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之恋》是由菲利普·考夫曼执导,丹尼尔·戴-刘易斯、朱丽叶·比诺什等主演的爱情片,于1988年2月5日在美国上映。
该片改编自米兰·昆德拉编着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讲述了风流成性的脑外科医生托马斯和女招待特丽莎、画家萨宾娜之间错综複杂的爱情纠葛。1989年,该片获得第46届美国金球奖最佳影片提名。
基本介绍
- 导演:菲利普·考夫曼
- 编剧:米兰·昆德拉
- 主演:丹尼尔·戴-刘易斯,朱丽叶·比诺什,莉娜·奥琳,厄兰·约瑟夫森
- 出品公司:美国奥里马影片公司
- 对白语言:英语
- 中文名:布拉格之恋
- 外文名: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 其它译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沉重浮生、布拉格之春、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 製片地区:美国
- 製片成本:17,000,000美元
- 类型:爱情
- 片长:171分钟
- 上映时间:1988年2月5日
- 色彩:彩色
- imdb编码:tt0096332
- 主要奖项:第6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提名
第6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提名
第46届美国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影片提名
剧情简介
在布拉格,有一位年轻有为、风流成性的脑外科医生叫托马斯。他有两个红颜知己,分别是女画家莎宾娜和女招待特丽莎。特丽莎用真诚的爱情感化了托马斯。于是托马斯改变了固有的生活观念,决定与特丽莎结婚。然而,托马斯风流成性的本性并没有改变。
在“布拉格之春”时期,托马斯因为遭到迫害而逃亡到了瑞士,莎宾娜则去了美国。托马斯和特丽莎返回捷克后被开除公职。于是,两人隐居于乡下,并且过上了平静的生活。之后,他们在一次车祸中双双丧生。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角色 | 演员 | 配音 |
---|---|---|
托马斯 | 丹尼尔·戴-刘易斯 | ---- |
特丽莎 | 朱丽叶·比诺什 | ---- |
莎宾娜 | 莉娜·奥琳 | ---- |
弗兰茨 | 德雷克·德·林特 | ---- |
Ambassador | 厄兰·约瑟夫森 | ---- |
Pavel | Pavel Landovský | ---- |
Chief Surgeon | Donald Moffat | ---- |
Jiri | Tomek Bork | ---- |
Interior Ministr | 达尼尔·奥勒布里斯基 | ---- |
The Engineer | 斯特兰·斯卡斯加德 | ---- |
Boy in Bar | 科洛维斯·科尔尼拉 | ---- |
Pavel | Pavel Landovský | ---- |
Chief Surgeon | Donald Moffat | ---- |
Jiri | Tomek Bork | ---- |
Czech Editor | Bruce Myers | ---- |
Pavel's Nephew | Pavel Slaby | ---- |
Nurse Katja | Pascale Kalensky | ---- |
Swiss Restaurant Manager | Jacques Ciron | ---- |
Swiss Photographer | Anne Lonnberg | ---- |
Russian Interrogator | László Szabó | ---- |
Mayer | Vladimír Valenta | ---- |
Bold Man in Bar | Leon Lissek | ---- |
Tall Brunette | Consuelo De Haviland | ---- |
Student | Isabelle Noérie | ---- |
职员表
製作人 | 导演 | 副导演(助理) | 编剧 | 摄影 | 配乐 | 剪辑 | 艺术指导 | 服装设计 |
---|---|---|---|---|---|---|---|---|
索尔·扎恩兹 Bertil Ohlsson Paul Zaentz | 菲利普·考夫曼 | Eric Bartonio Simon Brook Robert Kechichian Charles Paviot | 米兰·昆德拉 让-克劳德·卡瑞尔 菲利普·考夫曼 | 斯文·尼科维斯特 | Mark Adler | Vivien Hillgrove Gilliam Michael Magill 沃尔特·默奇 B.J. Sears | Pierre Guffroy | 安·罗斯 |
参考资料来源
角色演员介绍
- 托马斯演员:丹尼尔·戴-刘易斯特丽莎的丈夫,脑外科医生,年轻有为、风流成性。他可以和不同的女人做爱,但是从不在任何女人那里过夜。在没有碰到特丽莎之前,他可以游走在不同的女人之间。但特丽莎用真诚的爱情感化了托马斯。于是托马斯改变了固有的生活观念,决定与特丽莎结婚。
- 特丽莎演员:朱丽叶·比诺什托马斯的妻子,年轻漂亮。她在一家小咖啡馆里邂逅了脑外科医生托马斯。在布拉格,她与托马斯开始了同居生活。然而,托马斯的风流成性却导致她与托马斯之间分分合合。后来,她与托马斯隐居于乡下,并且过上了平静的生活。
