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标準化人才

(2020-03-01 22:52:41) 百科综合
标準化人才

标準化人才

标準化人才可以分为几大类,即文化型、技术型、管理型、操作型。技术型标準化人才主要指技术装备、科研领域的标準化工作者。管理型标準化人才是指为管理机构更好地行使其管理职能,运用标準化原理,对在管理活动实践中所出现的各种具有重複性特徵的管理问题,进行科学总结规範,用以指导人们更有效地从事管理活动的一类人员,其业务範围包括管理业务的程式和方法,管理的许可权和责任,以及管理工作的考核等。操作型标準化人才是指工作在一线的技术操作人员,按标準的分类,操作型标準化人员是执行工作标準的一类,严格来讲,也属于管理型。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标準化人才
  • 外文名:Standardization talent
  • 实质:属于管理型、行业标準
  • 特点:执行工作标準

定义

标準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複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实施标準,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的过程。从事标準化工作的人被称为标準化工作者,其工作範围涉及所有工作领域从标準制定到实施以及监督检查的全过程。
标準化的核心是“最佳”,我们知道一项活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达到目的,但从科学的角度去考察,其中必有一种方法是最佳的,标準化工作者就是要去寻找这一“最佳”,加以最佳化并在一定範围内推广实施,以提高这一範围的效率与效益并获得最佳秩序。
标準化人才可以分为三大类,即技术型、管理型、操作型。
技术型标準化人才主要指技术装备、科研领域的标準化工作者。技术装备领域的标準化工作主要包括:制(修)定技术领域的标準,实施技术标準,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提高装备管理与运用的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程度,提高产品的质量。
管理型标準化人才是指为管理机构更好地行使其管理职能,运用标準化原理,对在管理活动实践中所出现的各种具有重複性特徵的管理问题,进行科学的总结,形成规範,用以指导人们更有效地从事管理活动的一类人员,其业务範围包括管理业务的程式和方法,管理的许可权和责任,以及管理工作的考核等。
操作型标準化人才是指工作在一线的技术操作人员,按标準的分类,操作型标準化人员是执行工作标準的一类,严格来讲,也属于管理型,但由于这部分人员数量大,工作性质大部分是操作型,工作量在标準化工作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所以将其单独列为一类。

培养外部环境

高新技术的发展使标準化工作出现许多新的特点,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及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行业发展也面临着国际环境的挑战,这些外部条件的变化对标準化人才的知识结构、培养方式等诸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高新技术的渗透使标準制修订的周期大大缩短
在高科技时代,新的发明以及新成果不断涌现,标準及标準化工作与技术及装备之间已发展到一个齐头并进的程度。标準是技术转化的桥樑,在向产品转化过程中,标準则为样本或样品转化为产品规定合理的程式要求。标準周期的缩短要求标準化工作者知识更新速度要快,学习新技术、新理论,密切关注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是标準化工作者永恆的课题。
(二)标準化工作涵盖的範围愈来愈宽
标準化工作涉及从技术领域到管理领域的众多方面,标準化不只单纯强调或围绕性能进行,而是从经济技术科学管理的合理化与质量保证等各方面进行,从有助于人和物的安全、环境保护及质量改善等诸多方面进行。具体地说,标準化工作除了涉及技术管理以外,还有产品质量监督与认证、质量管理标準化、信息管理标準化以及相关的标準化效果评价工作与文献资料的标準化工作。所有这些对标準化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要求标準化工作者要有渊博的知识,是相关领域的技术或标準化的行家,掌握整个国际技术的动向;其次对标準化人才结构与层次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即各种层次的标準化人才在不同的领域中要协调发展。
(三)信息技术使标準化的形式、内容和工作方法发生改变
资讯时代的标準化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标準化,它的形式、内容和工作方法,要按照信息化社会和信息技术的特点重新构筑。未来许多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的虚拟化和柔性化,使标準在制定、审查、颁布、监督等所有方面都发生相应改变。办公自动化的普及、柔性製造技术的套用,以及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E(计算机辅助工程)、CAM(计算机辅助製造)、CAPC(计算机辅助管理)、CAQC(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MRNI(製造资源计画)等现代化管理技术的广泛套用,都将使标準化工作发生改变。这就要求今后的标準化工程师,应该是站在信息技术前沿最优秀的专家,能突破以往狭窄的专业分工,通晓信息技术的诸多方面,并且把握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才能胜任标準化工作。
(四)全球竞争使标準化工作面临新的环境
世界贸易自由化、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为我们扩大出口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设备提供了机遇,同时也为产品标準的国际化发展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标準化法》总则第四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积极採用国际标準。” 採用国际标準利于国际交流和互助,利于在知识、科学、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合作。为了更好地将国外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更好地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必需增强国际标準化意识,积极探索研究国际标準,积极採用国际标準。

