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电子车牌

(2020-07-20 15:27:38) 百科综合
电子车牌

电子车牌

电子车牌(Electronic Vehicle Identification, EVI)是基于物联网无源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细分、延伸及提高的一种套用。它的基本技术措施是:利用RFID高精度识别、高準确採集、高灵敏度的技术特点,在机动车辆上装有一枚电子车牌标籤,将该RFID电子车牌作为车辆信息的载体,并由在通过装有经授权的射频识别读写器的路段时,对各辆机动车电子车牌上的数据进行採集或写入,达到各类综合交通管理的目的。这项全新技术可突破原有交通信息採集技术的瓶颈,实现车辆交通信息的分类採集、精确採集,抓住交通控制系统信息源準确的关键。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电子车牌
  • 外文名:Electronic Vehicle Identification, EVI
  • 基于:物联网无源射频识别(RFID)技术
  • 目的:实现车辆交通信息的分类等

行业背景

中国的智慧型交通因行业管理可分为城市车辆交通管理和高速公路路网通行管理两个领域,由于高速公路路网已逐步形成,在车辆通行管理、收费、监控方面的电子化程度相应要高一点;可城市车辆交通管理还处在铁皮牌照对应证照(行驶证、驾驶证)由交警人工核查的初级阶段,虽然有了一些闯红灯违章抓拍、治安卡口等视频图像项目,但也只能完成公安交警等部分行业的局部管理功能。车辆是城市运转的血脉,在当今大张旗鼓建设智慧城市的时刻,首先应该建设的是智慧交通。实现智慧交通的前提就是让车辆数位化,电子车牌是实现车辆数据信息化的基本条件!当一个城市有了準确、实时的动态车辆数据,再加上人与车、车与车、车与路之间的信息互动,这样真正意义上的车联网就会实现智慧化,中国汽车电子车牌的时代已经到来!

技术介绍

电子车牌是基于920MHz-925MHz无源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延伸与提高,而RFID则是现代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概念的最基础的组成部分。
一般意义上的车用RFID产品,能够称作为“车载电子标籤”的,却不能称的上“电子车牌”技术。因为车辆是一个高速移动的物体,它需要的RFID设备具有相当高的技术指标。至少要具备如下六条:
  • 读写器与标籤需要保证达到超远的读写距离及最大的检测範围;
  • 读写器电路设计最佳化,读取速度极快,才能保证能检测到高速度的运动车辆;
  • 标籤灵敏度非常高,并且拥有可擦写超大记忆体,才能保证读写信息获得最高实用性和準确率。
  • 整套设备需具有超高速移动状态中可读可写功能
  • 整套设备需要有传输加密及数据保护的功能
  • 可靠的使用寿命,并无法伪造。
只有在同时满足以上条件的才称为电子车牌。在当今RFID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通过许多科学家的努力,有的电子车牌产品企业已经解决了上述实际问题,使其完全达到了套用的条件。

