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双一流”建设计画是四川省于2016年启动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到2030年重点建设高水平大学15所。
2016年已下达建设资金先期支持11所省属高校22个学科建设。拟重点建设15所左右一流大学,300个“四川省一流学科、优势特色学科”。
2017年7月4日,四川省将四川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画纳入四川省“双一流”建设计画,到2020年,力争建设5所左右具有全国一流、国际可比水平,10所左右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优质高职院校。
2017年11月9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出台《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双一流”高校建设要实行开放竞争、重点支持、动态调整,首期建设从2016年开始,每5年一个建设周期。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四川省“双一流”建设计画
- 启动时间:2016年
- 所属地区:四川省
- 计画实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建设历程
为推动全省109所高校全面参与,共同提高,在“双一流”建设中都有参与感和获得感。我省对部委属高校、省属高校统筹支持,实行动态管理、绩效考核、打破身份固化。2016年已下达建设资金先期支持11所省属高校22个学科建设。
2017年,按照“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第三方筛选”的认定方式,会同省发改、财政等部门启动开展了第一批四川省一流学科申报评审工作。
2017年1月24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明确了“双一流建设”的一系列关键问题。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

2017年2月17日,2017年四川省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四川省教育厅已经对接国家实施办法,制定形成了《四川省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徵求意见稿)》,拟重点建设15所左右一流大学,300个“四川省一流学科、优势特色学科”,分层分类、差别化发展,带动促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提高四川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一流目标包括世界一流、全国一流、区域一流、同类一流等。并开始徵求全省高校意见。下一步,省教育厅将抓紧开展徵求省级部门意见,并按程式开展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系列工作,进一步修改完善、儘快报请“省委深改领导小组”审议、“省政府常务会议”审定后,正式公布,加快推进实施。
2017年7月4日,四川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实施四川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画的通知》,将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纳入四川省“双一流”建设计画。
2017年8月,四川省财政厅会同教育厅立足新形势、新要求,徵求相关部门和高校意见,反覆修改,在全国範围内较早出台了《四川省高校“双一流”建设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川财教〔2017〕115号)。办法明确了高校“双一流”建设目标、建设资金支持範围、申报认定程式、资金分配和管理的原则及方式,并强调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强化绩效结果套用。资金管理办法的出台,有利于加强资金管理,切实发挥资金效益;有利于统筹推进我省高校争创一流,增强在国内及世界的影响力;有利于全面提升四川省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及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综合实力。
2017年9月,四川省财政下达2017年四川高校“双一流”建设资金2亿元,比2016年增加1亿元,增幅达50%。资金按“扶优扶新扶需扶特”的原则,根据国际国内权威第三方评价结果并综合考虑与四川省重点产业发展的关联度等因素,对四川大学等4所在川部属高校、四川农业大学等11所省属高校的32个一流学科给予支持,主要用于学科平台建设、学科基础前沿研究、学科人才队伍建设、重要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
具体内容
总体目标
四川争创“双一流”要实现到2020年时,具备一定实力、有条件的高校进入国家一流、冲击世界一流;形成一批国内优势学科,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
就建设目标而言,到2020年要支持1所以上高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行列;10个左右学科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学科水平;重点建设200个左右本科套用型示範专业、100个左右高职重点专业。再往后,到2030年则要实现,重点建设高水平大学15所左右;30个以上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100个左右优势学科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竞争力,120个左右特色学科紧密契合併重点支撑四川产业结构升级、创新发展重大需求,依託50个左右学科重点建设新型高端智库;重点建设本专科示範(重点)专业500个左右。
在推进“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四川省确立了“分层分类、争创一流、整体提高”的建设思路和路径。
第一,到本世纪中叶,保持与国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同步,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全国前列,发挥引领作用,带动整体提高,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省。
第二,明确了基本清晰的实施原则,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槓桿,以改革为动力,分阶段实施,分层次推进,分类型建设。
制度改革
四川“双一流”建设不仅要“建”,还重在“改”,根据《意见》,五项制度将迎来改革。
以完善内部治理为目标加快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保障学术组织独立行使职权。探索建立理事会等形式的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构建高校分类发展体系。建立博士研究生选拔“申请-考核”机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自主调整最佳化学科专业。鼓励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
以集聚创新人才为引领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扩大高校岗位管理自主权,适当提高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下放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由高校自主制订本校教师职称评审办法,自主组织职称评审、自主评价、按岗聘用。
以服务创新驱动为宗旨完善高校科技创新制度。支持中央在川高校在投资权下放、成果转化、人才激励等方面与地方院校享受同等改革政策。
以“放管服”改革为突破口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高校自主办学监管体系,保障高校依法办学自主权。
具体举措
- 分阶段实施
分阶段实施就是分目 前到2020年、2021年到2030年、2031年2050年三个阶段。
一流大学建设方面,到2020年至少1所高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到2030年重点建设高水平大学15所左右。
一流学科建设方面,力争到2020年,10个左右学科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学科水平,到2030年,30个以上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100个左右优势学科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竞争力,120个左右特色学科紧密契合併重点支撑四川产业结构升级、创新发展重大需求,依託50个左右学科重点建设新型高端智库。
- 分层次推进
分层次推进是指“一流标準”四个层次(世界一流、全国一流、区域一流、同类一流);区分世界一流、全国一流、区域一流、同类一流四个建设层次。
- 分类型建设
分类型建设是指“一流类型”五个方面兼顾各类示範。研究型大学、同类高水平大学、套用技术型大学、高职院校、民办高校五种高校类型,引导各类高校差别化特色发展。
重点任务
在举措方面,要往一流迈进,首先是加强改进党建工作,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确保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方向问题。
第二是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依法办学、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民主管理、社会监督。
第三是实现关键环节的突破,比如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
第四是构建社会参与机制,高校双一流的建设一定要形成政府、学校、社会合力共建的过程,一定要有相应的机制。
第五是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最后,加强投入支持,在四川省人民政府的协调之下,省财政已经对双一流建设的投入作出了初步的安排。
门槛要求
一流大学一流学科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应该是经过长期重点建设、具有先进办学理念、办学实力强、社会认可度较高的高校,同时拥有一定数量高水平学科,在改革创新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成效显着有特色的高水平高校。
一流学科应是居于国际前沿或国内前列的高水平学科,学科水平在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中进入前列,或者国家急需、具有重大行业或区域影响、优势突出、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学科。
优质高等职业院校
办学理念先进、办学定位準确、专业特色鲜明、产教深度融合、社会服务能力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综合办学水平一流的优质高等职业院校。
入选名单
一流大学一流学科
- 入选高校
2016年10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在成都签署战略合作协定。这是四川省首次披露“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2017年10月,四川省教育厅披露四川省财政下达2017年四川高校“双一流”建设资金2亿元,对四川大学等4所在川部属高校、四川农业大学等11所省属高校的32个一流学科给予支持,主要用于学科平台建设、学科基础前沿研究、学科人才队伍建设、重要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
- 入选学科
西南科技大学:材料与环境学科(群)、信息与控制学科(群)
四川师範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与传承学科(群)、数学学科(群)
西华大学: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食品科学与工程
西华师範大学:生态学与生态治理、政治学与社会治理
西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药学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网路空间安全
优质高等职业院校
序号 | 拟立项建设院校 |
1 |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
2 |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
3 |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
4 |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
5 |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
6 |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
7 |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
8 |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
9 | 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
10 |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
11 |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
12 | 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
13 | 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
14 |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
15 |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
参考资料: |