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信息
刑事法评论·第26卷(2010)
书号: 17119 ISBN: 978-7-301-17119-6
作者: 陈兴良 版次: 1
开本: 16开 装订: 平
字数: 721 千字 页数:576 定价: ¥68.00
浏览次数: 1227
出版日期: 2010-05-31
内容简介
刑事法评论是北京大学法学院刑事法理论研究中心主办的大型刑事法连续出版物,并已成为CSSCI的来源集刊。本卷在延续以往理论传统的基础上,并有所创新,收录的文章也多具有理论上的创新性,併兼有交叉学科的研究。随着刑事法评论成为核心集刊,纳入正规的学术评价体系,本出版物在刑法学界的影响将进一步扩大。
章节目录
主编絮语/陈兴良(1)
主 题 研 讨
中国传统犯罪构成理论总检讨/付立庆
一、 前提缺陷:凌驾于犯罪构成之上的社会危害性理论
二、 要素缺陷:犯罪客体与犯罪主体要件之反思与消解
三、 结构缺陷之一:缺乏违法性的阶层 ——兼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的体系地位
四、 结构缺陷之二:缺乏责任阶层——从期待可能性理论切入
五、 实践缺陷:缺乏可操作性
六、 功能缺陷:突出保护功能,忽视保障功能
七、 全文小结:四要件体系的缺陷盘点
建立一座法律解释论的“通天塔”
——对实质的刑法解释论的反思/周详
一、 形式解释与实质解释的概念在法理学中的缺位
二、 对《通天塔》电影的解读
三、 对实质解释论的几点反思
论一只“牛虻”在中国刑法学术生态圈的诞生 ——评《中国实质刑法观批判》/周详
一、 中国刑法学术生态圈的描述——“牛虻物种(精神)”的缺失
二、 《批判》一书标誌着中国刑法学流派的诞生
三、 《批判》之批判
理 论 前 沿 论刑法解释的刑事政策化/欧阳本祺
一、 刑法解释刑事政策化的依据
二、 刑法解释刑事政策化的路径
三、 刑法解释刑事政策化的贯彻
四、 结语
基于法治原则的民意正当性拷问与刑事理性策略/张开骏
一、 问题的提出:民意过度介入影响司法公正
二、 司法的态度:法治不允许盲动的民意
三、 解决的路径:司法应对与刑事政策之措施
四、 未必多余的余论:正确理解与协调好司法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
论劳动权刑法保护的内容与範围 ——中国劳动刑法建构的核心问题/肖雄
一、 导论:研究的缘起与必要性
二、 劳动刑法与劳动关係、劳动权
三、 建构劳动刑法的理论依据——法益理论
四、 劳动权刑法保护对刑法理论的挑战
五、 劳动刑法理论对我国在劳动权刑法保护方面的启示
六、 结语
民事赔偿的刑法意义/朱铁军
一、 民事赔偿机能的历史流变
二、 民事赔偿刑法意义在域外理论和立法中的表现
三、 民事赔偿在我国刑法中的意义
刑法方法论
“类型”作为刑法上之独立思维形式 ——兼及概念思维的反思与定位/杜宇
一、 “类型”作为独立的讨论客体
二、 “类型”的语义发展
三、 “类型”的思维特徵
四、 “类型”的逻辑结构
五、 “类型”的类型化
六、 类型与概念的基本关係
域 外 传 译
刑事政策与刑法体系/克劳斯·罗克辛
纳粹主义对刑法的影响/约阿希姆·福格尔
一、 引言
二、 20世纪刑法的发展路线
三、 纳粹时期对刑法的继续影响是综合发展路线的体现
四、 纳粹时期继续影响的刑事政策的、宪法的和刑法教义学的教训
五、 结语
域 外 视 野
西方刑事诉讼传统的形成 ——以中世纪“非理性”证据、审判制度为中心/佀化强
一、 基督教文化中的刑事司法观:法官=谋杀犯,刑事司法=谋杀
二、 早期审判正义化原则的形成及其对刑事审判的影响
三、 前基督教时代与基督教时代的证据、审判模式比较
四、 中世纪刑事审判、证据制度的特点与解析之一 ——为司法者提供免受“血罪”惩罚的程式设计
五、 中世纪刑事审判、证据制度的特点与解析之二:获致案件真实、 实现实体正义的方式——以形式理性、数字理性实现实质理性
六、 结论:司法消极性的确立
美国刑法理论视野下正当事由与宽宥事由的巨观探析 ——区分之理、存在之据与影响之果/蔡曦蕾
一、 前言
二、 正当事由与宽宥事由的区分之理
三、 正当事由与宽宥事由的存在之据
四、 正当事由与宽宥事由的影响之果
五、 展望:中国刑事实体辩护事由的二维区分
专 题 研 究
入罪的理由:论刑法生成的标準——基于指标分析的理路/张训
一、 几点必要的说明
二、 一般理解的“入罪”标準
三、 “入罪”的科学当量——指标分析体系
客观归责的体系性定位/张亚军
一、 客观归责的本质界定
二、 客观归责与因果理论的关係釐清
三、 结语:客观归责的体系归位
论故意概念的相对性/周铭川
一、 引言
二、 故意并非心理学要素的实例
三 、 形式的故意概念与实质的故意概念
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书 评
《刑事法评论》从第1卷至今,已经延续了13年,这种坚持对于一个刊物来讲实属难能可贵,对于主编陈兴良教授而言,更能体现其非同一般的学术水平和人格魅力。第26卷收入22篇论文,大多为博士研究生和青年教师所作,其清新的文笔、前卫的观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为本书增添了一股蓬勃的朝气,使人不禁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