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21日报导,在安徽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校区的校园内,有一个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系中国第一个国家级实验室。实验室内建有中国第一台以真空紫外和软X射线为主的专用同步辐射光源,简称“合肥光源”。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合肥光源
- 时间批准立项:1983年
立项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主任陆亚林介绍,“合肥光源”于1983年由国家计委批准立项,并直接命名为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作为中国第一台专用同步辐射装置,早在1989年4月,“合肥光源”就发出了第一束“神奇之光”。
而同步辐射作为一种先进的光源,其套用具有很高的现代科技融合性和集成性,为几乎所有的前沿科技研究提供了一个先进的、不可替代的实验平台。
发展
作为运行最久同步辐射装置,“合肥光源”自1984年曆经一期、二期工程建设,为中国大科学装置建设、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前沿基础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但主要技术指标维持在上世纪80年代设计水平,发射度大、亮度低,已难以满足未来的科学挑战对真空紫外光源提出的更高要求。
中科院和中国科大决定共同投资,2010年正式启动对“合肥光源”进行新一轮重大升级改造,通过採用先进的加速器物理设计等,提高总体性能,使“合肥光源”特色更加鲜明,与北京、上海光源形成优势互补,在真空紫外—软X射线能区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2014年12月29日,该重大维修项目已通过工艺验收。
陆亚林说,“合肥光源”经过新一轮升级改造,在国际上同类光源中,处于先进水平。首批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燃烧、分子物理等五条光束线及试验站,将为中国材料科学、能源基础科学、生命科学以及环境科学等领域提供先进的研究平台。
陆亚林认为,无论未来有多少新的同步辐射光源出现,作为全球仅有的几家低能区光源之一,“合肥光源”独具特色的平台作用不容小觑。
中国科学院已决定成立合肥大科学中心,中心依託“合肥光源”、全超导托卡马克等大科学装置建设。作为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合肥光源”将进一步聚集海内外相关科研力量,支撑核聚变与电浆科学、量子功能材料等前沿领域创新研究,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