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邹氏舆地世家

(2020-02-13 12:57:32) 百科综合

邹氏舆地世家

邹氏舆地世家的兴起邹氏舆地世家,祖居湘中新化县罗洪村(今属隆回县)。其舆地学,发端于清中叶嘉庆年间邹文苏之妻吴珊瑚(字季瑚)。吴珊瑚是当地舆地学家吴兰柴的女儿,因协助其父吴兰柴编校舆地书籍而通晓古今舆地。出嫁邹文苏后,所生6子从小受其薰陶,长大后都继承母业,从事舆地学术研究,数第三子汉勛(1806~1854年)最有出息。鹹丰二年(1852年),曾为魏源《海国图志》绘製列国地图,并与魏源合撰《尧典释天》,有较高的知名度,扩大了邹氏舆地学的影响。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邹氏舆地世家
  • 外文名:无
  • 兴起:邹氏舆地世家
  • 处于:祖居湘中新化县罗洪村
  • 创始人:邹景山(亦名邹文苏)

邹氏家族老祖

邹氏舆地学老祖为邹景山(亦名邹文苏),生有6个儿子,除自小从严教授文化和舆地知识外,还为每个儿子建了一栋房屋,其实是一座木结构四合院:深4.7米,宽71.85米,占地6085平方米。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邹景山之妻吴瑚珊师承其父吴兰柴舆地之学,瑚珊对儿子从小传授舆地知识,“常布灰画禹贡山水图以教六子”,故诸子长大后皆致力于地图学研究,其中尤以第三子邹汉勛成就卓着,被尊称为中国近代舆地学奠基人,与当时驰名京都的魏源、何绍基并称“湘中三杰”。
邹氏祖宅现定名为邹汉勛故居,2008年已遴选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部门计画进一步挖掘宣传邹氏家族在舆地学上的影响和作用。

长子

邹汉纪着有《左氏春秋地图说》6卷,率先提出“地理必须与天文相结合”。

二子

邹汉璜着《群经百物谱》。

三子

邹汉勛,清着名学者,新化(今属隆回)人。字叔绩。鹹丰元年(1851年)举人。是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舆地学家,中国近代舆地学奠基人。邹汉勛一生着述丰富,主要有《五均论》、《读书偶识》、《水经移注》等30余种,共460余卷,多毁于战火,后人刊有《邹叔子遗书》七种传世。〈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本传》〉年十五六岁, 佐长兄汉纪撰《左民春秋图说》,十六七岁,佐仲元汉璜撰《群经百物谱》诸书,十八九岁,即着手自撰《六国春秋》。二十岁以后,精研汉学,"居高平山中,穷年兀兀,日对一编,不与世俗接,亦少朋侪讲习考订之益,心精一缕,独追古初。"

第三代传人

邹汉勛之子邹世诒(1838~1908年),继父业,颇多创新,鹹丰八年(1858年),邹世诒应湖北巡抚胡林翼的聘请,至武昌参与编纂绘製《大清一统舆图》,还负责湖北、湖南等省的省县地图编制,绘有《湖北通志图》、《湖南通志图》、《直隶通志图》、《贵州通志图》等地图,被称为邹氏舆地学第三代传人。

第四代传人

邹氏舆地学第四代传人则是邹世诒的侄子邹代钧(1854—1908年)。邹代钧在地理学领域虽有多种研究方向,因时值俄、日、英、法等列强蚕食国家领土,便努力从事边疆历史地理研究。光绪十—年(1885年),因两江总督曾国荃的介绍,随朝廷太常寺卿刘瑞芬出使英、俄等国,乘机钻研西方地图学理论和绘製方法,回国后首创中国舆图尺,翻译绘製中外地图,编制《大清会典图》。光绪十七年,张之洞向朝廷借调邹代钧回湖北主持《湖北全省地图》编纂工作以后,继续留任武昌。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在好友陈三立、汪康年、吴德潇等人的赞助下,邹代钧创办了中国第—个地理学会——武昌舆地学会,出版地图,开展学术研究。採用经纬线、中国舆图尺、圆锥投影,晕渲法绘製地图,首创铜版印製中外彩色地图,开传统舆图学向近代舆图学转变的新气象。绘製出版了大量的中外地理着作,使邹氏地理学达到了最为兴盛的阶段。所译绘的《中外舆地全图》、被称为晚清地图集的代表作。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邹代钧卒于武昌,其家道衰落,舆地学会因经费不足而解散。

第五代传人

被称为邹氏舆地学第五代传人的邹永瑄,(1858~1952年),是邹代钧的堂侄。永碹在邹代钧身边作书童,曾随邹代钧出国学习印刷刻版工艺,成为绘图专家,后—直在武昌舆地学会工作。邹永瑄在舆地学会解散的当年,利用学会部分资产,筹资在学会原址,即武昌横街,开办了我国第一家民办地图出版社——亚新地学社。社名取“亚洲”及其家乡“新化县”的首字而得名。
该社从1908年创办到1954年迁至北京,合併于国家地图出版社为止,先后由邹永瑄及其子邹兴矩(第六代传人),其孙邹新垓(第七代传人)三代苦心经营,长达近半个世纪。20世纪20年代,学社兴旺时,还在长沙、广州、南京、成都等地设立分社。均採用经纬度等新法绘製地图,套色印刷,精确程度不断提高,国内所出中外地图,大半出于邹家之手。武昌一度成为地图出版中心,为我国地理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六代传人

邹永煊之孙邹新垓为新中国地图出版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邹新垓193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学系,毕业后留校任助理研究员。后随张印堂赴滇缅地区考察地理。回校后,清华大学决定派他赴美深造,因父邹兴鉅病逝,应祖父邹水煊之召,回新化主持亚新出版业务。他受命于危难之际,更知守业之艰。他一方面主持编制二百万分之一的东亚和日本航行地图,另一方面继续编制出版一般地理参考书和教学用地图,併兼任清华大学地学会主办的《地学集刊》主编,由亚新出版,每年4期。1975年,新化邹氏地图世家最后一位传人悄然离开了人世。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