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新河村(浙江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江山乡下辖村)

(2020-05-05 23:56:23) 百科综合
新河村(浙江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江山乡下辖村)

新河村(浙江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江山乡下辖村)

浙江省苍南县新河村位于江山乡北边,距江山乡政府所在地1公里,东邻郭宕村,南邻周家车村,西邻北店,北邻西河村。辖10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344户,口1456人,其中农业人口1449人,劳动力838人。全村国土面积 9.13平方公里,海拔2137米,年平均气温15 ℃,年降水量1500毫米,适合种植包穀等农作物。新河村耕地面积1238亩,人均耕地0.85亩 ,林地10300 亩。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新河村
  • 行政区类别:村
  • 所属地区:浙江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江山乡
  • 人口:1456

村情简介

新河村由黄宅、偶桥2个自然村组成。东毗邻郭宕村,西近北店村,南与江山乡周家车村接壤,北与西河村隔岸相望.距苍南县城23公里,与龙港镇相隔5.5公里。民国时期属第十五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隶属绿萍乡,1955年始属江山乡(人民公社)。
1992年,全村265户,人口1025人,耕田面积471亩,历来是大米主要产区之一。村内河流纵横,水网交错,江(山)湖(前)公路穿村而过,交通方便。 新河村居民以黄姓为多。黄姓祖先系福建泉州人,后分居惠安,为避兵乱于明末清初徙迁平阳县万全西黄居住,复迁西河边,并将谢里改名黄宅。后平阳麻步渔塘陈姓迁偶桥居住。从此,黄、陈二姓在当地繁衍生存,渐成村落。
20世纪50年代土地改革时期称西河边村。黄宅、偶桥和孙家、油车、刘处等自然村为同一行政村。1951年,为改变灌溉和排水条件,从大河头起开通一条连线大茅坟周围几条内河,形成供水网,使原来的心田成为旱涝保收田。行政村析分时,为纪念新开河,取名新河村。

经济发展

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47.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78.8元。农民收入以茶叶、泡核桃为主。
农业
新河村气候温凉,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烤菸、茶叶、泡核桃产业是该村的主要经济支柱。鸡枞、木耳、竹笋、蕨菜、树头菜、树花等林海山珍享誉四方。新河村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达%,有人工造林5万多亩,有红椿、秃杉等珍贵树种,其中30124亩华山松人工造林,是苍南县面积最大的华山松造林基地之一。
工业
腈纶纺织业蓬勃发展:1949年前新河是讨饭多、草屋多、卖儿卖女多的"三多"村。1949年后,村民生活开始稳定。但最好年成人均收入也仅七、八十元。青黄不接时仍靠借番薯丝和扒螺蛳(河螺)度日。1978年后,人称"宜山黄道婆"的孙阿茶搞再生腈纶纺织试验,成功地纺出了第一根再生腈纶纱后,新河村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级经济逐渐发展,村民收入不断增加。1992年人均收入2115元,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出现家家有余粮,户户有储蓄,人人住楼房的可喜景象。
孙阿茶试验再生腈纶纺织成功后,村人纷纷置办纺织工具,开始生产再生腈纶纱。初时产量不高,随着纺纱经验积累和技术不断改进,产量急增,利润可观。1978年外省与本地供销员不断涌进村搞腈纶纱购销业务,产品供不应求。为组织货源,1979年冬,开设腈纶纱专业市场。日成交额达10万元。1981年至1982年又先后合股创办了腈纶衣裤一场、二场。每天进交易场人数达三五千人,运载船只达130多只,仅1989年三个市场成交额6500万元。收取服务费130万元,几年来共为国家创利税210万元。村内运输业、小百货店、烟杂店、药店、饮食店、旅馆等几十家服务行业应运而生,电台、电视台、报社的新闻记者前来採访者络绎不绝。
龙港镇的崛起,新河村内专业市场受到冲击,一度市场滑坡,收入减少。面对市场挑战,村人在黄振淡、黄振芽带领下,强化规章制度,很快走出低谷,腈纶纱再生纺织业发展趋势更加迅猛。新河村共有开花机30台,梳棉机20台,纺纱机200台,年产腈纶纱900吨,产值400万元,纯利润可达150万元。1992年,股份投资40万元创办了苍南县新乐管道铸件厂和苍南县江湖塑织工艺厂。排污管道铸件十分旺销。

文明建设

新河村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把办实事作为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共投资70.4万元兴建文化教育和为民服务设施。民国时期,村内无一所学校。1949年后,在一座庙宇里办起了完全国小。长期以来,庙校合一,初一、十五烧香拜佛,人声喧譁,使老师无法上课。1986年,村党支部书记黄振淡端掉庙宇内十几尊神像,改建成教室。还投资2万元新建六间两层教学大楼,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入学率达98.5%。新河村里规定:凡考上大学和中专的学生分别给予1000元、500元奖学金。
新河村1985年投资1万元,把30千瓦变压器更换成100千瓦,保证生产和生活用电。1989年投资2.2万元购置了380匹马力50千瓦发电机一台,建厂房一幢。1990年投资1.4万元进行电改工作。线路全面整顿,全面布局纳入集体所有,当年获效益1.6万元。1986年,花1万元购置全套扩音设备,新河村装上了165A喇叭,设立村广播室,村民能及时收听党中央声音和新闻信息,随时播出农作物除虫灭病措施。1992年,投放1.6万元装上程控电话。1986年投资6万元建成一座自来水厂。1988~1990年,支出5万元,建5间两层楼作为老人协会活动场所,配备了电视机、录音机、象棋等几十种娱乐器具;并改进三间办公楼,建立了党员活动室、青年俱乐部、妇女之家。1990年,投资18万元资助江(山)湖(前)公路建设。1992年11月竣工通车。与此同时,建成了长408米、宽4米通往烟花出口厂的机耕路一条;以1万元接通月星村和水深村水泥路各300米;以3万元修建桥樑,加固河堤。1992年,为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县有关部门批准属本村範围的江(山)湖(前)公路沿线作为新村规划区。已投放7万元作开工前的三通準备工作。兴建负荷15吨位东西大桥一座;安装上自来水;10米桿电线已接通并装上路灯,为全面建新村奠定了良好基础。村党支部自1985年起连续8年被评为县级先进党支部;新河村,1986年起被命名为县级文明村。 通过实施茅草房改造及整推进项目,新河村建有沼气池农户14户;装有太阳能农户34户;已完成“一池三改” 14户。新河村有8个自然村通自来水、通电、通路。新河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

人文历史

"黄道婆"孙阿茶
孙阿茶(1912~1981)。45岁丧夫,原靠做小买卖过日。1973年,与村人孙邦呈等改革开花机与纺机,试将腈纶角料开花纺纱,经多次试验后,开出再生花,又经阿茶以手摇机纺成再生腈纶纱。坚韧有光泽,受到顾客欢迎。她遂在新西河桥头摆摊专售腈纶双纱与腈纶毛线。人称"第二个黄道婆"。1981年8月病逝后,村中近千人前往送葬。1982年,已拥有开花、梳棉、纺纱、针织、缝纫、织毯等各种机械设备3300多台。年产腈纶纱2300多万斤,产值几达1亿。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