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汽车新型动力系统:构型、建模与控制

(2020-01-21 09:00:36) 百科综合
汽车新型动力系统:构型、建模与控制

汽车新型动力系统:构型、建模与控制

《汽车新型动力系统:构型、建模与控制》是2008年12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欧阳明高、李建秋、杨福源、卢兰。

基本介绍

  • 书名:汽车新型动力系统:构型、建模与控制
  • 作者:欧阳明高、李建秋、杨福源、卢兰
  • ISBN:9787302190370
  • 定价:88元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8年12月1日
  • 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汽车新型动力系统与控制技术的学术专着,是作者对过去十几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化整理的产物。本书涵盖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型动力(电子控制的内燃发动机动力和电动汽车中的新型动力)系统及其控制等内容,从多学科融合交叉的角度比较完整、系统地讨论了有关汽车动力系统的构型、建模和控制方法问题。全书内容划分为10章,分别是:第1章,绪论; 第2章,电控柴油机燃油控制与整机管理;第3章,电控增压柴油机平均值模型与空气系统控制;第4章,电控汽油机平均值模型与控制;第5章,电控内燃机缸内状态估计与分缸独立控制;第6章,混合动力系统的构型分析与仿真;第7章,串联式混合动力辅助动力单元系统与控制;第8章,并联混合动力系统内燃机/电机动态协调控制;第9章,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与控制;第10章,混合动力系统能量最佳化管理与控制。本书适合高校和研究院、所汽车、内燃机、自动控制、能源动力、电机工程、动力电池、燃料电池等专业的师生和研究人员阅读,也可供上述专业和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图书目录