详细阐述

电子车牌的基本技术措施是:利用RFID高精度识别、高準确採集、高灵敏度的技术特点,将RFID电子车牌作为车辆信息的载体,在电子标籤相应区域存储车型等车辆属性的信息,并由机动车在通过装有经授权的射频识别读写器的路段时,对各辆机动车电子车牌上的数据进行採集或写入,达到各类综合交通管理的目的。
电子车牌技术可突破原有交通信息採集技术的瓶颈,实现车辆交通信息的分类採集、精确採集,抓住交通控制系统信息源準确的关键。同时,在RFID技术中,每张卡都是一个全球唯一的、出厂固化的、不可修改的ID号码,将其与车辆物理绑定,一车一卡,无法拆卸、或拆卸即毁可使电子车牌标籤具有无可比拟的防伪性能。另外,不仅道路上的固定式读写器基站与后台相连,并且可以使执法人员手持式读写器与后台通过WLAN相连,从而增强流动与现场管理力度。这样通过一个城市、部分城市、再到全国电子车牌的实施,通过建立全国性的RFID电子车牌资料库、并与汽车生产目录资料库、全国各地机动车档案资料库关联,进行实时的、全国性的车辆电子车牌“云计算”、“云比对”,弥补车牌识别準确率低、无效比对量大的不足,从根本上、源头上解决监管的问题。
有了準确可靠的信息源,智慧型交通甚至智慧交通只是后台信息处理和套用的问题了,功能强大电子车牌搭配“云计算”软体使用还有如下一些特点:
(1)能合理搭配其他交通信息检测方法(如前面提到的视频採集),实现车辆信息的全覆盖採集,形成全面真实反映交通状态的交通信息採集机制,通过详细交通流数据的套用,进一步增强中央交通控制系统对微观和巨观交通状况的把握,进而为交通诱导、控制和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2)构建以电子车牌为基础的交通管理机制,开展交通执法精细化操作,严厉查处各种交通违法行为。同时实现证件电子化,提高查验通行效率,通过后台得到的通行信息,前端自动比对查验结果的方式实现通行证管理无纸化、自动化、智慧型化,最大限度地减少冒用、盗用和仿製。系统同时能完全融入我国现有的闯红灯违章处罚系统。
(3)在建立网路化的监测体系后,为实时布控、追逃、排查嫌疑车辆等公共安全方面提供快捷手段,在规模套用情况下,即使嫌疑车辆是无牌车辆,其标籤也被破坏,因该车辆极少,仍然可用格线化监测点监测到该车运行情况。
(4)加大各种惠民利民措施,为所有交通参与者提供及时、準确的交通状况。
(5)能为城市公交优先提供巨观调度和局部控制。根据实时路网流量,能自动调配相应的红绿灯通行时间。
(6)开展停车场巨观的调配和局部的管理;扩大不停车通行的套用範围,提高通行效率,减少停车延误(包括城市和高速公路)。
(7)由于系统採用最先进和安全的后台电子支付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通“一卡通”,包括城市拥堵收费和高速公路自由流收费。
(8)在高速路网内,能对行驶车辆实时测速,杜绝一切超速违章。
(9)能为各级政府、各行业、各类企业提供不同类型的交通数据分析表。
(10)系统留有各用户二次套用开发的接口。

区别

与ETC的区别
电子车牌技术是随着RFID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行业套用,它是RFID技术提高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从某种意义上讲,ETC系统也是电子车牌系统的一种功能,但是由于现有国标ETC系统中的车载OBU是有源工作,电池有寿命;作为分立元件结构使用成本也非常高;再加上它信息读取时间长(一般在百毫秒级以上),需要大大降低车速,所以ETC不能作为电子车牌在城市等複杂交通环境中推广套用。随着无源式电子车牌读写距离的加大,读写时间的缩短,读写加密性的增加,成本的大大降低,无源电子车牌已大有取代有源ETC不停车收费系统的趋势,从而能够真正实现高速公路自由流收费(即无道闸、不降速通过并安全收费)。
与车联网的区别
电子车牌和车联网的区别在于,车联网注重的是“人与车”、“车与车”、“车与路”之间的沟通,集结了车身外围感测器与卫星导航等的功能,通常是通过与汽车生产厂家合作预装在车载中控电脑内的。‘车与车’例如对向车辆靠近时关闭远光灯功能;‘车与路’如周边商店、餐饮、加油站等环境信息进行採集交换;‘人与车’如车辆周围防碰撞感测等功能,使当下位置信息得到利用,为驾驶者提供了一些方便。而电子车牌则是汽车的数据身份证,通过数据信息的交换与大后台相连,实现自由流式道路管理与收费,从而使道路行驶更安全通畅、停车场更自由快捷、交通管理更精準简便,从根本上改变了现有交通管理模式。两者有着很大的本质上和功能上的区别。
与卫星定位系统的区别
电子车牌技术也与卫星定位系统不同,当前中国套用较为广泛的是美国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以及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下文统称“GPS”)。GPS卫星定位系统使用卫星信号,对室外定位精度有着较大优势,但其在交通领域主要套用还是汽车导航与位置信息互动,当汽车行驶到地下隧道、高层楼群、高速公路等遮掩物时会出现捕获不到GPS卫星信号。GPS或北斗卫星定位系统虽然可以识别车辆,各地也进行了一些试点运行,但存在着GPS车载设备价格较贵,需要持续供电或充电,信号不稳定等问题。另外,交通是经济的动脉,如果交通系统过度依赖GPS卫星定位技术,由于导航卫星客群面十分广大,一旦卫星瘫痪则难以恢复到传统的管理方式,这必将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和负面影响。
GPS技术并不适合诸如不停车电子收费、自由流电子收费等套用,因卫星系统无法处理每部车辆的加密缴费信息。而电子车牌技术不需複杂的GIS(地理位置信息)系统配合,即可以完成各类电子收费、进出门禁、停车场管理、特殊车辆假套牌识别、区间测速、路径识别、公交站点信息预报等套用。作为标準的ITS系统,能为基于RFID基础架构上的其它软体提供完备的接口。进一步的深度信息挖掘,将给整体智慧型交通系统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

