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史论》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孙宝国,博士,高级编辑,第三届全国广播电视十佳理论人才。现任吉林省北方传媒研究中心副主任、《北方传媒研究》杂誌副主编、吉林省广播电视协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北方学术研究基地常务副秘书长、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电视研究》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18世纪以前的欧洲文字传媒研究》《学习的电视》《中国电视节目形态研究》等专着3部,参编《中国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创优论》等专着5部。荣获国家级和省部级新闻作品奖40余项,其中:2001年7月1日《吉林新闻联播》荣获第12届中国新闻奖电视编排一等奖;《广电传媒影响力与国家文化软实力》荣获第18届中国新闻奖新闻论文一等奖。
图书目录
引言
一、概念界定
二、分类方法
第一章起步时期(1958—1966)
第一节政策背景
一、农村政策
二、文艺政策
第二节题材类型
一、不忘阶级斗争
二、礼讚英雄模範
三、倡导时代新风
第三节形态特徵
一、题材内容的纪实性
二、表现形式的舞台性
三、製作播出的同步性
第四节历史局限
一、宣教痕迹明显
二、创作手法简陋
三、複製保存困难
第五节理论研究
第二章停滞时期(1967—1977)
第一节政策背景
一、农村政策
二、文艺政策
第二节题材类型
一、阶级斗争
二、上山下乡
二、大寨之路
第三节形态特徵
一、由现场直播向录製播出过渡
二、由黑白电视向彩色电视过渡
三、由戏剧美学向电影美学过渡
第四节历史局限
一、数量屈指可数
二、质量乏善可陈
第五节理论研究
第三章复甦时期(1978—1985)
第一节政策背景
一、农村政策
二、文艺政策
第二节题材类型
一、对社会新风的宣扬
二、对当下时代的礼讚
三、对乡土文明的留恋
四、对动荡年代的反思
五、对农村改革的探索
第三节形态特徵
一、向现实主义风格回归
二、向视听艺术本体回归
第四节历史局限
一、表现视角单一
二、批判力度不足
三、文化立场偏颇
四、作品数量很少
第五节理论研究
第四章兴盛时期(1986—1993)
第一节政策背景
一、农村政策
二、文艺政策
第二节题材类型
一、正在成长的新型农民
二、转型时期的农村女性
三、负重前行的农村改革
第三节形态特徵
一、思想深度明显增强
二、艺术审美长足进步
三、典型形象不断涌现
四、城市文明优势凸显
五、悲情正剧受到青睐
六、连续剧集成为主流
第四节历史局限
一、作品数量有限
二、发展后劲不足
三、表现视角单调
四、产业意识欠缺
第五节理论研究
第五章边缘时期(1994—2001)
第一节政策背景
一、农村政策
二、文艺政策
第二节题材类型
一、农村干部成为表现主体
二、新型农民成为叙事亮点
三、现代观念成为关注重心
第三节形态特徵
一、喜剧形式再次流行
二、地域风格开始形成
第四节历史局限
一、数量呈现边缘化
二、主题呈现保守化
三、思想呈现浅表化
第五节理论研究
第六章复兴时期(2002年以来)
第一节政策背景
一、农村政策
二、文艺政策
第二节题材类型
一、与时俱进的新型农民
二、执政为民的农村干部
三、独立自强的农村女性
四、创业打拚的务工农民
第三节形态特徵
一、表现视角丰富多元
二、续集拍摄蔚然成风
三、史诗作品不断涌现
四、艺术含量有所提升
第四节历史局限
一、相对数量仍偏少
二、总体质量仍不高
三、地域分布仍失衡
四、审美内涵仍不足
五、农民编剧仍匮乏
六、播出渠道仍不畅
第五节理论研究
结语
一、社会角色
二、地域风格
三、历史经验
附录一:农村题材电视剧主要作品目录
附录二:历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农村题材电视剧获奖名单
附录三: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一、概念界定
二、分类方法
第一章起步时期(1958—1966)
第一节政策背景
一、农村政策
二、文艺政策
第二节题材类型
一、不忘阶级斗争
二、礼讚英雄模範
三、倡导时代新风
第三节形态特徵
一、题材内容的纪实性
二、表现形式的舞台性
三、製作播出的同步性
第四节历史局限
一、宣教痕迹明显
二、创作手法简陋
三、複製保存困难
第五节理论研究
第二章停滞时期(1967—1977)
第一节政策背景
一、农村政策
二、文艺政策
第二节题材类型
一、阶级斗争
二、上山下乡
二、大寨之路
第三节形态特徵
一、由现场直播向录製播出过渡
二、由黑白电视向彩色电视过渡
三、由戏剧美学向电影美学过渡
第四节历史局限
一、数量屈指可数
二、质量乏善可陈
第五节理论研究
第三章复甦时期(1978—1985)
第一节政策背景
一、农村政策
二、文艺政策
第二节题材类型
一、对社会新风的宣扬
二、对当下时代的礼讚
三、对乡土文明的留恋
四、对动荡年代的反思
五、对农村改革的探索
第三节形态特徵
一、向现实主义风格回归
二、向视听艺术本体回归
第四节历史局限
一、表现视角单一
二、批判力度不足
三、文化立场偏颇
四、作品数量很少
第五节理论研究
第四章兴盛时期(1986—1993)
第一节政策背景
一、农村政策
二、文艺政策
第二节题材类型
一、正在成长的新型农民
二、转型时期的农村女性
三、负重前行的农村改革
第三节形态特徵
一、思想深度明显增强
二、艺术审美长足进步
三、典型形象不断涌现
四、城市文明优势凸显
五、悲情正剧受到青睐
六、连续剧集成为主流
第四节历史局限
一、作品数量有限
二、发展后劲不足
三、表现视角单调
四、产业意识欠缺
第五节理论研究
第五章边缘时期(1994—2001)
第一节政策背景
一、农村政策
二、文艺政策
第二节题材类型
一、农村干部成为表现主体
二、新型农民成为叙事亮点
三、现代观念成为关注重心
第三节形态特徵
一、喜剧形式再次流行
二、地域风格开始形成
第四节历史局限
一、数量呈现边缘化
二、主题呈现保守化
三、思想呈现浅表化
第五节理论研究
第六章复兴时期(2002年以来)
第一节政策背景
一、农村政策
二、文艺政策
第二节题材类型
一、与时俱进的新型农民
二、执政为民的农村干部
三、独立自强的农村女性
四、创业打拚的务工农民
第三节形态特徵
一、表现视角丰富多元
二、续集拍摄蔚然成风
三、史诗作品不断涌现
四、艺术含量有所提升
第四节历史局限
一、相对数量仍偏少
二、总体质量仍不高
三、地域分布仍失衡
四、审美内涵仍不足
五、农民编剧仍匮乏
六、播出渠道仍不畅
第五节理论研究
结语
一、社会角色
二、地域风格
三、历史经验
附录一:农村题材电视剧主要作品目录
附录二:历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农村题材电视剧获奖名单
附录三: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