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情朱古力》是由英国作家乔安娜·哈里斯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99年。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单身妈妈带着女儿来到陌生的城市却不被接纳,为了生存,她开了一家朱古力店。她的朱古力不仅味道好,更仿佛拥有让人勇敢的魔力。最终,小镇居民都被感染,开始全新的生活。
该作是日记体形式的小说,情节上没有大的跌宕起伏,大部分的时间仿佛是以平淡的口吻在叙述着,在对话着。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浓情朱古力
- 外文名称:Chocolat
- 文学体裁:长篇小说
- 作者:【英】乔安娜·哈里斯
- 首版时间:1999年
- 字数:250000
内容简介
呼啸的北风中,薇安和女儿阿努克走进一个平静而闭塞的小镇,她们带来的朱古力,更让这个几百年来几乎一成不变的地方泛起了甜蜜的波澜。美丽的薇安仿佛具有神奇的魔力,能洞悉小镇每个人的喜好与口味,满足他们心底隐秘的渴望。在她的店里,没有爱的,找到了温暖;没有家的,可以栖身于此,喝一杯暖暖的热朱古力;受到欺凌的,也在薇安亲手调製的朱古力中找到了勇气。封闭灰暗的小镇恢复了一丝色彩与活力。
然而小镇中以牧师雷诺为首的顽固守旧力量却将她视为异类,唯恐薇安将他们传统的价值与生活摧毁得蕩然无存。薇安的朱古力店开在教堂的正对面,两者互相试探、暗地较量。
河上流浪者们的到来,进一步打乱了小镇的平静,其头领洛克斯也扰乱了薇安的心。渐渐地,她发现了牧师有不为人知的隐秘往事,或许这是他致命的弱点。
然而小镇中以牧师雷诺为首的顽固守旧力量却将她视为异类,唯恐薇安将他们传统的价值与生活摧毁得蕩然无存。薇安的朱古力店开在教堂的正对面,两者互相试探、暗地较量。
河上流浪者们的到来,进一步打乱了小镇的平静,其头领洛克斯也扰乱了薇安的心。渐渐地,她发现了牧师有不为人知的隐秘往事,或许这是他致命的弱点。
创作背景
15世纪至18世纪初是欧洲从传统的中世纪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时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等一系列重大的事件都在此期间发生,源于印度北部游牧民族并在公元1400年早期开始进入欧洲的吉普赛人却在西方思想走向开明的变革时期经受了基督教对异教的迫害。这种迫害不仅令犹太人、阿拉伯人、摩尔人等民族被威胁和强迫并改变原来的生活方式,更涉及因认为女巫阴谋摧毁基督教社会,而令女性成为主要受害者的欧洲猎巫运动。面对残酷的命运,在众多一蹶不振的民族中,吉普赛人勇敢地对抗苦难,坚强地生活,躲过了威胁他们和生命安全的宗教迫害。《浓情朱古力》就通过日记叙事的方式,讲述了这段异教被迫害的血泪史。
作者从小在外祖父母的糖果店成长,其曾外祖母是远近闻名的巫师。《浓情朱古力》是她献给曾外祖母的作品。
人物介绍
薇安
女主人公,她跳脱了以往英美文学作品对吉普赛人的一贯想像,她不同于热情奔放的卡门,也不是司各特笔下隐忍的预言者老梅格,她在乔安娜生动的文字中呈现独立姿态的现代性。小说的潜文本隐晦地透露出她不单纯的身份信息:不知道父亲是谁的她应该至少有一半的吉普赛血统,但也存在她是吉普赛母亲从欧洲白人手里偷来的孩子的另一种可能,但她终归在吉普赛文化下薰陶而成长起来,母亲的女巫身份,流浪的吉普赛文化,把玩的魔法、典礼和仪式,早已留下无法磨灭的印记。
薇安与小镇居民阿曼达、约瑟芬的背景有种种差异,却在精神信仰与人格尊严的追求道路上殊途同归,三者一致地与基督传统男权体制度决裂。阿曼达与坚守天主教的女儿的对立,对孙子卢克身体力行的影响,均体现出她独特的品质。她不信奉上帝,认同心灵解放和个性自由;面对生老病死,她坦然又镇定。
弗朗西斯·雷诺
从小生活在宗教氛围浓厚的小镇兰瑟的牧师。兰瑟的神父想尽一切办法让居民们按照天主教的信仰方式生活。多年来,人们的穿着以灰黑为主,大部分人眼神呆滞,内心懦弱。他们每周去教堂做弥撒,食物单一,清心寡欲。不仅如此,牧师对外来者极为排斥,尤其是流浪人员。少年时期的雷诺在这种社会氛围中生活,他外表安静,苍白瘦弱,是镇上居民眼中的好孩子。他对神父崇拜之至,在唱诗班唱歌,经常安静虔诚地听神父布道。雷诺十六岁那年的夏天,塔尼斯河边停靠了一些流浪者的船只,神父暗示要赶走这些流浪者,于是雷诺在黑夜中故意放火烧了那些船只,有一对流浪夫妇被烧死。没有人怀疑好孩子雷诺,神父赦免了他,并因此把他送到北方优秀的学校去读书。他对神父充满感激,甚至在他发现自己的母亲与神父通姦之后也未质疑自己的信仰是否正确。神父因通姦之事中风,而雷诺顺理成章地成了这个小镇的牧师,从此戴上了这个摘不下的面具,并把救世者的身份等同于自我。