第1章绪论
1.1汽车新型动力系统发展背景
1.1.1概述
1.1.2我国汽车新型动力系统发展战略选择
1.2汽车新型动力系统与控制技术选择
1.2.1汽车新型动力系统技术
1.2.2汽车动力电子控制系统平台技术
1.3我国汽车新型动力系统与控制研究和开发
1.3.1总体研究和开发进展
1.3.2作者及其科研组的研发进展
1.4本书结构和主要内容
1.4.1结构体系
1.4.2主要章节和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电控柴油机燃油控制与整机管理
2.1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构型分析
2.1.1位置控制式电控燃油喷射系统
2.1.2时间控制式电控燃油喷射系统
2.1.3压力-时间控制式电控燃油喷射系统
2.2电控柴油机燃油控制策略
2.2.1整机管理概述
2.2.2燃油系统的主要控制体系
2.2.3燃油管理策略
2.3燃油系统喷射控制算法
2.3.1目标喷油量到目标喷油脉宽的转换
2.3.2目标喷油脉宽和定时到实际喷油脉宽和定时的转换
2.3.3曲轴瞬时转速预报及喷射控制流程
2.4发动机稳态过程控制参数标定
2.4.1电控系统匹配标定
2.4.2标定工具和台架实验系统
2.4.3基于模型的电控系统标定
2.5发动机瞬态排放建模与最佳化
2.5.1稳态实验和非线性静态建模
2.5.2瞬态实验和动态建模
2.5.3动态模型在瞬态排放最佳化中的套用
参考文献
第3章电控增压柴油机平均值模型与空气系统控制
3.1车用电控增压柴油机构型分析
3.1.1概述
3.1.2VNT与EGR技术
3.1.3电控增压柴油机空气系统控制平台
3.2VNT与EGR控制技术
3.2.1VNT控制算法
3.2.2EGR控制算法
3.2.3VNT与EGR联合控制算法
3.3电控柴油机平均值模型
3.3.1面向控制的柴油机热力学动态模型
3.3.2面向空气系统控制的电控增压柴油机平均值模型
3.3.3基于模型的空气系统特性分析
3.4空气系统多变数控制算法
3.4.1概述
3.4.2空气系统改进降秩解耦算法
参考文献
第4章电控汽油机平均值模型与控制
4.1汽油机控制的发展
4.1.1汽油机电控技术的进展
4.1.2汽油机控制方法的发展
4.2基于时间的汽油机平均值模型
4.2.1汽油机时变过程平均值模型
4.2.2汽油机平均值模型中的瞬时变数
4.2.3基于模型的汽油机动态特性分析
4.3基于平均值模型的汽油机动态控制
4.3.1燃油系统动态油膜补偿与参数标定
4.3.2空气系统动态流量观察器算法
4.3.3负载系统动态转矩的估计与控制
参考文献
第5章电控内燃机缸内状态估计与分缸独立控制
5.1内燃机工作状态估计与瞬时转速测量
5.1.1内燃机工作状态估计的研究现状
5.1.2基于曲轴瞬时转速的状态估计
5.1.3曲轴瞬时转速的测量
5.2曲轴飞轮瞬时转速的理论建模分析
5.2.1基于曲轴刚性模型的瞬时转速分析
5.2.2基于曲轴弹性模型的瞬时转速分析
5.3各缸工作状态反馈算法
5.3.1各缸工作不均匀的反馈算法
5.3.2发动机平均转矩的估计
5.4分缸独立控制试验
5.4.1各缸工作不均匀程度的反馈控制试验
5.4.2发动机平均转矩反馈精度试验
5.4.3平均转矩的阶跃回响试验
5.4.4各缸工作不均匀程度和平均转矩的双闭环试验
参考文献
第6章混合动力系统的构型分析与仿真
6.1混合动力系统的构型分析
6.1.1串联构型
6.1.2并联构型
6.1.3混联构型
6.2混合动力系统的仿真分析
6.2.1仿真方法
6.2.2道路工况
6.2.3动力系统的仿真比较
6.2.4串联混合动力系统匹配仿真与经济潜力分析
6.2.5并联混合动力系统匹配仿真与经济潜力分析
6.2.6串联、并联混合动力系统的性能比较
6.3混合动力系统构型的发展趋势
6.3.1功能模组化趋势
6.3.2动力平台化趋势
6.3.3可外部充电趋势
参考文献
第7章串联式混合动力辅助动力单元系统与控制
7.1辅助动力单元系统构型与参数选择
7.1.1概述
7.1.2APU系统的参数选择与匹配
7.2APU目标功率确定
7.2.1串联式混合动力整车控制系统
7.2.2电机目标转矩确定
7.2.3基于模糊逻辑的APU功率跟随控制
7.3APU 动态输出控制
7.3.1APU系统特性分析
7.3.2APU系统动态控制策略
7.4APU在道路工况循环中的控制性能
7.4.1串联式混合动力系统测试平台
7.4.2APU的动力性能
7.4.3APU的油耗特性
7.4.4APU的排放特性
参考文献
第8章并联混合动力系统内燃机/电机动态协调控制
8.1动态协调控制
8.1.1动态协调控制的定义
8.1.2动态协调控制的研究现状
8.2面向动态协调控制问题的控制算法
8.2.1研究对象
8.2.2控制算法构成
8.3动态协调控制算法的仿真分析
8.3.1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模型
8.3.2动态协调控制算法的全工况仿真
8.4动态协调控制算法的试验
8.4.1试验系统构成
8.4.2试验方案
8.4.3试验结果及分析
参考文献
第9章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与控制
9.1燃料电池发动机特性分析
9.1.1燃料电池发动机构型
9.1.2燃料电池发动机的稳态特性
9.1.3燃料电池发动机的瞬态特性
9.1.4车用燃料电池的耐久性
9.1.5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性能最佳化途径
9.2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构型分析
9.2.1燃料电池间接连线构型分析
9.2.2燃料电池直接连线构型分析
9.2.3燃料电池客车混合动力系统方案选型
9.3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综合控制
9.3.1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功率分配特点
9.3.2能量混合型恆流分配算法
9.3.3功率混合型控制算法的实现
9.3.4能量混合型 Soft?Run控制算法
参考文献
第10章混合动力系统能量最佳化管理与控制
10.1能量管理
10.1.1概述
10.1.2能量管理方法
10.2蓄电池模型与荷电状态估计
10.2.1蓄电池类型
10.2.2蓄电池模型
10.2.3蓄电池荷电状态的线上估计
10.3基于等效油耗模型的串联式混合动力系统的能量最佳化管理
10.3.1系统描述
10.3.2油耗模型
10.3.3最优控制问题与实时最佳化算法
10.4基于道路工况识别的燃料电池混合动力城市客车能量最佳化管理
10.4.1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全局最佳化算法
10.4.2基于道路工况识别的实时能量管理策略
10.4.3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能量管理方法的比较
10.5基于自适应反馈调节的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能量最佳化管理
10.5.1概述
10.5.2系统构型
10.5.3最佳化问题的数学描述和建模
10.5.4最佳化问题的简化与求解方法
10.5.5最佳化能量管理算法的自适应反馈调节
10.5.6实时最佳化算法的套用
参考文献
索引
符号表
附录与本书内容有关的研究人员和主要项目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