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

(2020-03-11 11:44:02) 百科综合
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

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

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建于1970年,坐落在美丽的天府之国锦江河畔武侯祠旁,占地31万平方米。主要从事飞行器设计和航空航天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是中国现代化歼击机设计研究的重要基地。

基本介绍

  • 公司名称: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
  • 总部地点:锦江河畔武侯祠旁
  • 成立时间:1970年
  • 经营範围:中国现代化歼击机设计研究
  • 公司性质:研究所
  • 员工数:1800

简介

中国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是从事飞机设计研究的多学科、高科技的综合性研究所,拥有雄厚的技术、卓越的人才和精良的设备。现有职工近1800人,其中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和中级工程技术人员约占80%。具备开展综合性工程项目研究和进行多学科攻关的技术实力,是国家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
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

历史

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是根据国家军机发展的需要,从瀋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分离而成的,建所之初全所只有几百人。建所后接受的第一项任务就是研製一架高空高速歼击机。该项目从1970年开始论证,后来由于受某些环境影响,指标变动很大。1975年正式立项时战技指标已更改了6次,几乎是一年一变。在五上五下的激烈变动中,研究所的科技人员艰难地从方案论证、详细初步设计、冻结技术状态,一直乾到準备发生产图。但是,由于当时没有合适的动力,没有能适合高空高速、耐高温的主体材料,该型号无法投入生产,不得不转为课题研究。儘管如此,这项工作对研究所的发展,以及后来对国家重点型号的研製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

领域

研究所重点技术突出、设计手段先进、试验设施齐备、学科齐全。设有总体气动、结构强度、振动、飞行控制、航空电子、电气、仪表、环控、救生、液压、燃油、材料、可靠性、信息处理等100余种,覆盖飞机设计全过程。在先进气动布局、CAD/CAM、航空电子综合和飞行控制等飞行器设计关键技术领域的研究水平和相关设备的研製能力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有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成果

研究所在军民结合,面向市场经济方面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其强有力的技术和设备作后盾,向用户提供计算机技术、特种加工、信息技术、工程力学与工程流体试验分析技术等多方面的技术谘询和技术服务。设计製造遥控飞艇,设计製作电视动画广告。开发出汽车零部件及维修设备、污水净化设备、车辆专用设备、现代娱乐设备等多种产品和专利技术。
着名的FC-1枭龙战机就是该设计院设计完成的。

企业文化

发展愿景——引领中国航空和空天飞行器综合技术 发展 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和谐研究所
境 界——志存高远、创造非凡
品 质——卓越源于专业、专业源于专注
机 遇——浓缩历史、创造未来
创 新——进步源于创新、创新源于突破
和 谐——成功源于共创、共创源于共享
团 队——风雨同舟、共同成长
他们是歼击机研製的“国家队”,团队主体都是学习航空专业的知识型员工,大家强烈的“航空报国”、“航空强国”追求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报国情怀一脉相承,他们始终具有矢志报国、坚韧不拔的文化基因,有着严谨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有着兼收并蓄、博取众长的综合思想,有着善思善想、反应敏捷的应变能力,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挑战决定了我们不能墨守成规,约束太多,反应太慢。我们必须战略敏捷、组织敏捷、研发敏捷、管理敏捷、文化敏捷!

其他

中国航空科研院所一览
研究院所
院所简介
主要产品
航空专家
瀋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成立于1961年,是新中国组建最早的飞机设计研究所,主要从事战斗机的总体设计与研究工作。
中国歼-8战斗机 歼7战斗机 歼八Ⅱ FC-31
黄志千 顾诵芬 管德 李明 杨凤田 李天
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
主要从事飞行器设计和航空航天多学科综合性研究,致力于中国最先进歼击机、无人机研製与空天高技术发展。
歼7战斗机 枭龙FC-1 中国歼-10战斗机歼-20
屠基达 宋文骢 杨伟
中国空空飞弹研究院
空空飞弹研究院创建于1961年,是专业从事空空飞弹、发射装置研製开发及批量生产的研究发展基地。
PL9C红外飞弹TY90红外飞弹
董秉印 郑志伟 李立坤 樊会涛 荣毅超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是我国唯一的以直升机型号研製和直升机技术预先研究为使命的大型综合。
直-8 直-9 直-11
徐朝梁 沈亨业
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
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我国集歼击轰炸机、民用飞机、运输机和特种飞机设计研究院。
飞豹 运-7 空警1号
陈一坚 周光耀
中国特种飞行器研究所
中航工业特种飞行器研究所,是中国唯一从事水面飞行器和浮空飞行器等特种飞行器研究开发主机所。
水轰-5轰炸机地效飞机
王洪章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