阿曼达
年老的妇人。在薇安和阿曼达的对话中,阿曼达讲述了自己的故事,释放出压抑许久的思想。年轻时候的她憎恶规矩、离叛经道,抽菸、喝酒、跳舞,成为坏女孩典型。她从不遵从淑女规範,行事粗犷仗义,一直是神父的眼中钉。即便是到了老年,她依然被认为是“疯了”,在镇上除了约瑟芬没有人和她说话。受到众人排挤,骄傲而倔强的阿曼达独自住在贫民窟。对话中,阿曼达得知薇安从来不去教堂,也不愿意屈从神父雷诺的意志。从薇安身上阿曼达找回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阿曼达对薇安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倾泻出内心的苦闷和现实处境。唯一的女儿卡洛琳与她保持着界限,甚至不允许儿子卢克接近外婆,因为担心会把卢克带坏。阿曼达己经有四年没有与外孙说过话了,无时每刻思念着他。薇安主动提出打听卢克的讯息传达给阿曼达。经过努力薇安使阿曼达和卢克在朱古力店见了面,祖孙两人体验了久违的亲情。阿曼达和薇安成了忘年交,她每天都会来到朱古力店,与薇安的对话使她关闭的思想活跃起来,生活有了新的追求。
约瑟芬
遭受家暴的妇女。约瑟芬完全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家里面临家庭暴力,在外而备受其他女人耻笑,孤立无助。看到约瑟芬偷拿了朱古力,薇安没有揭穿,还替她掩饰。薇安的“你过去没有倾诉者,现在不同了,你有我”,令约瑟芬感动不己。她们的交往不断加深,对话中薇安鼓励约瑟芬不要活在别人的世界里,要有自己的想法,要有支配自己行动的勇气。在薇安的激励下,约瑟芬做出了惊人的举动:离家出走,追求自由。薇安收留了她,并让她在店里工作,从经济上有了独立。在丈夫的祈求和神父的教诲下,受尽了折磨的约瑟芬勇敢地拒绝回去,并且在回家拿衣服遭遇到丈夫打骂时平生第一次有了反抗:与丈夫激烈对打。她要争取赢得自己的尊严,梦想像薇安一样独立自由生活。马喀斯特离开小镇后,她重新收拾了咖啡馆,更换了名字营业。从此,约瑟芬经营着“咖啡馆”,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作品简单的故事却饱含寓意。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天性,却总被一些枷锁和束缚捆绑。但是,美好的渴望终究不能被永远压制。这对来到小镇的母女,初来时犹如投入湖水中的一颗石块,引起了阵阵涟漪。而朱古力的浓郁口感,让每一个来到小店的人都得到了感官与心灵上的满足和喜悦。小镇的居民从抗拒到接受到改变,仿佛神奇的魔幻故事,打开了禁锢的心灵枷锁,小镇也从“毫无颜色”变得“五彩缤纷”。
对于这对母子来说,她们最终结束了漂泊,在这里亲手建筑起了自己的新家。这正像每个人的成长,成长的代价也许就是有一天会离开熟悉的家,而去寻找另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像女主角一样会做出美味的朱古力,但每个人都可以像她一样坚强,可以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保持微笑。
艺术特色
《浓情朱古力》是心灵独白的日记本,作者乔安娜赋予两大主人公自由讲述的权利,在日记叙事中展开人物与自身、人物与人物之间情感与理智的对话,记载了每日每夜流动着的鲜活思绪——现实而生动的感悟、遥远而朦胧的记忆;困惑混沌的梦境、坚定清晰的心愿;含混不清的悲伤以及真切实在的喜乐。它也是一本丰富的历史书和文化读本,味道与色彩描写呈现了栩栩如生的视觉和图像效果,故事饱满而灵动,通过描绘宗教信仰的矛盾、历史传统的纠葛、文化个性的差异、不同人生理念的摩擦,性别的冲突充分展示了人的种种特性:人格的依赖与独立、自我的蜕变与发展、人生的梦想和希望。而风向、教堂、蜡烛、塔罗牌与朱古力成为各种文化指涉的道具与符号,它们既是异族迁徙文化流散旅途上追寻归宿与体悟人生的象徵,也是西方精神历练与探索之漫长过程的隐喻。
