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莓(Blackberry),也称露莓,原产地北美洲,属蔷薇科悬钩子多年生藤本植物,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开始,当地人已形成採食野生有刺黑莓的习俗,是近年风靡全球的第三代水果的代表品种,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第三代新型特种果,也被欧美国家讚誉为“生命之果”、“黑钻石”。1986年,江苏省植物研究所历经数年栽培研究终于在南京溧水区白马镇引种种植成功。黑莓极不容易保存,採摘后4小时内必须清洗杀菌急冻保存,否则营养成分大量流失且发酵变质,目前中国出产黑莓主要加工成冻果出口到欧美,澳洲等地,因此黑莓成为唯一一种难以在市场上买到鲜果的水果!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黑莓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蔷薇目
- 科:蔷薇科
- 亚科:蔷薇亚科
- 属:悬钩子属
- 种:黑莓
形态特徵
黑莓树是一种广泛分布且知名的灌木;属于树莓类的植物,通常二年生,茎直立引、半直立或攀缘,有刺,也有的栽培种无刺。可以长到3米高,并生产软质的果实——常用作甜点、果酱、无子果冻,有时也用来制水果酒。叶为三出或掌状複叶,有三至五片小叶,小叶宽,椭圆形,有柄,叶缘粗齿裂,多数叶宿存越冬。花白色或粉红色,果为聚合果,黑色或红紫色小核果着生于多汁的花托上。

地理分布
原产于新旧大陆北温带,北美东部和太平洋沿岸尤为丰富,在不列颠群岛和西欧为常见萌生林和绿篱植物。在地球上的一些地区,例如纽西兰以及美国西北太平洋地区,黑莓已经归化当地,并被视为一种外来入侵种以及麻烦的杂草。黑莓种植历史渊远,从古希腊开始,当地人已形成採集野生有刺黑莓食用的风俗,到17世纪中,欧洲人开始驯化并最佳化野生品种,继后,19世纪由美国引种到太平洋各洲。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美国种植面积三万公顷,智利两万公顷,我国于1986年由中共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从美国引植到南京溧水白马丘陵地带并获得成功,种植面积上万亩。黑莓是欧美地区广泛栽培的四大小果类果树的重要种类之一,在世界果树发展中,小果类的发展速度是其它果树的3倍左右,被称为“新兴小果类”。其主要原因是其鲜果及其产品营养丰富,多数色泽艳丽,风味醇美,且具有特有的宜人香味,其中很多种类还具有一些独特的营养功能。

生长习性
黑莓对种植土地及环境要求极高,土地水分、肥沃程度要适中,生长具有匍匐向上的习性,拱壮的茎上带有短而弯但锐利的棘刺。当弯曲下垂的枝条碰触到地面时,会由枝条顶端的节上长出根来,由于这种特性,再加上黑莓的生长速度很快,使得生长在林地、灌木丛、山坡地上的黑莓,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向外扩散占据一大片的土地。在黑莓处于先期的花朵能产生的小核果数量多于后期,这样的徵候显示了几项可能:根部耗竭、极为勉强的授粉者数量,或是环境状态的小小变动,例如雨天,或者天气太热使得蜜蜂无法在清晨以后工作,导致蜜蜂探访的次数减少或花粉粒传到花朵的数量减少,最后使得果实品质下降。小核果只在胚珠附近发育而成;来自花粉粒中的雄性配子使胚珠受精。果实成熟时间主要是六月底到八月初的一个多月时间,并且必须由人工採摘,属劳动密集型产业。

营养价值
营养成分表
花青素 | 26——27mg/100g | 水杨酸 | 0.5——2.5mg/100g |
原花青素 | 0.4g/100g | 鞣花酸 | 1.5——2.0mg/100g |
总黄酮 | 83mg/100g | 硒 | 1.11——2,7mg/kg |
SOD | 37.5u/ml | 维生素C | 8.5—10.5mg/100g |
胺基酸 | 1000mg/100g | 维生素E | 3.0mg/100g |
黑莓富含原花青素、SOD、硒、鞣花酸和类黄酮等高效抗氧化活性物质,二十种胺基酸和微量元素,目前发现含营养成分超过四十种以上,其中原花青素、SOD、胺基酸、以及钙铁锌硒维生素等是我们所熟知的蓝莓的几倍甚至几百倍,因此被欧美国家讚誉为“生命之果”、“黑钻石”。
黑莓在我国中药成分统归属于“覆盆子”类,性味:味甘、酸,性温,归经:归肝、肾、膀胱经。《本草通玄》:“覆盆子,甘平入肾,起阳治痿,固精摄溺,强肾而无燥热之偏,固精而无疑涩之害,金玉之品也。
与蓝莓对照
测试项目 | 黑莓 | 蓝莓 | 倍数 |
总黄酮 | 83mg/100g | 40mg/100g | 2倍 |
SOD | 37.5u/ml | 10.9u/ml | 3倍 |
VE | 25.67mg/kg | 0.095mg/kg | 270倍 |
VC | 90.0mg/kg | 8.15mg/kg | 10倍 |
硒 | 1.57-2.7mg/kg | 0.01mg/kg | 157-270倍 |
锌 | 3.4mg/kg | 0.005mg/kg | 680倍 |
镁 | 20.8.mg/kg | 0.249mg/kg | 83倍 |
铁 | 0.57mg/100g | 0.03mg/100g | 20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