态工程中心
主要研究领域方向
a. 太空农场工程设计与建设
b. 太空农场演示系统或模型设计与建设
c. 地面蔬菜工厂设计与建设
d. 地面蔬菜工厂种植技术开发与新技术研究

集合从事航天飞行一线任务的相关单位、中科院植物所、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受控生态生保和农业专家技术团队,以航天飞行密闭环境下受控生态生保系统相关技术为基础,开展航天受控生态关键技术研究、受控生态系统工程设计、植物智慧型工厂设计与植物种植技术的开发套用,推动航天技术在民用领域的转化套用,并吸收现代农业种植栽培的先进技术,研究和推动地方高新技术成果在载人航天领域的套用。2016年,“2人30天”、“4人180天”受控生态生保密闭系统集成技术大型试验,实现了较高的物质闭合度,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反响。“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中,技术团队牵头负责的在轨生菜栽培实验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获得圆满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