实际套用

电子车牌技术在国内智慧型交通领域的套用
当前,国内已有部分城市在机动车尾气排放、控制环保管理、路桥收费管理、城市车辆缉查的智慧型化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套用,在提高道路车辆通行效率、减少车辆违法及违规现象、治理机动车尾气排放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然而,随着物联网RFID技术的发展,国人也都意识到电子车牌已成为智慧型交通领域的重要性,正逐步与传统智慧型交通技术融合,并得到一些套用。其中包括:无人全自动智慧停车场管理、车辆智慧交通管理、车辆调度管理、港口码头车辆管理、车辆智慧型称重管理、智慧型公交管理、非法车辆稽查管理、海关车辆通关管理、机动车尾气排放控制管理等。但这些套用都是小範围的,孤立的,或者是一些新技术的尝试。其实随着晶片技术及工艺的发展,灵敏度不断提高,使得贴上在车内前挡风玻璃上的标籤作为RFID电子车牌可靠信息源成为可能,并且与之相适配的RFID识读器核心技术的不断升级,整个RFID前端信息採集系统性能大幅提高。使对电子车牌的读写成为可能,使得无源电子车牌技术在城市内交通监管、高速公路车辆通行管理成为现实,这也同时降低了电子车牌与RFID系统成本。
经过实际测试得知,电子车牌产品在反覆试验和多次套用的基础上,安装非常方便,价格非常低廉,可以在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甚至一个车辆种类中逐步实施,并和铁皮车牌并用,根据条件再通过逐步加装读写天线基站点的方法进行实施。这是一个杜绝重複投资的好措施。
当前国内市场的专业电子车牌产品提供商,正积极参与全国市场的发展与标準的制定,如本能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就是同类产品性能的佼佼者,并获得了市场一致的美誉度。

发展方向

在全球智慧城市风潮和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国内很多省市都已率先启动了智慧城市的建设热潮。已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开建智慧城市的城市数超过400个,而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十二五”期间,全国还将有600至800个城市加入智慧城市的伫列,毫无疑问,智慧城市将成为“十二五”时期我国城市建设的主要模式。
智慧城市建设应从智慧型交通着手。传统的城市交通管理模式,已经难以解决人口剧增、出行量暴涨、私人汽车快速增加、城市交通日益拥堵等社会问题,仅靠增建道路,已缓解不了交通需求与交通设施供给的尖锐矛盾,因此,智慧型交通将成为缓解矛盾的首要手段。智慧型交通是顺应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以及信息传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套用,未来的智慧型交通依託完善的智慧型交通物联网体系,会进一步在向智慧化交通发展,其目标是让城市交通变得更智慧。而智慧型交通建设的第一步,必须普及汽车电子车牌的使用,因为电子车牌是实现智慧型交通物联网体系的基础。
随着RFID技术的发展,大家都已开始意识到电子车牌在智慧型交通领域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套用层面,推广难度还比较大。第一,对智慧城市缺乏评定标準,儘管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有90个,但各个城市尚未对智慧城市的标準有统一的认识和评定,智慧城市的建设还处在概念期,决策层对如何真正实现城市的智慧化还未有清晰的思路。第二,对新技术认知不完善,当前90个城市都只着眼于抓“市民卡”工程,其实“市民卡”中应该有电子标籤的晶片,但全国一个都没有,这也许将是劳民伤财的工作。第三,交通管理部门可以支持将电子车牌整合至黄标绿标车辆标誌内,可以大大降低相应检测难度。
智慧城市的建设已然启动,电子车牌这项基础技术产品却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显然不利于智慧城市的长远发展。对此,应呼吁政府决策者应从长计议,从源头抓起,实行电子车牌的普及化,避免重複投资,最终建立起一个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现代交通管理的新体系;应呼吁媒体给与电子车牌更多的宣传报导,电子车牌作为低成本、低碳、高科技的利民项目,关乎你我他,关乎人民未来更美好的生活。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