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生活质量论

(2020-06-10 20:42:29) 百科综合

生活质量论

生活质量论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西方广泛流行的一种资产阶级经济理论。这种理论不主张经济再进一步增长,而是强调改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以及其他条件,以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生活质量”这一概念是美国前总统甘迺迪在1963年的新年讲话中首次提出的。这个问题产生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在50—60年代出现了高速增长。这使得一些西方经济学者认为,经济问题已经解决得很好了,“充分就业”也臻于实现,今后的任务在于如何提高生活质量。60年代以后,特别是70年代以来,“生活质量论”成为西方经济学界的热门话题。

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和罗斯托在其着作中都大谈生活质量。前者认为,增长不再是社会迫切的需要,社会成就不再靠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迫切需要的是追求和谐的生活,悠闲、有保障和安乐。在生活质量论者那里,经济成长并非社会经济进步的同义语,而被看作是一种消极的矛盾现象。他们认为,经济成长必须从属于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以适应改善“生活质量”的要求。关于收入和商品消费的作用问题,生活质量论者不再将人均消费量的增长和平均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看成是衡量社会经济状况的唯一重要的指标,他们指责物质福利和消费量增长造成的消极后果,主张通过提高生活质量来解决这些问题。总之,按照这一理论,“生活质量”必须包括改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自然以及其他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充实人类的需要,改善人类社会状况,满足人们的欲望,因而这一理论所包括的内容超出了经济学研究的範围。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