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

(2020-06-05 23:54:41) 百科综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二级学院。

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成立之时,所建立的13个系中与物理直接相关的有7个系,其中原子核物理和原子核工程系、技术物理系及物理教研室是现在物理学院的主体源头;1964年,原子核物理和原子核工程系更名为近代物理系,技术物理系吸纳了生物物理系、地球物理系而更名为物理系;1994年,学校成立了理学院;2009年,理学院更名为物理学院。

截至2015年3月,学院共有科研教学岗位人员239人,其中教授100人,副教授68人;每年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各约300名。2014年在校学生2461人,其中本科生1232人,硕士研究生394人,博士研究生559人,基础课代培研究生276人。 据2018年1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开设4个系、1个教学中心,开办9个本科专业;拥有6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6个学术学位二级学科博士点、3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7个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7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个安徽省重点学科。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
  • 外文名:School of Physical Science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 创办时间:2008年12月
  • 类别:二级学院
  • 类型:理工
  • 属性: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院(2011) 
  •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现任领导:院长:欧阳钟灿
    执行院长:杜江峰
    党委书记:叶邦角
  • 专职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10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
  • 本科专业:9个
  •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7个
  • 博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6个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
  • 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1个
    二级学科7个
  •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96号
  • 知名校友:赵忠贤、朱清时、何多慧等

历史沿革

1958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成立,建校所设立的13个系中,与物理相关的有原子核物理和原子核工程系、技术物理系、物理热工系、化学物理系、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系、生物物理系、地球物理系等7个系,以及物理教研室。其中原子核物理和原子核工程系(一系)、技术物理系(二系)以及物理教研室是物理学院的直接源头单位。
历史沿革历史沿革
1964年7月,学校以学科为基础将十三个系调整成六个系,原子核物理和原子核工程系更名为近代物理系(四系),技术物理系、生物物理系、地球物理系及物理教研室合併成物理系(二系)。
1978年3月,物理系重新分析,原技术物理系部分称物理系(二系),原生物物理系、地球物理系及物理教研室重新独立成系级单位。
1983年4月,以近代物理系加速器专业为主体,建设同步辐射加速器,发展成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6月,物理教研室更名为基础物理中心。
1987年10月,物理系的晶体专业析出,与近代化学系的高分子化学专业等一起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1994年1月,学校组建理学院,由涉及“数、理、化、天、地、生”的八个系组成,其主要任务是组织专家讲座,开展学术讨论,加强学科间的联繫合作,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
1996年7月,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成立,套用化学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脱离理学院。
1998年2月,生命科学学院成立,生物系(八系)脱离理学院。
1999年1月,基础物理中心更名为天文与套用物理系(二十二系),开始招收本科生。
2000年,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成立,地球物理系(七系)脱离理学院。12月,学校成立实体化理学院,由数学系、物理系、近代物理系、天文与套用物理系,以及中国科学院结构分析开放实验室组成。
光学与光学工程系成立光学与光学工程系成立
2004年,中科院结构开放实验室析出,併入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
2008年12月,学校撤消理学院,理学院所属的数学系成为学校直属系,物理系、近代物理系、天文与套用物理系组成物理学院。
2009年7月,物理学院调整系级单位,调整后的系级单位为物理系、近代物理系、光学与光学工程系、天文学系,以及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以物理系的光学学科点为基础,成立光学与光学工程系(三十八系);隶属天文与套用物理系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归学院直属,调整后的天文与套用物理系更名为天文学系(二十二系)。
2011年,教育部启动试点学院改革项目,物理学院入选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院。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据2018年1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开设4个系、1个教学中心,开办9个本科专业。
系名称专业名称
物理系
凝聚态物理、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近代物理系
理论物理、电浆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和物理电子学
光学与光学工程系
光学、光学工程
天文学系
天文学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

学科建设

据2018年1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拥有6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6个学术学位二级学科博士点、3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7个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7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个安徽省重点学科。
物理系物理系
博士后流动站:凝聚态物理、光学、天体力学、物理学、套用物理学、电子科学技术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物理学、套用物理学、电子科学技术
学术学位二级学科博士点: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电浆物理、原子分子物理、物理电子学、天体物理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物理学、套用物理学、电子科学技术
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士点: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电浆物理、原子分子物理、物理电子学、天体物理、天体力学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物理学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天体物理、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电浆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光学
安徽省重点学科:物理电子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光学工程