日记,原本属于个人内心的隐秘表达,是作者抒写隐秘的思想和意念、愿望和期许、祈祷与希冀所留下的文字。小说作者乔安娜便以这种契合心灵的方式讲述信仰及文化间的对立与冲突。全书并非乔安娜的私人日记,扉页没有目录,也没有旁白,日记的数字及日期替代章节划分,以第一人称的日记叙事方式呈现小说主人公——朱古力店薇安·罗切和牧师弗朗西斯·雷诺生活在封闭的法国兰瑟小镇上的心路历程。有着吉普赛血统的薇安的第一篇日记作为第一章展开现实与心灵的双重叙述之旅:“我们乘着狂欢节的风来到这里。这阵风还算暖和,相对二月而言。”于吉普赛人,“他们从来不会停止流浪,他们总是在路途上的旅客,那是毋庸置疑的,无论他们曾经搭建过多少栖身之处。”因而薇安的日记既有现实与回忆交错的时间感,还充满了极具张力的时空感:她回顾式地记录一天中发生的点滴,描写小镇上进入朱古力店的顾客与来往的人群,同时揭开往昔的旧时光——和母亲一同走过的街道、居住过的城市,不断迁徙的旅途,持续流动的回忆;既描写眼前女儿阿奴克的一举一动,又牵涉一切关于已逝母亲的联繫;她观察镇上的每一个人,体味他们的内心,用亲手製作的朱古力点亮他们沉闷的生活。日记中讲述的故事如镜像般忽近忽远,薇安沿着“回忆-现实-宿命-机缘”的曲线体验一天比一天崭新的人生旅途。坚信自己是小镇守护者的弗朗西斯在小说第三篇日记开始记叙:“谢天谢地,终于结束了,走访相邻简直快把我累散架了。当然,我不是在说您,我的神父,因为每个星期来看您,对我而言是一种奢侈,甚至可以说是我唯一的奢侈。”
在弗朗西斯看来,异教徒薇安是不速之客,他本将“上帝”供奉在虔诚捍卫的内心神殿,日夜提醒自己牢记职责,却在突如其来的异族文化前、在色泽甜美和香气四溢的朱古力店中惊慌得无所适从。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永远无法赞同彼此,弗朗西斯揣摩薇安:“她和这里格格不入。虽然她是一个讨人喜欢的人,可是却和我们没有一丁点儿共同之处。给她两个月,她肯定会回到属于她的城市。”薇安则认为:“他从一个巴黎神学院毕业,他的知识都是从课本上学到的——他不了解这片土地、它的需求。”通过他们的对立视角,形形色色的小镇人物也在日记叙事中一一呈现:弗朗西斯敬畏的“老神父”,薇安记忆里的母亲和女儿阿奴克,退休的中学校长杜普莱西和他的爱犬查理,患糖尿病的老太太阿曼达·瓦辛和她的女儿卡洛琳克莱蒙特及孙子卢克,国小老师乔林·德鲁和儿子亚诺,约瑟芬·马斯喀特和她开咖啡店的丈夫保罗·马力,以及同为外来者的洛克斯,等等。薇安与雷诺日记中各自的观感书写了小镇居民在传统的坚守与变革间的犹豫、在生命自由与束缚中的彷徨,在笔触丰富的文字盛宴中展开了一场感性与理性的心灵辩论。
作品影响
1999年,《浓情朱古力》出版后立即登上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
2000年,《浓情朱古力》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由莱塞·霍尔斯道姆执导,男、女主角则分别约翰尼·德普和朱丽叶·比诺什担任。这部影片为作者赢得了南加大编剧协会奖,该片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电影剧本奖提名与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奖最佳电影剧本奖。
2000年,《浓情朱古力》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由莱塞·霍尔斯道姆执导,男、女主角则分别约翰尼·德普和朱丽叶·比诺什担任。这部影片为作者赢得了南加大编剧协会奖,该片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电影剧本奖提名与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奖最佳电影剧本奖。
作品评价
《纽约时报》:《浓情朱古力》就像哈里斯对于朱古力的描述,充满了惊奇与魔力,几乎没有一位读者可以拒绝它。
《独立报》:该作触动人心,是哈里斯自信且独具风格的作品,故事架构繁複精巧,她用轻快的笔触生动的刻画出偏僻幽静的小镇及其生活情趣。
《镜报》:《浓情朱古力》是一部新奇、华丽、颓废的小说,是部伟大的创作。
作者简介
乔安娜·哈里斯(Joanne Harris),英国女作家,她从小在外祖父母的糖果店成长,其曾外祖母是远近闻名的巫师,所以哈里斯的文字总是瀰漫着糖果的芬芳和些许神秘与魔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