培养分析

(一)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在标準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要尊重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遵循人才供求的客观需要,有计画地培养各类标準化人才,做到各领域标準化人才协调发展。总体培养目标:培养集装备技术、管理、法律法规及标準化原理与方法于一体的複合型个体人才,培养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人才群体。
对技术型标準化人才,要培养其扎实全面的理论技术基础,使其能关注相关领域的最新成就并能选择最有效的方法和最新技术成就来解决问题。能进行抽象的系统思维,具有预见性灵活性计画性。
对管理型标準化人才,要培养其决策能力、协调组织能力与客观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运用各种先进管理技术,在熟悉各种管理业务的基础上总结比较,选择最优的管理方法,确定最优的管理程式,并对管理成果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考核。
对操作型标準化人才,着重应培养其理解标準的能力与严格执行标準的意识,从而提高其操作的规範性、科学性,同时要培养其创新能力,在执行标準的过程中善于发现标準的不适应性,注意标準的信息反馈。
(二)制定有效的标準化人才发展规划
目前,我国标準化人才缺乏,无论质量还是与数量都不能满足我国各领域建设发展的需要,所以有计画地培养、选拔、使用各类标準化人才十分重要。标準化人才建设规划是实施标準化人才建设的蓝图,是根据各领域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各类标準化人才培养计画,它包括人才培训体系(培养机构、培养对象、培养方法、培训师资等)、培训内容(知识结构、总体素质、标準化基础知识等)、培训与管理制度等。
1、培训体系
笔者认为目前应结合国内外标準化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首先对标準化人才需求作出科学的评估,以确定各类人才培养的规模,确立由国内外院校、科研单位、实践单位构成的培养机构;然后採用学历教育、在职培训与继续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培养各类层次的标準化人才。
2、培训内容
目前国内标準化培养重点为工程技术方面,从开设标準化专业的院校的教学计画看,基本上都採用了与各行业关係密切的机械工程专业技术。
国外MOT涉及两大理论学科,即工程科学和商业管理,比国内增加了商业管理学科。
各个领域的标準化工作涉及到技术、管理、操作等诸多方面,笔者认为技术标準化人才的培训内容可参照国外工程学科与国内培训内容分别培养高、中层次标準化人才,而管理型标準化人才的培训内容可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在技术类培训内容的基础上增设管理类课程(管理数学方法、管理学原理、战略管理、系统理论与标準体系、技术创新管理等),另一种是借鉴国外商业管理类课程培训内容,分别培养複合型标準化管理人才和单一型标準化管理人才。与此同时,建议在国内院校的各种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及早开设标準化课程。
3、标準化人才管理
标準化人才管理是选拔、引进、交流、调配标準化人才等工作的总称,人才管理要从制定政策、颁发规定和人才培训等方面抓好落实,要完善各项制度规定,要建立健全人才保留机制,要创造良好的人才生长环境;要建立激励和淘汰机制,促进人才顺利成长和健康发展;要建立“标準化人才资源库”,对标準化人才结构实行动态管理;要健全标準化人才培训制度,重视继续教育、在职培训。
(三)标準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重视领导作用
要想保证标準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正常运行,必须重视领导的作用。管理者的领导作用、承诺和积极参与,是建立并保持有效和高效的人才培养管理体系运作的根本保证,领导在人才培养与管理中的主要作用是制定并实施人才培养的方针和目标,创造一个“全员参与并持续改进的环境”。领导者要想发挥好领导作用,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树立新理念,才能在工作中“出好主意,用好人”,才能抓出实效。
2、突出重点领域标準化人才培养
标準化涉及面广,标準化工作必须突出重点课题和重点领域,以重点课题和重点领域带动其相关方向的标準化建设,确定标準化工作的关键领域与关键环节,加强这一领域的标準化人才培养。
3、注重培养国际标準意识
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和科技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对国际标準的需求日益增长,採用国际标準,标準的国际化或标準的国际趋同,已成为全球普遍发展趋势。在这种形势下,一方面我们要想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装备或管理方法,就必须了解国外标準;另一方面,我们要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参与国际竞争,也要求了解国际标準。所以在标準化培训课程中要增加与国际标準有关的知识内容。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