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行为文明指数,指的是评价市民在公共场合中行为文明的量化指标。2007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暨北京奥运国际论坛主论坛显示,随着“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的深入开展,北京的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有了明显的提升。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公共行为文明指数
- 含义:在公共场合中行为文明的量化指标
- 意义:提高公民的素质
- 推行日期:北京奥运会期间
简介
词语:公共行为文明指数提示性释义:指评价市民在公共场合中行为文明的量化指标。
例句: 首都文明办首度发布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
事件直击
为了推动人文奥运行动计画,北京发起了“优雅言行、爱
护市容、排队礼让、热情懂行、诚信优质”五大文明行动。行动的开展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据中国人民大学在2005年和2006年分别对北京市民文明素质的社会调查,北京市公共场所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的发生率分别从2005年的9.1%和8.4%,下降到了2006年的5.3%和4.9%。行人乱穿马路,机动车闯红灯现象发生率分别从24%、22%,下降到了11%,评测最终确定北京市民的公共行为文明指数由2005年的65.21上升到2006年的69.06。
重大节日北京市民在天安门广场乱丢垃圾现象也明显减少。据北京市政管委统计,今年"五一"期间天安门广场清除的垃圾为146.57吨,,在多项文明指标测评中,中小学生的得分2006年比2004年提高了10%以上。
北京变化
“文明指数”显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为82.68,也就是“1分”。与2005年的65.21相比,2005年,每100个人有8.4人经常吐痰,而2008年只有0.5个;在公车上,98%的人在看到老弱病残人士会起身让座,而2005年有38%的人不让座。
调查模式
从2005年至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受首都文明办委託,已连续四年对首都市民公共行为文明程度进行了社会问卷调查和现场观测,每年社会抽样调查的规模都保持在1万人左右,现场观测的地点、人员、车辆基本覆盖全市重点公共场所。在获取大量第一手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并经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统计学等多学科专家论证,最终得出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保证了调查结果的科学严谨。
观测数据
北京市民公共场所文明行为观测数据显示,各种不文明现象均有大幅度下降,与“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的结论基本吻合。
在公共卫生方面,乱扔垃圾的发生率由2007年的2.86%下降到2008年的1.1%,下降了1.76个百分点,比2006年的5.3%下降了4.2个百分点,与2005年的9.1%相比,下降了1.79个百分点,比2006年的4.9%下降了4.15个百分点,与2005年的8.4%相比,等车拥挤现象的发生率由2007年的5%下降到2008年的2.2%,下降了2.8个百分点,比2006年的15%下降了12.8个百分点,与2005年的38%相比,下降了0.83个百分点,比2006年的6%下降了5.33个百分点,与2005年的9%相比,下降了2.01个百分点,比2006年的11%下降了10.51个百分点,与2005年的24%相比,下降了2.68个百分点,比2006年11%下降了10.68个百分点,与2005年的22%相比,市民彼此谅解、宽容、相互帮助的现象明显增多。遇到陌生人问路时,97%的人能够热情主动地给予帮助,比2007年的95%提高了2个百分点,比2006年的90%提高了7个百分点,比2005年的71%共提高了26个百分点。公车上见到老弱病残主动让座的发生率由2007年的95%上升为98%,与2006年的80%、2005年的76%相比累计上升了22个百分点。公共交往场合说髒话粗话、用语不文明现象由2007年的1%下降到0.1%,下降了0.9个百分点,比2006年的3%下降了2.9个百分点,与2005年的10%相比
惊喜变化
专家普遍认为,在北京2008奥运会、残奥会比赛场上,中国观众表现了开放、包容、自信的良好心态;奥运会比赛期间,广大市民对单双号限行、奥运专用道施划等措施带来的不便给予了高度的理解和支持,所有场馆内外及周边大型人群密集地区秩序良好,公共运输在客运量上升的情况下没有出现任何拥挤现象。视窗行业的职业道德、业务技能、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接待服务保持零投诉。
北京市民民众热情好客、170万志愿者的微笑服务受到国际媒体和中外宾朋的广泛讚誉;公共场所各种不文明现象明显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