- 莎宾娜演员:莉娜·奥琳托马斯的红颜知己,画家。她视托马斯为知己,也向托马斯表达过爱意。作为一名艺术家,她完全能够接受託马斯的生活方式。在“布拉格之春”时期,她去了美国。
- 弗兰茨演员:德雷克·德·林特法国政治家、大学教授。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一次集会上,他结识了流亡到瑞士的莎宾娜。于是,两个孤独的流亡者彼此之间互相安慰。
参考资料来源、、
幕后花絮
影片段预告絮
- 片中莎宾娜在生命最后一段时间里住在美国的一所房子里,实际上这个房子的主人是该片的剪辑师沃尔特·马秋。
- 该片在“布拉格之春”那段使用了捷克导演詹·尼梅克的资料镜头,此外,影片还使用了曼·雷和比尔·布兰蒂的摄影素材。
- 该片原计画在南斯拉夫拍外景,但是由于军方不愿意在南斯拉夫拍摄坦克入侵的镜头;于是,剧组改在法国里昂及日内瓦等城市拍摄外景。
- 为了使3位主角在展现自己的肉体时没有负担,导演特意起用了没有好莱坞背景的欧洲演员。
- 朱丽叶·比诺什在片中饰演特丽莎,她是导演菲利普·考夫曼从上百位候选者中挑选出来的。
穿帮镜头
- 片中出现的DX-数码电影是20世纪80年代才发明的,这与影片所处的时代不符合。
- 特丽莎在酒吧里被一个年轻人挑衅时,酒吧里的那瓶橘子汁时而消失,时而出现。
- 特丽莎在给萨宾娜拍照时,有时可以看见电影摄影机在照相机镜头上反光的影子。
- 在影片中,特丽莎在普瑞格那里拍照时手上戴着结婚戒指,然而此时她还没有和托马斯结婚。
- 在影片中,喝醉的年轻人在酒吧里把换来的硬币洒了一地,但是在他退场后的镜头中,地面上却没有硬币。
- 托马斯在第一次旅行中使用的汽车是Skoda 100/110,而这种汽车要到1969年才被製造出来。
参考资料来源
获奖记录
时间 | 奖项名称 | 获奖方 | 获奖情况 |
---|---|---|---|
1989年 | 第6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 | 让-克劳德·卡瑞尔、菲利普·考夫曼 | 提名 |
第6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 | 斯文·尼科维斯特 | ||
第46届美国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影片 | 《布拉格之恋》 | 提名 | |
第46届美国金球奖最佳女配角 | 莉娜·奥琳 | ||
第42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剧本改编 | 让-克劳德·卡瑞尔 | 获奖 | |
第42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剧本改编 | 菲利普·考夫曼 | ||
美国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 | 《布拉格之恋》 | 获奖 | |
美国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女配角 | 莉娜·奥琳 | 提名 | |
美国编剧工会最佳改编剧本 | 让-克劳德·卡瑞尔、菲利普·考夫曼 | 提名 | |
独立精神奖最佳摄影 | 斯文·尼科维斯特 | 获奖 |
製作发行
发行公司
名称 | 发行国家 |
---|---|
华纳家庭视频公司 | 美国 |
Orion Pictures Corporation | 美国 |
标準收藏 | 美国 |
Aquarius TV | 希腊 |
Tobis Filmkunst | 德国 |
上映日期
时间 | 国家 | 时间 | 国家 |
---|---|---|---|
1988年2月5日 | 美国 | 1988年5月5日 | 葡萄牙 |
1988年3月2日 | 法国 | 1988年6月2日 | 荷兰 |
1988年3月17日 | 义大利 | 1988年8月4日 | 澳大利亚 |
1988年4月1日 | 瑞典 | 1988年9月8日 | 阿根廷 |
1988年4月1日 | 芬兰 | 1988年9月15日 | 比利时 |
1988年4月7日 | 西德 | 1988年10月1日 | 日本 |
1988年4月15日 | 英国 | 1989年11月 | 土耳其 |
1988年4月22日 | 丹麦 | 1999年10月14日 | 匈牙利 |
影片评价
《布拉格之恋》是一部艺术精品,导演菲利浦·考夫曼用电影的方式给观众展示了灵与肉的对立与统一以及轻与重的换位与迷失。该片是一部展现原着主题比较成功的作品。它不仅把握住了小说的精髓,还以电影的方式将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主题阐述的很到位。但在细节处理及表现深度方面,《布拉格之恋》与小说相比还是有明显的差距。(《电影文学》评)
在《布拉格之恋》中,观众看到了很多历史镜头,但是与现实故事的镜头相比较,导演通过背景与主人公行为分离的方式,弱化和模糊化了那个纷乱的时刻。影片的镜头转移得很快,因而在视觉上和感觉上都给观众留下了强烈的眩晕感觉。儘管片中人头攒动、枪声阵阵,但是对于观众来说并不能构成一种直接的视觉冲击。片中镜头的特殊处理让观众实在地感觉到了那个历史时刻和主人公的命运是相隔的两个时空。电影的结尾部分也採取了同样的镜头处理,当托马斯和特蕾莎驾驶的卡车行驶在一条山路上时,观众感受到了某种确定的命运和不确定的结束方式之间的张力。(《电影文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