师资力量

截至2015年3月,学院共有科研教学岗位人员239人,其中教授100人,副教授68人;教授中有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1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千人计画”学者13人、教育部“长江计画特聘教授”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4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画”学者35人;设有“严济慈大师讲席”和“赵忠尧大师讲席”,并聘请国内外近百名学者为兼职和客座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职):欧阳钟灿、周又元、郭光灿、侯建国、张裕恆、潘建伟、沈保根、赵政国、杜江峰、陈仙辉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职):许祖彦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郭光灿、侯建国
国家级教学名师:霍剑青、程福臻、向守平
教育部“长江计画特聘教授:卢建新、杜江峰、陈仙辉、李传锋、刘文、陈增兵等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卢建新、杜江峰、赵政国、黄运锋、丁泽军、李晓光、吴明卫、徐宁、彭新华、韩 良、李定、王少杰、郑坚、何力新、王挺贵、孔旭、王俊贤、杨涛、王群等
青年千人计画:秦胜勇、袁军华、朱文光、张榕京、刘建北、孙玄、王亮、薛永泉等
千人计画:赵政国、秦宏、卢征天等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画:曹利明、林子敬、潘必才、乔振华、曾长淦、赵瑾、邓友金、黄光顺、彭海平、王晓方、朱平、邹旭波、肖明、赵文、苑震生、陈凯、陈帅等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据2018年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拥有1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範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安徽省精品课程。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近代物理系、天文与套用物理系
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範中心:天文与套用物理系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物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精品课程:《电磁学》、《大学物理实验》
安徽省精品课程:《力学》、《力学》(非物理类)、《光学》、《计算物理》
  • 教学成果
2014年,学院《多层次研究型物理实验教学在拔尖人才培养中的改革与实践》获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 学生成绩
截至2015年3月,学院本科毕业生约80%进入国内外大学或研究院所继续深造,博士毕业生约3/4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在中国学位制度建立最初10年(1990年前)所授予的454名物理学博士中,物理学院培养了51位,其中范洪义博士是首批获学位的18位博士之一。中国改革改革开放初期施行的“中美联合招收物理研究生项目(CUSPEA)”10年共选拔919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毕业生最多,达219人。
自1999年教育部组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以来至2015年3月,物理学院共有13篇物理学与天文学博士论文入选,占此两学科入选总数的1/9。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培养了一大批不同领域的杰出人才,包括赵忠贤、朱清时、何多慧等18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子义、常永福等多名从事国防事业的将军,以及文小刚、周冰、谢心澄、林海青、许怒、赵政国、侯建国、翁征宇、王力军、斯其苗、崔伟、赖东、陈仙辉、毛淑德、常进、杜江峰、葛健、潘建伟、庄小威、段路明、李巨、封东来、李传锋等众多在国际科学研究前沿的中青年学者。

学术研究

研究平台

据2018年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箇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1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物理学院还紧密依託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以及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开展研究工作。
国家重点实验室: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星系与宇宙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强耦合量子材料物理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光电子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物理电子学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光电子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科研成就

截至2015年3月,近10年来,学院在物理学重要的学术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每年发表论文约50篇,其中第一作者单位论文每年约20篇;近两年在《Nature》及其子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2002年以来至2015年3月,学院有1项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6项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3项成果20次入选国际物理学重大年度进展、国家科技部年度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和中国高校科技十大进展。
2014年,学院获得竞争性研究经费3.0亿元。
2015年12月,物理学院共有在研项目519项,全年到位科研经费31748.2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362.4万元、科技部项目6127.9万元、中国科学院项目11566.8万元、教育部项目83.8万元、安徽省项目56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潘建伟)、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学院陈仙辉教授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赵忠贤院士、王楠林研究员、闻海虎研究员、方忠教授研究团队)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基于核自旋的量子计算研究(杜江峰)、北京谱仪Ⅱ实验发现新粒子(学院闫沐霖教授作为第5完成人与高能物理研究所金山研究员等)等

学术期刊

《低温物理学报》主要刊登低温物理领域基础科学与套用科学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包括海外学者),低温技术的套用,与低温物理学研究相关的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及低温物理学研究述评等。主要栏目为研究论文、研究快报等。是首批确定为国家核心类期刊之一,被英国《SA》、美国《CA》、俄罗斯《PҖ》长期收录,被中国科技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国家科技部情报所情报中心固定收录并检索。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学院院徽中间为物理学院的“物”字艺术图案,利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梅花型”校徽的基础,经过艺术加工而成。上下分别为学院中英文名称环绕。
院徽院徽
梅花:梅花是科大人勤奋刻苦、追求真知,百折不挠、永不言败和勇于创新、锐意改革精神品格的象徵。

文化活动

截至2018年1月,学院先后组织或参加了定向越野、辩论队新生赛、新生联谊晚会、学生会招新系列活动、“篮神女神向前沖”趣味篮球赛、“物冠杯”篮球赛、红色主题秋游、参观渡江战役纪念馆、海峡两岸物理类大学生科技文化交流、研究生会“年终联谊”、权益交流会、秋日出游、祭扫蜀山烈士陵园等文化活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

学院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姓名职称职责分工
院长
欧阳钟灿
院士
指导学院工作
执行院长
杜江峰
院士
学院全面工作
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叶邦角
教授
院党委全面工作;日常行政管理与服务
副院长
王冠中
教授
对外交流合作;所繫结合、英才班
副院长
陈向军
教授
学生事务
副院长
徐 宁
教授
教学(本研)
院党委副书记
张增明
教授
学生工作
院长助理
曾长淦
教授
学科建设

历任领导

1958年9月,原子核物理和原子核工程系首任系主任为赵忠尧,技术物理系首任系主任为施汝为,物理教研室主任为施汝为兼任。
1964年7月,近代物理系主任为赵忠尧,物理系主任为施汝为。
1978年3月,物理系主任为马大猷,近代物理系主任为张文裕,物理教研室主任为钱临照。
1983年6月,基础物理中心主任为方励之。
1994年1月,组建的理学院名誉院长杨振宁,首任院长冯克勤、第二任院长王水。
2000年12月,学校成立的实体化理学院院长杨国桢。
2008年12月,物理学院成立,院长欧阳钟灿,执行院长刘万东。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